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母亲虐待5岁男孩致截肢:“中国式有毒”父母,正在毁掉下一代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十点读书”,享受美好生活
4月9日晚上8:00
复旦大学宝藏教授、作家梁永安
分享《从经典中找寻我们这代人的力量和勇气》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直播
先来看一张图。
这是一个5岁的小男孩,双腿受到了严重的冻伤。
而伤害他的人,正是他的亲生母亲。
这是前不久的一则新闻,男孩最终被截肢。
无数网友感到愤怒和不解:
“亲生母亲,居然连后妈都不如!”
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
让人不禁发出疑问:
父母天生爱孩子,是真的吗?
看过这样一段视频。
主持人问父母们:“如果让你们给孩子打分,你们会打多少分?”
父母们一听,开始立刻细数孩子身上的不足,并迟疑着打出“60分”“70分”,最高分呢,也只有“80分”而已。
可当主持人问孩子们,“你们会给父母打多少分呢?”
孩子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满分!
甚至还有一个孩子说,如果满分是一万分,那我要给妈妈打一万分!
很感动,也很讽刺。
我们常常高估了孩子的一些缺点,却低估了他们对父母的爱。
孩子们无法选择降生的家庭,却依然无条件地信任父母。
只是,他们其中的一些,得到爱的过程好比冒险游戏里的通关考验,困难重重。
下面的话,你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
考不到90分,你就别来找我!
找不到对象,你就别回家了!
人家xxx今天给家里买个这,明天给家里买个那,你看看你!
……
相比孩子十分纯粹的爱,很多父母的爱,或多或少,都是有条件的。
知名演员乔欣,曾在某节目上分享过这样一段话,得到无数网友赞同。
我家人对我是很放养的,没有时间和精力花在我身上了。
我长大以后,当我什么事情没有做得很好的时候,父亲会说:我的女儿不该是这样的
而等到我有的事情做得他满意了,他会说:嗯,不愧是我的女儿。
播种的时候不尽心,收获时却希望看到丰满的稻谷。
这不仅是乔欣不解的地方,也是网友们的共鸣之处。
我们常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其实细细剥开,才会发现真相令人不忍直视:
很多父母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明码标价的投资。
这么说,可能有些绝对。
毕竟父母教育孩子,金钱、时间,哪样都很珍贵,对孩子抱有很多期待,也无可厚非。
但,我们似乎忽视了一个前提:孩子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
纪伯伦在诗中写道: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
却并非因你而来,
他们陪伴你,却并不属于你。
很多父母生育孩子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偏离了。
抱着投资者的心态,说着最残忍的话语,做着最伤人的事情。
然后,还披着“为你好”的外衣。
“一想到当父母不需要资格证,就觉得真的是太可怕了。”
回到文章开头的新闻,事件固然令人瞠目。
但其实,很多比躯体伤害更可怕、更隐秘的“虐待”。
无时不刻不在上演。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名词“隐性虐待”,又叫心理虐待。
它指的是,受害者所遭受的伤害都潜藏在内心,并操纵着他们的生活。
而这种伤害,在中国家庭中尤为普遍。
(1)情感忽视
情感忽视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父母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
像是孩子哭泣时,父母往往不理解,觉得孩子在刁难自己,所以直接忽视。
甚至抱有一种惩罚心态:
爱哭就哭吧,哭到累了就不哭了。
在书本《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同年的情感忽视》中,作者就乔尼丝韦布还指出:
“情感忽视”占比最大的,就是那些口中经常说着“为你好”的父母。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很爱孩子啊,这怎么能算情感忽视呢?
其实,“爱”与“共鸣”,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你认为的爱,在孩子看来,可能是窒息的牢笼。
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忽视了孩子的需求,那他们的情感也就无从安放。
比起口头的“为你好”,孩子们更希望的,是父母们看见、理解、共鸣他们的情绪,并对此做出回应。
(2)语言虐待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小伙子在饭店打工,因为领班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笨,太丢人了!”
就回到厨房,举起菜刀,杀死了这个领班。
看来不可思议,但其实了解下来,一切都有迹可循。
少年坦白道: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从小父母就经常嫌弃自己,总是当着别人说他太笨,太丢人。
领班的话,勾起了父母对他伤害的回忆,他感到既羞愧,又愤怒。
如果说语言虐待是一把刀,那么这把来自亲人的利刃,会更加伤人。
身边有好友因为身材比较肥胖,总是承受着来自父母的数落。当她跳操的时候,父母会说:
这么胖了,跳了有用吗?
当她多吃了一点时,父母又会跳出来:
你都多胖了?脚比大象还粗,再胖都嫁不出去了。
看似在警示孩子,其实每句话都在“插刀”。
而从小“挨刀”的孩子,性格也会被侵蚀得懦弱、胆小、多疑。即便长大了也很难改变。
(3)精神控制
豆瓣上,有这样一个帖子。
发帖的人,平时是个朴素文静的女孩。
因为开始追星,心血来潮去染了和偶像一样的发色。
染完头发的她自信不少,非常开心。
但之后每一天,母亲都在念叨她的头发。
太夸张了,不好看。
不符合你的气质。
别人看了会不舒服。
原本自信的她,被母亲说得抬不起头来,就去理发店准备染黑了。
在等上色的过程中,女孩忍不住大哭,但还是心平气和地和母亲说:
“我觉得你这样做不对,染头发只是很平常地事,这一点自由你应该要给我。”
但母亲却要求女儿考虑自己的感受。
结束后,母亲还给女儿发消息:
“妈妈是爱你的,我很高兴今天你听话了。”
但女孩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她始终觉得,这样的夸赞是一种嘲讽。
生活中,很多父母从习惯、爱好、感情、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希望“控制”孩子。
而常常遭到精神控制的孩子,往往容易没有主见,害怕犯错误。
以上这些“隐性虐待”难以发现,一旦出现,杀伤力巨大。
那我们又该如何警惕“隐性虐待”,避免成为“有毒”的父母呢?
(1)尊重自己的感受
你可能会很奇怪。
明明自己是“施暴者”,为什么首先是尊重自己的感受?
上面那名5岁男孩被母亲虐待致截肢,大家都在谴责母亲。
但那位母亲,为什么要伤害男孩呢?
没有人去深究。
正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习惯性忽略了:
父母们的负面情绪常常无处宣泄。
他们上有老,下有小。
在外有工作,回家有家事。
当情绪找不到出口,人就会下意识地发泄在家庭地位最弱的人身上。
而这个人,往往就是我们的孩子。
当然,我们不是在替父母“洗白”,只是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父母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情绪,首先只有需要意识到它,才能慢慢学会化解。
当情绪上来时,可以运用转移注意力、向专业机构或亲朋好友寻求帮助的方法。
请记住:
情绪稳定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大的安全保障。
(2)尊重孩子的感受
先举一个错误的示范。
孩子摔倒了,父母往往会在抱起孩子后,对孩子说:
“不疼不疼。”
如果孩子是男孩,可能还会再加一句:
“你是男孩子,不准哭啊。”
孩子本来摔得挺疼的,却被强行按下了静音键。
有痛不能喊,有苦不能言。
如果父母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感受,那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对别人的感受表现得漠视。
那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们可以走过去,俯下身,看着孩子,问他:
“你刚刚走得那么快,摔了一定很疼吧?还有没有哪里摔着了?看看我能不能帮到你。”
多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才会在情感上和父母建立更深入的联结。
他们不光提前习得如何与父母相处,还懂得如何照顾他人感受。
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更能提前获得成人世界的入场券。
(3)不断提升自己的育儿知识
常常听到有父母抱怨:
“越来越不懂现在的年轻人在想什么了!”
父母不能理解孩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不能理解孩子的情绪。
曾有朋友分享自己患抑郁症的经历。
期间,他向父母反映过自己的心理问题,多次强装欢笑,却还是要被父母数落:
怎么别人家孩子都活泼开朗的,就你整天愁眉苦脸的。
遇到一点点事,就在那瞎矫情。
时代好比车轮,碾到孩子们面前,又会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困境。
可糟糕的是,父母却还在用以往的眼光来打量孩子。
不被至亲理解,孩子就会“痛上加痛”。
只有尽可能学习新的育儿知识,理解孩子,我们才能成为孩子真正意义上“至亲”。
在知乎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
你有没有被父母伤得遍体鳞伤过?
一个高赞回答这样说:
有一种无形的,而又特可怕的东西,叫做父母的伤害。
我以为我可以慢慢放下,却还是在那么多年后,突然泪流满面。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如同烙印般深刻。
即使伤口已经愈合,疤痕依然触目惊心。
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写道:
“我们讨论原生家庭的目的不是要归罪父母,而是看到问题的成因,这样才能让现在的生活幸福快乐。”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如此。
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但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父母经历过做孩子的阶段,更要有意识地避开“毒区”。
点个【在看】,让我们一起努力,拒绝做“有毒”的父母,养育健康的孩子!
作者 | 阿慌,慌慌张张,不只为碎银几两。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林静,声音与文字的世界里,与你奔赴山海。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星标“十点读书”
及时接收每晚新鲜出炉的推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