慈禧其人历史2023-04-02 10:041研究清末历史,慈禧是一个绕不过的人物。对于慈禧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赞之者认为其是大清中兴的关键人物,为大清延续了数十年的寿命;贬之者则认为慈禧祸国殃民,为中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实评价历史人物,需要在当下的环境和时代的背景下评价,用前朝的剑无法斩本朝的官;同样,你无法用当代的道德伦理来要求古人。在慈禧时代,民族国家的理念都尚未形成,还是家天下的观念,用民族的理念来评价慈禧显然是不恰当的。然而即使站在满清的立场上,慈禧挽救了满清、是中兴的大功臣吗?同样不是,真正挽救满清的,是权臣肃顺,而肃顺是死在慈禧之手。满清的皇帝咸丰,也就是慈禧的老公,可谓是满清最悲催的皇帝。别人皇帝做得好好的,不料却碰上了五千年不遇之大变局,居然被洋鬼子打进京师,皇帝仓皇出逃承德,也算是独一份了。不知道他如果地下有知再过几十年,京师再次沦陷,他老婆慈禧太后西狩跑到西安去了,会如何感想。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和大航海时代来临,大国不再安于一隅,而是与西方国家接触碰撞,成为新世界的一员。大国说是文明古国,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不像其他的文明古国,不要说文化,人种都换了好几茬了。这其实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大国四周是绝地,偏居一隅跟外界接触少。在文化交流方面仅仅比印第安人要好一点。要说文化传统千年不变,印第安人是独一份,还是类似殷商史前文化水平,采用人祭制度。这是缺乏交流之故。大国不像印第安人在白令陆桥断绝后跟亚非拉主大陆交流断绝,大国还是有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后跟其他文明有过交流,只是路途遥远,外来文明难以直接到来而已。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技术的进步天堑变通途,英法的世界强国到来,文明的碰撞让满清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满清跟西方文明的碰撞,大致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40年至186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是夜郎自大阶段。觉得海外都是蛮夷,自己是T朝上国。这是一种传统观念,大国周边都是一些小部落小国家,池塘中的大青蛙,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高,天高地厚。就像夜郎国问汉使者:夜郎与汉孰大?在西南一带,夜郎是最大的国家。夜郎人也没错,眼界局限了他不知道西南群山之外的汉有多大。1860年到1898年戊戌变法阶段,这段时期是洋务运动阶段,师夷长技以制夷,经济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只学技术不改制度,终究走向失败。1898—1900年庚子事变,这段时期是顽固派势力回潮,对11国宣战。之后是第四阶段,1900—1911年,开始意识到制度问题,五大臣留洋,学习西方的文化制度长处,其间经济出现一波回光返照,历史上称之为“清末新政”,但终究因为不愿放弃权力,搞了个不伦不类的皇族内阁,各方均不满意,最终导致革命爆发,未能君主立宪,满清成为历史。1860年,由于跟满清履约争端,英法联军打进了帝都,火烧圆明园,咸丰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后来忧愤而死,加之太平天国席卷江南,看上去有亡国的迹象。淮上枭雄苗沛霖都误判,觉得满清要完,对满清勤王的命令阳奉阴违,准备乱世自立逐鹿天下。没想到英法是贸易立国,主要是想打开满清市场只想要钱,不想颠覆满清政权。苗沛霖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结果吃了大亏,身死族灭。英法当初也跟太平天国谈过,结果发现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洋务派更务实,拜上帝教挂着基督教的招牌,实则跟义和拳、白莲教类似,还是请神上身,席卷江南,导致数千万丧生,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推倒重来,就像森林大火,焚毁一切,这对想要做生意的英法不利,所以他们还是选择跟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合作。曾国藩能够平定太平之乱,靠的是洋人的火器,没有海外购置的洋枪洋炮,内忧外患之下,满清基本上也是明末类似的下场。还有一点,俄罗斯倒是类似当年关外满清,想要南下建立一个“黄俄罗斯”,这对于英法等国不利,所以他们还是不愿颠覆满清,而是扶持之对抗俄罗斯。只是满清不明白这俄罗斯与英法之间的矛盾,被俄罗斯连连哄带诈签订清俄北京条约,丢失外东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吃了大亏,俄罗斯不费一兵一卒占了大便宜。2内部方面,满清比明末强的地方是放开团练,允许大臣回乡自行募兵对抗太平和民乱。明末崇祯对于这点严防死守,唯恐大权旁落。当时搞团练的大臣多,但成功的只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袁甲三(袁世凯的族叔父)等寥寥数人。咸丰其实并不喜曾国藩,曾国藩是他老头子道光提拔的,短短数年,由一个进士升为从二品侍郎,可谓是火箭式升迁。一朝天子一朝臣,咸丰不喜曾国藩屡屡上书批判他,是个刺头,如果没有太平之乱,曾国藩的官运也到了头了。尽管咸丰不喜曾国藩,但掌握大权的中堂大人肃顺慧眼识人,赏识曾国藩,大力支持放手施为,曾国藩得以建功立业。在满清内忧外患之时,内阁首辅权臣肃顺可谓是大清的中流砥柱,一系列改革让风雨飘摇的大清能够延续下去。只是肃顺勤于谋国、拙于谋身,在咸丰死后,慈禧与小叔子鬼子六发动政变,把肃顺等顾命大臣一网打尽,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开启“同治”时代。肃顺为何被杀?还是因为改革的步子太大,反对者众。当时满清八旗成为朝廷养着的铁杆庄稼户,朝廷财政负担重,但八旗子弟已经堕落腐化,只会提笼架鸟上不得战场,作战绿营勉强可用,主力还是得靠曾国藩、李鸿章的湘军、淮军团练。肃顺削减了八旗的费用,重用曾国藩等汉人能臣,招致了满清权贵的不满和一致反对,这是慈禧政变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京师满人人心所向,肃顺焉能不败?杀顾命大臣、孤儿寡母当政,怎么看都是亡国之兆,但偏偏满清在慈禧手中剿灭了太平天国、捻军,实现了同治中兴。为何慈禧能够做到这一点?跟崇祯相比,慈禧的手腕还是要高明一些。她与肃顺,更多是权力之争,而不是路线之争,不用其人而用其政,这是慈禧执政的一大特色。虽然曾国藩是肃顺赏识提拔的,但慈禧并没有对曾国藩如何,肃顺的改革措施她基本上都延续下来了,这就为满清续命了几十年。慈禧的一切都是为了权力,只要能够维系手中的权力,她可以是改革派也可以是保守派,随时变脸。3虽然慈禧没读过多少书,但她在宫廷之中耳濡目染,成为宫斗权斗大师。天家无父子,在权力面前,没有骨肉亲情。慈禧跟儿子同治关系相当糟糕,同治不亲近慈禧,而是跟性格温和的嫡母慈安关系良好。在立后一事上,同治跟慈安站在同一战线,没有选择慈禧喜欢的女子为后。同治病死后,慈禧为了权力,没有选择为儿子立嗣,那样的话就是同治的皇后垂帘听政掌握权力了;而是选择立儿子的堂弟光绪为帝,把幼儿光绪接进宫中抚养;光绪同时是慈禧亲妹妹的女儿,是慈禧除儿子外最亲的后辈。同样是为了权力,慈禧还逼死了同治的皇后。慈安的死也可疑,当时两宫皇太后共治,慈安是嫡妻正宫,压着慈禧一头;慈安还处死了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两人形同水火。光绪七年,慈安突然暴毙,慈禧大权独揽。当时慈安年仅45岁,正当壮年,不少人认为慈安是慈禧所害。慈安为慈禧所害没有直接证据,但光绪被慈禧毒杀,却是铁证如山。在慈禧死前一天光绪突然去世,之前一些历史学家还争辩是巧合,光绪身体不好早就病入膏肓有历史档案为证云云。2008年,专家对光绪的头发进行化验,结果发现砷含量严重超标,证明光绪是被砒霜毒死的。档案可以作假,头发却做不了假。在光绪尚未死亡之时,慈禧就宣溥仪进宫,立其为皇帝了。要是不笃定光绪会去世,慈禧为何会如此行事呢?4慈禧与光绪本来关系不错,光绪是她一手扶持上来的幼儿皇帝,但在戊戌变法中,光绪性子过急、步伐迈得太大,一日之间罢免三万多冗余官员,引发朝廷动荡,这些被免职的官员向慈禧哭诉,慈禧准备出手剥夺光绪权力。仅仅如此光绪也只是暂时失去权力没有性命之忧,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汉武帝也曾经被窦太后剥夺过权力;但康有为自作主张,去劝说袁世凯新军进京勤王,围园劫后,导致慈禧与光绪矛盾不可调和。康有为此人纯粹ZZ投机,最初鼓吹革命,得到光绪接见后就宣扬变法,革命也好、变法也罢,他关心的是自身权力而非其他,同样是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惜陷光绪于不义,在得知袁世凯出首的消息之后,仓皇出逃连自己的弟弟都不通知导致其遇害。光绪识人不明,信任康有为此等志大才疏、不忠不义节操全无之人,最终被囚被毒杀也不冤,ZZ是不能犯错的,就像骑在虎背上,掉下来就是粉身碎骨。慈禧觉得光绪听信外人之言,调动新军来谋害自己,决议废光绪,另立大阿哥为皇帝。但这一决定遭到了英法等国一致反对,他们决定光绪帝理解西方国家,是一位能够交流的皇帝,不赞同慈禧改立大阿哥。恰好北方地区闹义和拳,义和拳本是跟捻军类似的民间会党组织,一贯反清,被清廷严厉打击。但在太平、捻军相继失利之后,为了生存,义和拳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把矛头对准洋人,实则是吃大户。民间的富豪,哪怕家中有根洋火,义和拳都可以将至打成“二鬼子”乃至“九鬼子”“十鬼子”,煽动民众抢夺其财富。大义名分的背后,依然是利益生意。这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自然受到清廷地方官员的打压,但一些支持大阿哥的顽固派官员却认为,义和拳“民心可用”,也就是说,可以利用义和拳来清除支持光绪的势力。为了权力,慈禧默许了顽固派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庚子之乱,慈禧对11国宣战,八国联军进京。当初连英法联军都打不过,这次对世界主要列强同时开战,胜负不问可知。立阻开战的主和派在战前被慈禧杀戮一空,削弱了光绪的势力,了却了慈禧的心病;战后为了让西方列强同意其继续掌权,慈禧迅速变脸,按照西方列强的要求,把顽固派大臣作为替罪羊处死。1911年2月21日,清廷降旨,言惩祸“即照前次照会办理”,除兵部尚书刚毅已死不再追究外,载漪、载澜则发配新疆永远监禁,以后永不减罪;英年、赵舒翘绞立决;甘军提督董福祥削除兵权,查明罪证后即斩决;徐承煜、启秀立即正法;已死的刚毅、徐桐、李秉衡立即追夺原官,掘坟开棺戮尸。并与列强签订了苛刻无比的《辛丑条约》,其中仅战争赔款一项,就多达4亿5000万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竟达9亿8000万两之巨!为了列强满意,不将她列为祸首,慈禧借用了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刚毅“宁赠友邦,勿予家奴”的名言,而且还更进一步,说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之话语,只要自己能够继续掌权,其他的都好说。为了权力,慈禧战前杀主和派,战后杀主战派,令国家蒙受巨大灾难,生灵涂炭,但她个人的权力得到了巩固,光绪再也没有反抗之力,有实力的顽固派也被清扫一空,朝廷上下无人可与之抗衡。5庚子事变后,慈禧又一次变脸,对于变法派,不用其人用其政,大量采用戊戌变法的政策,还派五大臣留洋学习各国制度,预备搞君主立宪,在最后阶段经济上居然来了一波高速发展,工业增速达到年均15%左右,但这是清廷最后的辉煌,仿佛回光返照,慈禧死后仅仅三年,清廷就覆亡了。慈禧对于身后事的安排也充满了算计。毒杀光绪之后,他选择立光绪的侄子溥仪为帝,让光绪的弟弟载沣为摄政王,让权力重归光绪一系;把溥仪过继给同治皇帝为嗣,兼祧光绪,交给光绪的皇后裕隆抚养,由裕隆太后与载沣共享权力。这个奇怪的安排照顾了方方面面,甚至考虑到了死去的儿子和娘家人的利益,唯一没有被考虑到的就是国家利益。无论是裕隆还是载沣,都是唯唯诺诺之人,没啥主见,根本无法掌舵清廷这么一艘进水的大船,满清皇室中有能力的宗室子弟不少,挑选他们二人掌权,最重要的考量就是他们二人没啥能力听话,不会翻案推翻慈禧生前的一些决策。慈禧机关算尽太聪明,却想不到仅仅三年大清这艘巨轮就颠覆了,自己在历史上也没留下好评价。要说慈禧是变法派还是保守派,其实都不是,为了权力她可以像川剧变脸一般迅速变换立场,最大的立场是没有立场,只求权力稳固,企图千秋万代。只是权力就像指间流沙,想要抓得越紧,反而流逝越快。如果慈禧和她的继承人愿意放弃权力,推行君主立宪,满清皇室倒是有可能像英国王室一般长久,不至于在慈禧死后三年溥仪就被逼逊位。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