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哪有清明假?
介子推是个很轴的人,
“轴”北方人估计都懂,或许南方人不太懂,
简单来说就是“执拗”。
遇到轴的人你会怎么办?
以柔克刚或许是一种办法,以软碰硬,
就像水,于无形中,化解一切,
就像磁州窑的工匠
用柔软的笔尖在坚硬的瓷胎上作画,千古流芳。
北宋 磁州窑唐草纹梅瓶
观复博物馆藏
在介子推归隐介休绵山以后,
晋文公不是没有想过用柔的办法请他出山,
奈何不管用,
“女追男隔层纱”,
不知道晋文公是否曾为自己的男儿身后悔过,
但有件事他肯定是后悔了,
即“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
这是件蠢事,愚蠢至极。
晋文公低估了介子推的执拗和忠心,
只不过不像上次的忠是“割股奉君”,
这次是忠于自己,
最终葬身火海。
这也算是一种杀身成仁吧。
金代 介休窑白釉玉壶春瓶
观复博物馆藏
晋文公追悔莫及是自然的,
于是就有了寒食节,
这天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食,
纪念那个被火烧死的人。
这一天是冬至后105天。
再过三天,即是清明。
清明刚开始是作为节气出现的。
在二十四节气作为完整的概念
出现在秦汉时期之前,
人们只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这是生活经验的总结。
公元前104年,
中国历法大改革,
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成。
这一年是汉武帝太初元年,
后人称这部历法为《太初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十四节气首次编入历法,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因此得名”,
巧的是,
这天与寒食节就差三天。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成为一个节日的。
至于清明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节日,
容小编大胆推测。
寒食节人们祭祖、上坟会持续一段时间,
一直到清明节气前后,
时间久了,
清明节气那天也成了祭祖的日子,
就成为清明节了。
插图来源:《观复猫——我们的二十四节气》
其实早在唐宋时,
它们就融合在一起。
“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
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
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但一百五日最盛”
(《东京梦华录》)
中国人是很注重祭祀的,所谓“慎终追远”。
祭天祭地祭祖先,
祭祀天地是想问未来“到哪里去”;
祭祀祖先是执着过去“从哪里来”,
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回答“我是谁”。
“到哪里去”或许虚无缥缈,悬而未决,
但“从哪里来”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去上坟扫墓,得到慰藉的与其说是逝去的人,
不如说是自己。
左右滑动,查看五供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五供
观复博物馆藏
记得小编在杭州读书时,
在清明节去爬山踏青,
常常会偶遇三五成群的一家人
在坟茔前席地而坐,
吃食饮品一应俱全,畅快谈天。
可能这就是清明的意义吧,
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
就像早在宋代时,
清明时节
“四野如市,
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
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
遍满园亭,
抵暮而归……”
瞧着也与现在的春游踏青极为相似。
当然得以传承下来的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插柳。
宋时,人们扫墓踏青而归,
“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
如今,相当多的地方还保留着清明插柳的习俗,
如果这几日你去广州的菜市场逛逛,
你会发现一把一把的嫩绿的柳枝。
北宋 《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
插满柳条花束的轿子
甚至有些地方还会像宋时一样,
用柳条串起用面粉做成的飞燕悬挂于高处,
叫做子推燕,
纪念介子推。
我总觉得如果好的传统可以一直传承,
我们就总会知道自己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左右滑动,查看三世佛
13世纪 铜鎏金佛坐像
观复博物馆藏
清明时节,雨也好晴也罢,
大江南北,花开树树。
春天,总是好的。
许愿树见过很多,
这样的愿望却着实让人感动,
它在大理古城的某条街,
也希望你可以路过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