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热搜第一的新闻,扒掉的不只是哪一个人的裤衩子…
点击👆王耳朵先生👇关注我,加★星标★
这个周末,被一个热搜勾起好多年前的回忆。
#美特斯邦威是怎么从步行街消失的#
美邦,我年少时仰望的服装品牌。
不是夸张。
高一那年,我头一回到县城读书,为了不露怯,母亲特地去镇上给我买了崭新的的确良衬衫和长裤。
不太合身,宽宽大大,但那已是我最时髦精致的打扮了。
结果到县城才开了眼。
原来城里花花绿绿的少男少女,已经不穿“褂子”,而是穿“T恤”了。
还分很多牌子,美特斯邦威,森马,以纯......
这些店,都开在最繁华的路口,放着最时尚的音乐。
我当时可羡慕了,只是没底气踏进去。
后来毕业工作去上海出差,趁空档跑去南京路见世面。
那些洋气橱窗里,摆的都是我没见过的东西,比如只在电视里听过的哈根达斯。
然后我赫然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美特斯邦威。
竟有足足五层楼的超大旗舰店,屹立在最繁华的城市里最寸土寸金的地方。
用今天的话来说,美邦当时也算是顶流了。
想想它的代言人,全是如日中天的明星:周杰伦,张韶涵,潘玮柏,郭富城......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它突然就暗淡了?
几个月前刷到消息,美特斯邦威被曝大量拖欠工资。
最开始是总部发出通知:暂缓发放2022年3月工资。
然后到了4月,又发了一条。
之后是5月、6月......整整4个月,美邦员工等来4则延薪通知。
当时我看到这消息就很惊讶,想着何至于此,去搜了一下。
才发现美邦原来早就危机重重。
据报道,这个曾经的“步行街之王”,最近3年,巨亏21亿元。
光是去年上半年,就亏损超6亿元。
不止这样,早从10年前开始,美特斯邦威已然日渐式微。
零几年的时候,它正处“巅峰”,在全国足足开了5200多家门店。
但2013年开始,形势剧变,关店无数,4年间就关了1300多家。再之后,年报甚至都不再提门店数量了。
关店之后,是卖楼求生。
前年,美邦卖掉了曾引以为傲多年的、位于浦东的服饰博物馆。
去年,曾让我惊叹的南京路超大旗舰店,也停业了。
连年亏损,四处关店,债台高筑,拖欠工资......
就连深交所也发来了经营问询函。
过去那么火的美邦,现在你很少能在繁华地段看到它的身影,甚至很多人根本想不起来。
为什么?
零几年时,虽然电商、网购已经出现,但当时用的人还不算多。
可到了2010年左右,突然来了个双11购物节,电商交易量激增。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网购越来越发达,用户规模越来越庞大。
当时一批曾经的时尚品牌,比如森马、唐狮、以纯......都在电商崛起后黯然失色。
当然了,并非所有时装品牌都没法做线下了,国内的UR不就活得挺好吗。
据一位设计顾问说,那是因为人家能做到超高的上新频率。
快速定款、快速出货,几乎是2周就能上新一次。
即便电商抢夺市场,但快时尚品牌紧贴潮流,以款式取胜,也能风生水起。
但美邦的新品筹备期,甚至能长达6-8个月,这就导致设计风格经常滞后。
放在十几年前,大家对时尚的敏锐度没那么高,这也没什么。但如今的电商环境下,流行推陈出新,美邦一直这样滞后,势必是产品滞销、库存积压。
而且因为“不潮”了,哪怕自己也做了电商,网店的销量也一直平平。
比如和迪士尼合作潮T,就只是把图案简单地印在上面。
可反观隔壁优衣库,设计能力强,搞联名经常还搞出让人疯抢的爆款。
实在唏嘘。
上一个时代的巨头美特斯邦威,是输给了哪个竞争对手吗?
不,它只是输给了没能跟上全新时代的自己。
想起一个故事。
多年前某地方有个修车铺,铺主老王技术很牛。
牛到只要有零件,甭管国产还是进口,他可以手到擒来轻松组装出一台合格自行车。
他搞的修车铺,生意当然火爆。
而且这人还特别敬业,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还是三伏酷暑,他都会准时出摊,谁来修车都不怕会走空。
所以在那条街,十几年了,没有任何修车行能抢过他的生意。
但有一天,老王却失业了。
不是来了多厉害的竞争者,而是电瓶车越卖越便宜了,共享单车也出现了。
很少再有人买自行车了。
多少时候,干掉某个强者的,根本不是他的竞争对手,而是他从未在意过的人和事。
它们看起来毫不相关,但却来势汹汹。
比如挤压康师傅销量的不是统一、今麦郎,而是美团、饿了么这些外卖平台。
让口香糖无人青睐的也不是竞品,而是微信和支付宝。
因为人们在超市排队结账时再也不用拿收银台边的小商品打发时间,而可以刷朋友圈,也不用为了找零凑整买包口香糖。
我们经常说“降维打击”,在《三体》世界里,那是先进文明将攻击对象所处的空间维度降低,使对方无法在低维度的空间生存,以毁灭对方。
但这些,莫不如说是一场“升维打击”。
当你流连于旧时代时,整个世界的“维度”早就被拉高了。
互联网挑战实体经济了,新产业取代旧行业了,战场早就更复杂了。
可你还停留在低“维度”时代的思维和习惯,怎么适应得了新的生存环境?
正应了那句话:“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只是因为“我”改变了世界,但“你”却没跟着适应新世界。
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一波人在昼夜不停高速运转,另一波人一起床,骤然发现世界变了。
浪潮来了不一定会淹死,但不学会游泳,一定很危险。
你还记得上一次去ATM机取现金是什么时候吗?
我自己平时基本都是在家外卖、出门扫码,根本用不上现金,这几年连发红包、随份子有时也是手机转账了。
但曾几何时,银行的ATM机,还是要排队取钱的。
1993年,“金卡工程”启动,ATM机需求量直线飙升,全国银行都在疯狂采购。
一台机器,价值50万。要知道那一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过2577元。
那几年ATM真是辉煌。
大家都管它叫“印钞机”,因为跟着做必有的赚。
不知多少厂商纷纷入局。
广电运通,国内首家ATM上市公司,才3年时间,净利润就从9014万元飙升至3.32亿元。
新达,哪怕入局时已经非常晚了,2013年前后,净利润也做到了几千万。
2015年,全球ATM行业协会CEO麦克·李在接受采访时,意气风发:“这只是一个开始。”
似乎谁也不愿意相信,风向已经变了。
其实那时的信号,已经非常强烈。
那年的春晚,微信发出“摇一摇红包”,收发总量超过10亿次。
第二年的春晚,支付宝开始集五福......
渐渐地,饭店、菜市场、小商店都摆出了收款二维码......
但很多ATM厂商不甘心放弃“印钞机”,不想承认这些变化。
信誓旦旦地说,现金的重要性不会变,ATM机交易量还会上升。
他们依旧拼命和同行卷,压成本,提技术,升级性能。
却根本没有想到,与对手相比,移动支付才是最大的威胁。
直到新的画卷彻底展开:银行纷纷布局线上,商务部称将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
各ATM大厂,接连亏损。
曾经赚得盆满钵满的公司走到穷途末路,有些只能靠炒股维持收支,员工无奈跳槽…
时代会变,这不要紧,要紧的是别忘了,这变化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有本叫做《未来简史》的书,早在2017年就曾预言:
“未来20到30年之间,将有超过50%的工作机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现在一看,一语成谶。
收费站的收费员,在被ETC取代;
超市的收银员,在被自助结账机取代;
就连华尔街的证券顾问,也在被高盛推出的机器人顾问取代......
之前我也以为,搞文字创作,总能有饭吃,不会被取代吧。
结果现在,ChatGPT火了......
当然了,这些不是贩卖焦虑,一来我自己也不想焦虑,二来这些都是事实用不着我“贩卖”。
问题是,我们得看见,面对,别逃避,时常给自己敲敲警钟。
当潮水退去,要想不被别人看到你是在裸泳,就要在浪潮中紧紧抓住你的裤衩子。
既然这个世界在不停“升维”,那你的思维也必须跟着不断“升维”。
保持学习,保持思考,当变化来临时,你要能看到,这样才可能跟上步伐。
停下脚步虽是你的自由,但世界会在其他人的奔跑中变成你跟不上的模样。
除了迎难而上,我们别无选择。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