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细雨中,老谢走了!他曾这样解读科学精神……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惊悉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谢国明今日离世。英年早逝,难以置信,悲痛万分!整整一下午,国明兄的音容笑貌一直浮现在我眼前。数不清多少次,一起参加通气会、研讨会和论坛等,他始终以宽厚仁善的兄长形象,在我心中定格。2018年9月26日,科技日报主办的“科学精神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启动。我邀请他和潘建伟、刘伟、饶毅等专家学者出席仪式并发表演讲,国明兄一如既往地慷慨应允。他分享的关于科学精神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很多共鸣。今特转发这篇报道,以作哀悼和缅怀。清明时节雨纷纷,愿国明兄安息!
谢国明
《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
蒙昧主义和神学迷信、技术至上和科学主义这两种倾向,是弘扬科学精神的大敌。
蒙昧主义和神学迷信,在中华大地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土壤。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仍然有相当多的成功人士、甚至有少数党政领导干部,把魔术当神迹,拜骗子为大师,花巨款求护佑,举止乖张,行事荒唐,洋相百出,丑态毕露。
更有甚者,有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蒙昧主义张目。中国针灸杂志曾发表一篇文章《试论“量子纠缠”与针灸》,论文作者猜想,直系亲属间存在量子纠缠现象,父母生病,给子女针灸就可以治疗。如果这个论文所猜想的现象确实存在,那中国古代的巫术——扎小人,就有了科学依据。
技术至上和科学主义就是把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科学和科学精神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就成了荒谬绝伦的东西。比如,有人在法庭上高喊“技术无罪”,还有人声称,未来30年,因为大数据的获取,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这是典型的技术至上和科学主义。
潘建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什么叫做科学精神?我觉得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地方、它的出发点是没有功利的,科学探索本身在本质上是由好奇心和兴趣驱动的无功利的行为,这是它的最大的动机。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拼命地发展经济,这当然是好的。但这个时候我们就有一种非常功利的文化氛围,科学常常被当作职业与谋生的手段。
比如说,在我刚刚回来搞量子信息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这个东西是伪科学、不靠谱,今天还有很多质疑,这也没问题。但是后来这个领域慢慢起来之后,我听说国家基金委收到的项目每年都在呈指数增长,本来完全不搞这个的,全部都跑到这里面来搞这个,为什么?从这个领域来讲可能申请基金比较方便,可能能够谋生。
从这种角度上讲,很多人确实是把科学当作功利的职业与谋生,这样一来我们就很难在创新上往前走一步。有这样的文化之后,我们很难比较沉浸地做事情。
刘伟
《光明日报》前副总编辑
目前中国的发展正处在爬坡的阶段,制约我们国家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的,尤其是一些卡脖子的科学技术还被别人拽在手里,我们还随时随地受到打击和封锁。
我认为科学技术可以受制于人,科学精神不能受制于人,科学精神不仅仅是科学家才具备,也不是科学家的专利,科学精神应该是一个文明国家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精神。
真是假的天敌,假是真的恶魔。我来之前正好看过一本书叫《造假的知识分子》,看了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些现实,确实让人痛心疾首。当前令人痛心的假渗透着中华民族的身心,商品领域处处有假,尤其是学术有假,抄袭和浮夸成风,让人切齿,令人愤慨。
诚信问题深深地困扰着我们的社会,而始作俑者就是科学精神的缺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素质确实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弘扬和传播民族精神既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媒体人的责任。
饶毅
《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教授
除了在高端,我们需要确立科技体制,支持有才、有德、有能的科技工作者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最简单的低端:就是在大量科技工作者从事相当好的科学工作的时候,我们的底线不应该继续滑坡。
我们遇到问题,常常抱怨体制和机制,却对文化上的根源挖掘不深。我们的问题就在于,科学精神不仅没有在文化上深入人心,而且,恰恰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陋习,限制了科学精神的培植与滋长。比如,在科学界,迄今未能解决创新需要冒尖的文化与我国传统中庸文化的冲突;在科学界以外,不科学的东西很容易流行,反科学的东西不时会冒出来。
刘亚东
科技日报总编辑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但我认为它的精髓和核心是批判、质疑。
科学不代表一贯正确,科学发展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前行,在科学史上那些富丽堂皇的大厦无不是在一座座废墟上拔地而起。
科学发现往往都是挑战已知概念,不可能符合传统逻辑,引起争议和非议是必然的,这就要求科研人员严肃严谨、诚实守信,准确无误地报告研究过程,毫无保留地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和研究成果。同时,要尊重他人批判质疑的权利。
但普遍而言,中国科学界缺乏这样的学术文化,显性的舆论和潜性的氛围不鼓励批判质疑。
一方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缺乏批判质疑国内外同行的能力和勇气。另一方面,又缺乏接受他人批判质疑的气度和胸怀。韩春雨事件就是最近的一个典型事例。
当实验被多位同行确定不能重复并遭受质疑时,韩春雨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谦虚和坦诚,而是以各种理由搪塞、辩解,甚至攻击、谩骂。这期间,韩春雨经常说,“有人想害我”“因为我动了别人的蛋糕,他们要诬陷我”“我跟他们不是一个圈子,所以他们不认可我”,等等。他的这些表现无疑和科学精神背道而驰。不愿意接受批判质疑,就连一个合格的科技工作者都谈不上,遑论科学家!
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的文化创造和文化进步应该包括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弘扬科学精神在中国的必要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只有这样,中国和科学事业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刘园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