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真不能造车
作者:吴润潜 梅浩宇
来源: 吴晓波频道
文章已获授权
华为该不该造车?这是个老问题,如今却有了新的议论点。
起点来源于一纸“提前到来”的声明。
3月31日上午,华为内部发布《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公告,该公告由华为总裁任正非签发,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为5年,并强调“华为/HUAWEI”不能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
按照之前华为在2020年10月26日发布的“不造车”决议,有效期为3年,即2023年10月26日才会失效,而这次的决议却提前到3月31日,并再次划定了新的五年时间范围。
华为不造车,并不令人奇怪。
毕竟早在2018年,华为董事常委会就发布决议,说华为坚决不造车,聚焦信息通信技术,帮车企造车。两年后,华为又一次发布决议,重申不造车,甚至为了表决心,还在决议里放狠话:
“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所以,事情有趣就有趣在“再次”两个字上。
小巴梳理了下,与发布时间“3月31日”最相近的事件,似乎与广汽有关。
3月27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表示,广汽埃安AH8项目由与华为联合开发变更为自主开发,华为在其中由原来的HI模式,降级为零部件模式。
换言之,广汽降低了与华为的合作层级,华为从共同开发伙伴,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供应商。
事情再往前倒,另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
余承东
他在今年2月底频频为问界站台,并主导将“AITO 问界”变成了“HUAWEI 问界”。
2022年,华为与赛力斯合作AITO问界系列车型,2022年全年累计交付新车达到7.5万辆。
这个成绩十分亮眼,相较而言,华为与北汽合作的极狐就没有这么一路狂飙,2022年10月份,问界汽车单月销量超过1.2万辆,几乎超过极狐全年销量总和。
从合作深度来看,问界同华为的关系也比极狐更亲密。
华为同车企的合作,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层,零部件供应模式。
第二层,HI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华为向合作车企提供鸿蒙车机与自研车载计算芯片在内的全套HI解决方案,涉及软件、算法、系统等汽车的智能化驾驶。这种模式与零部件供应模式最大的区别是非标,需要去和车企定制化合作。
第三层,智选车模式。这是华为在HI模式的基础上,与车企深度合作,为车企提供产品定义、整车设计、营销和销售。
其中,极狐是第二层的代表,问界是第三层的代表。
余承东的春风得意就来源于此,智选车模式几乎是余承东一手推动,他甚至放出豪言,车厂原来的质量管理能力,以华为的标准来讲还处于石器时代。一家车企和华为合作以后,质量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升到了超一流的水平。
春风得意马蹄疾,但马有失蹄,余承东的骄傲恰好突破了华为一直以来对外强调的底线。
广汽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担心合作车企们也纷纷效仿,华为不得不痛下决心,再次急迫声明不造车。
与此同时,关于“华为到底要不要造车”的话题再次被拿来热议。
支持者认为,华为有销售渠道优势。2023年,华为在国内拥有超过6万家门店和专柜,有超过5500家体验店,其中有1000家门店去年在卖车,碾压2022年蔚小理三家门店总和,All IN造车虽是红海,但依然有机会。
反对声说,华为2022年的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下滑68.7%,而汽车业务是其中唯一亏损的业务,并且汽车业务相关研发支出超103亿元,营收却仅为20.77亿元,仅占总营收的0.3%,投入远不能覆盖产出,All IN造车,长远来看像大象走悬崖,失足便堕入深渊。
正反议论纷纷,难有定论,所以小巴请来了汽车行业大头,来为大家提供可参考的观点。
余承东这个时候需要华为平台的赋能,是因为汽车业务的内外压力。
从内部看,任正非今年发的文章,说要把寒气传递到每一个人,每一条业务线都会面临着盈利考核的压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业务肯定压力很大,投入100亿,年收21亿,窟窿还是蛮大的。
从外部看,2023年以来,特斯拉就开始降价,问界随即跟进降价,但是降价后,问界M5的销量并没有恢复。此外,2月8日,理想汽车在发布了L7的时候,同时发布了L8Air,理想L8的大规模交付把问界M7的销量打掉了。
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问界在一季度的销量加起来还不到1.5万辆,而友商理想汽车的同期销量大概是5.2万辆,这会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个,供应链压力。
当终端市场销量远远不及预期时,供应商就会非常被动,他们按照比较高的销量目标备货、备产能、培训员工,如果销量没有达到预期,那这些东西就可能成为供应商的库存。
在这样的情况下,华为和赛力斯的选择不多,要么继续履行供应商的合同,把零部件采购过来,把车生产出来,成为车企的库存;要么和所有的供应商谈赔偿,这不仅会造成巨额亏损,还将会损害供应商对车企的信任。
当销量远远不及预期时,余承东在供应链这一块的压力会非常大。
第二,渠道压力。
在2022年底,华为智选车大概有1000家销售门店,按照目前每月不到5000辆的销量,平均下来,每个店一个月也就卖4—5辆车。
通常而言,一家4S店要盈亏平衡,每个月需要卖出几十台车,才能覆盖人工、店租等成本,现在的销量规模,会给经销商造成很大的运营亏损。
余承东在这种压力之下,希望用华为的品牌赋能,熬过这段时间。
从整体看,华为现在最主要的矛盾是美国的极限打压,让华为在两个方面受到巨大冲击。
第一,海外市场基本被打掉了,包括5G、云等各条业务线的营收基本盘只能靠中国。
第二,芯片被打掉了,对华为来讲,芯片问题不解决,连5G基站都不能保供。没有解决先进制程之前,就算把汽车业务做大了,美国也随时可以把这个业务掐死。
对于华为来说,当下最重要的任务其实是保证主营业务的运营,而不是像智能电车这样需要持续投钱的新兴业务的发展。
由于中美之间的关系持续恶化,华为判断接下来的十年会比较困难,这个时候,依托国内市场,团结更多的人,使得主营业务能够渡过难关是战略优先事项,他们不愿意在汽车这样强势的产业里树敌。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宣布不造车,并不是对智选车业务的否定,而不是不愿意让汽车行业的人认为华为已经下场造车。
智选车模式其实接近于代工模式,很多车企都把华为智选车当作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但华为只愿意承认他们是帮合作伙伴造车。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如果华为造车,美国可以直接对华为该项进行围堵,甚至是断供芯片,如果说是合作伙伴造车的话,会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而且在如此艰难的境况下,华为还能在汽车业务上每年投入100亿且没有减少,尽管嘴上说着“不造车”,但从投入上不难看出,华为对智选车的态度是明确的。唯一的要求是,不准使用华为品牌。
余承东需要把AITO品牌打造出来,并熬过这段产品青黄不接的时期。同时,华为内部对智选车业务的盈亏考核也许会更加严苛,对亏损的容忍度会降低。
华为的困顿在于,它在汽车领域目前应扮演的角色是技术供应商,应该做底层,不做终端,做终端会得罪其他客户,把自己其他业务拖垮。
但做底层的话,华为又深陷在芯片短缺和先进制程的困境中。华为刚刚宣布,14纳米的EDA工具基本实现国产化,而IBM在2021年就宣布已推出全球首颗2nm制程芯片。尽管华为已经走在国内前列,但我们整体的基础创新能力还是相对薄弱。
因此,华为如果大张旗鼓去造车,会得罪合作伙伴;而不造车,又缺少弥补其他下滑的业务的希望。
回顾华为的其他业务,海外业务,手机业务都遇到很大的问题,手机出货量下跌;国际业务方面,华为在通信运营领域已经在顶端了,没有多大的拓展空间,未来的空间可能是5G、6G的大面积铺开,但目前都有瓶颈在那里。
华为年收最高为2020年的8914亿元,2022年已经跌到6423亿。其中主力跌的就是终端业务,其终端业务2021跌超50%,2022终端业务跌11.9%为2145亿,大概占总业务的1/3,手机业务已经是存量市场,很难回升,所以这其实就是华为终端业务的困局,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未来是否会这样也很难说。
汽车是唯一一个能够做到万亿的业务,华为看上了这个业务,但没分析清楚。汽车有三大主要大头是电池、汽车制造、智能化。华为的优势就是智能化,但智能化在整个汽车行业价值占比应该只有1/5,且华为的智能化技术优势主要在于应用型创新,还缺少核心的技术实力。所以汽车这个市场看起来大,但是华为的优势并不明显。
智能汽车标杆特斯拉的创新是始于电池,再到智能化,最后是整车制造全方面的价值链重构,华为暂时无法比拟。
汽车属于重资产长周期产品,华为汽车业务短期内根本无法填补其目前的营收缺口。成立已30多年的吉利营收不到1500亿,新势力“蔚小理”亏损了多年,加起来营收才刚过1000亿。所以对于刚做这个业务几年的华为来说,无法弥补亏损,只能加重其投资负担。
即使是智选车模式也将得罪更多传统产业内制造巨头,不利于其赖以生存的通讯万物互联的技术业务的维护和拓展。
所以,华为造车,成就不了真正的华为。华为应该聚焦芯、软、硬、端、网、云等通用基础业务,不是去终端争食业务,而是从底层成为智能时代的通用技术以及供应商,这个市场容量更大。
华为不造车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个原因,会跟现有的车企产生竞争关系。汽车行业的潜规则是供应商不造车,一些比较大的供应商,像博世、大陆都没有造车。
第二个原因,不想太烧钱。华为去年烧了大概100多亿,如果坚持造车的话,可能最近几年都很难盈利。
第三个原因是,把自己定位为供应商更有利。供应商风险小,卖一个零件,就会有回款,而华为现在作为供应商,主要是做偏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投入的成本相对可控。
至于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的区别,我认为关键区别是承担风险的大小。
HI模式,华为不收开发费,不收开发费就有风险,如果车企销量不好,华为作为供应商,就没办法把前期的投入收回来。
智选模式,则是收开发费的。跟塞力斯合作的过程中,华为更有话语权,分成也会更高,效益也就会更好,所以员工都愿意跑去做智选。
某种程度来说,HI模式跟智选模式不能同时存在。HI模式在华为刚进入汽车行业时是适合的,在经验较少时可以通过这个模式练兵,但是掌握了核心技术后,只有通过智选模式才能盈利。
而且智选模式里,华为去年之所以卖车销量较好,更多是由于营销网络,因为华为可以通过手机店来卖车。
2023年,华为有1000多家手机店在卖车,而“蔚小理”去年的品牌门店数量,分别为350、349、209家,合计908家,华为比他们总和还多,所以智选模式下的问界销量,才能碾压HI模式下的极狐。
本文已获得吴晓波频道授权,推荐关注知识服务平台-吴晓波频道”
还不了解GPT?快点加入起点财经GPT搞钱交流群(扫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