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牌烘焙店克莉丝汀闭店了!欠款5700万,人去楼空。”3月中旬,克莉丝汀在上海的一家店铺门口,被贴上了法院公告:从去年十月底房屋到期后,这家克莉丝汀未再续约,至今已欠下12万房租和近5万的违约金。
曾于2007至2009连续3年,被美国《福布斯》选为“中国最具潜力中小企业百强”的克莉丝汀,在鼎盛时期,光是在上海就遍布1000多家门店。随着克里斯汀的闭店,全国各地的会员用户也坐不住了,纷纷喊话“退钱”“退卡”。
眼看着特色蛋挞、蟹派、年轮蛋糕、华尔兹这些熟悉味道就要消失,更多的上海本地人唏嘘不已:这家许多人记忆里的经典老店,最终还是没能挺过这个春天。
上世纪90年代末,人们的生活水平渐渐提高,不再满足于传统作坊生产的单一糕点,于是更高端、更时尚的西式点心——克莉丝汀应运而生。在人人都做物美价廉的商品时,克莉斯汀推出了高端西式面包、蛋糕及点心;人人都在流水线生产时,克莉斯汀率先采用中央工厂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早期克莉丝汀的品牌发展之路,几乎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风口。2005年,克莉丝汀跻身上海工业企业500强,还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有90后表示,自己吃过的克莉丝汀面包加起来可以绕小区好几圈,手机里的面包存图比旅游打卡的景点都多。
也有80后宝妈回忆,自己小学读书时,上午第二节课课间总会发些小糕点——有时是包装精美还夹着奶油的华尔兹面包,有时是可以垫垫肚子的胡萝卜餐包,像开盲盒一样。
有人说自己上初中的时候,每周末早上都会拿着蛋糕券,去店里换下一周的面包和牛奶。爱它的人吹爆天花板,讨厌它的人恨不得从来没有喝过它。那时候,不仅小孩子爱吃,早上永远睡不醒的打工人也喜欢克莉丝汀。二十年前上海的早餐,鸡蛋饼2块钱1个,小笼包2块钱6个,要么咬一口一嘴味儿,要么等餐很慢,要么漏汤汁容易倒衣服上,实在不适合步履匆匆的上班族。克莉丝汀的肉松面包和咖啡奶酥吐司,可以说是排队等车人手上最高级的早饭了。
克里斯汀不仅陪伴了几代上海人的漫漫时光,还给外省的小伙伴带来过快乐的回忆。
去年七月,克莉丝汀就已经被曝出疑似经营异常,多家门店没有恢复营业。到了八月份,仅剩的89家门店终于重新开业,可门店数量却连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知名的蟹派、肉松面包不是早早售空就是原料不齐没货。
克莉丝汀的前身是上海联全食品有限公司,由14名台湾个人和两大上海本土食品公司共同设立,算是中国较早的一批由外资投资的烘焙公司。当人们拿着公司发的福利券进门店消费,阿姨会操着上海腔,跟你说“蛋挞没有了,换蟹派可以伐?”在别的店铺还主打小作坊生产模式时,拥有中央烘焙工厂及西式冷链技术、品牌化连锁经营的克莉丝汀,直接攻占了喜甜、讲究的上海人心巴,成为当地特色烘焙。2012年,克莉丝汀登陆港交所时,还被叫做“烘焙第一股”,被誉为“烘焙届的爱马仕”。前几年它还信誓旦旦要在南京投5个亿,开烘焙迪士尼。天不遂人意,从2013年,克莉丝汀就已经逐年亏损,走向下坡路。
到如今,30岁的克莉丝汀什么都没开起来,就宣布所有门店关停。
5700万,
难倒烘焙届的英雄汉
就在开头那张公告贴出的5天前,克莉丝汀承认集团因现金流紧缩,经营困难,在支付店铺租金、供应商货款和员工薪酬方面,截至今年2月28日已欠下5700万。5700万,在上海对拆迁阿姨来说或许不过是“三套房”,对网红烘焙来说,不过个把月的毛利。截至去年6月30日,克莉丝汀的流动负债总额已经高达约6.69亿元。
比起麦当劳旁边最多有形影不离的肯德基,一家烘焙店的身后,可能竖着五家抢生意的同行。论新奇,商场里总会有一家刚开业还在大酬宾的新中式点心铺。论平价,山姆一大盒瑞士卷平均一个才几块钱,用料还没啥差别。
克莉丝汀的面包、月饼和糕点的确能触发怀旧情怀,但也仅仅是让人感慨几句罢了。在追求新鲜事物的道路上,人们从不会因为念旧停下脚步。产品翻来覆去永远就那些,推出的新品也是早就在别家吃腻的东西。甚至蛋糕师傅的手艺,也总让人有种自己也能行的错觉。别家已经打出当日现烤的招牌,克莉丝汀还是中央厨房定期配送。
下班回家想买点面包做第二天早饭,一看日期,“呵,明天到期”。克莉丝汀曾经的优势,如今倒成了绊住它转型的最大痛点。克莉丝汀与别的蛋糕店即买即卖不同,它主要依赖预付卡会员制招揽忠实用户。预付卡,类似今天的商超代金券,一来可以做人情送人,二来办卡后实打实的折扣也受很多人的青睐。克莉丝汀几十年如一日的推卡,但网友们风向早就不一样了:
现在随着大众点评、美团、抖音团购的线上玩法崛起,年轻人更喜欢按套餐买。
新老交替,
烘焙市场大洗牌
其实克莉丝汀不是第一家凉凉的老牌烘焙了,宜芝多、马哥孛罗也都在今年悄悄地消失。名气、资本、忠实用户和市场,这些凉凉老牌们梦寐以求的要素,被新晋烘焙王们玩得风生水起。总被不知道的人看成“沪溪河”的泸溪河,在上海迅速扩张门店。靠着新中式糕点,一夜之间打出“北有稻香村,南有泸溪河”的名头。
“带资入场”的墨茉点心局经过N轮投资,在长沙疯狂扩张。现在只要是一线城市内数得上名号的商场,就能看到它们的身影。2017年,在北京已经小有名气的鲍师傅,开进了上海的人民广场。寸土寸金的地方,小小的夫妻店,愣是让人从店门口排到地铁口。眼红的路边小店随之跟风,甭管之前姓什么,打今天起,他们就姓鲍了。在接受了10亿融资之后,鲍师傅的风又吹便了大江南北。网红烘焙们占据着城市核心商圈,“前店后厂”,前面排队等出炉,后面加急现烤。图源:图虫创意
精致的国潮风纸袋包装,让人觉得好像排这一趟也还算值得。不过和克莉丝汀等老牌稳稳扎根火了30多年相比,新晋网红品牌们最害怕的是——2019年成立的虎头局,从爆火到四面楚歌只用了24个月,如今,它要倒闭的消息也渐渐传来;曾创下排队7小时记录的鲍师傅上海首家门店,也在2020年宣布停业。如今网红烘焙品牌那么多,“火一把就凉”的新店不断,脏脏包、毛巾卷的风刮一阵就过去了,留下来的、值得一提的新品却不多。蛋挞甭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夹不夹珍珠、抹茶、巧克力,本质上还是蛋挞;
桃酥有椰奶的、奶香的、原味的、咸口的,口感大差不差;主打可颂的月枫堂,把可颂的花样都盘包浆了,咬进去吃不出似乎也什么不同。与其今天这个局明天那个行,在名字上搞花头,不如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创新自己的明星产品。网红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对“换汤不换药”的网红产品和营销策略越发理性。
不少消费者吐槽产品涨价、难吃,产品与宣传图毫无关系,时不时就有消费者在品牌方底下留言:年轻人爱烘焙,本质爱的是可口的产品和品牌差异化气质。烘焙早该回到“拼内功”的时代,在产品上下大功夫,实时创新。一成不变的产品,曾是它的福,如今也成为了它的“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