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当“性”不是必需品时:一个无性恋者的自白

当“性”不是必需品时:一个无性恋者的自白

情感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读者尺玉

“我是无性恋,性关系吸引不了我。”

我曾为此困惑良久。

我一直向往与自己灵魂共鸣的人恋爱,幼时玩伴们对爱情的稚嫩想象也都大致如此,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异样。但步入青春期后,“性”在我的生活中悄然显影,我对性的态度也开始撕扯着我远离大多数人。

在我看来,性完全不值得我托付精力去追求。面对那些“张力满满”的偶像和cp,我兴趣缺缺。相反,吸引我的只是友爱的互动、温柔的举止之类,可以是一同欣赏风景,也可以是分享日常和喜好,凡此种种,除了性以外。我本以为所有人都只会为这些要素心动,直到我知道在不少闺蜜那里,对有好感的人“魂牵梦萦”并不只是夸张的溢美之词。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我对恋人关系的想象,用网文分类来说可以概括为“纯爱”“清水”,这却不是身边其他人理想关系中的全部。性,被我排除在外。

我起先以为是我太保守,可是扪心自问,我自认为绝不是封建传统的卫道者。我能理性地看待性,也了解不少相关健康知识;我不排斥性,只是无法接受它发生在我身上。我理解不了为何要把它包装成成无比诱人的禁果,为何人们偏偏对这种生理现象趋之若鹜或讳莫如深。

我还试着为我的态度找过其他解释,比如我是不是喜欢同性、我是不是有不知名的心理疾病,就这样急于把自己塞进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与其说是因为我害怕被人视作怪胎,不如说是我恐惧自己会一直不明不白地生活下去。

《好先生》剧照

知道“无性恋”一词已经是相当晚的事情——已经是在一个连青春期的尾巴都谈不上的时间点了。这个概念也让我意识到浪漫取向与性取向存在分别,至此打通了困扰我多年的症结。浪漫取向是指期望与什么样的人建立浪漫关系,可以与性唤起的对象无关。在许多人中,它与性取向是一致的,因此往往忽略了它们事实上彼此独立,譬如大众认知里的异性恋,其实应该全称为“异性浪漫异性恋”。我的理想恋爱表明我的浪漫取向是异性,不影响我在性取向上是无性恋。

《性爱自修室》剧照

原来我对爱充满期待,却对性毫无感觉,只是少数而独特的,而非病态的。原来我也可以有一个与疾病无关的标签,它可被详细地称作异性浪漫无性恋。

我知晓了一个新的领域,它又恰好是我可容身的舒适区,不可不谓之是一种莫大的心理安慰。我哭了一场,如释重负。再搜索下去,发现和自己有类似想法的人足以形成一个小圈子,譬如豆瓣无性恋小组、微博无性恋超话,更给予了我归属感和安全感。

我第一反应自然是欣喜。更精确地定义了自己,又寻找到了友伴聚集地,我不必再因自己为什么和异性恋、同性恋者都不一样而挣扎,自此可以活得更自洽。

然而,当我赋予自己“无性恋”标签后,新问题逐渐浮现。缩回原处的想法、无性恋晦涩的定义,无不使我很难坚定自己的身份认同。

《无性恋:我的自我探索之路》剧照

有人将自我认同比喻为雏鸟破壳,一下又一下的撞击便是对自我认同的一次又一次突破,可当我知道突破蛋壳的我和大多数人都不同的时候,一直以来被教导的“保持合群”的价值观念,多少令我裹足不前。

我想退缩,又生出怀疑。而无性恋的稀少、受关注度之低,阻碍着我深入了解。学界为无性恋下的定义是“感受不到性吸引力”。简洁的概念虽然足以避免一些误读,但对千人千面的个体来说却单薄了些。我发现,无性恋虽然与同性恋等都属于性少数,但判定自己是否是无性恋的方法显得不那么牢靠。我得知取向的过程,不是对吸引自己的特质做出反馈,而更像在给生活做减法,选择我“不要什么”,而不是“要什么”。

正如一个无性恋者在博客中写道,通过否定来确定定义时,如果你不知道你在否定什么,就很难得出结论;当你甚至都不知道性吸引力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充分地解释它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你是否感受过性吸引?

《无性恋记录》剧照

因此,我没法果断地说自己是完完全全的无性恋者。并且,在有关认同的这道减法中,无性恋者选择排除的是“性”,一种在传统人生轨迹中必然发生的神秘禁忌,个中复杂,愈发加剧了我的认知难度。我究竟是真心不想要它,还只是讨厌它附带的多种含义,抑或是心有芥蒂而回避?

在豆瓣小组里,我发现不止我有困惑。解答大多也模棱两可,几乎都归为一句“因人而异”。除了认同疑问,大多是极为现实的主题:如何避免被催婚、征无性恋伴侣、是否可能和有性恋组建家庭......

这也催我思考,“性”如草蛇灰线般绵延至生活各个角落,身为无性恋的我,就算找到了自我认同的道路,又应当如何去走恋爱、结婚、生子等一系列“必经之路”,如何面对所谓主流的人生模式?成为了性少数中透明的更少数的我,想置身性外却又无法逃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期望,在坚持自我和选择合群之间如履薄冰。

《性爱自修室》剧照

首当其冲的是恋爱关系。一位无性恋网友曾告诉我,一个男同学想和她交往,她觉得在建立关系前有必要告知对方自己的性取向,便坦诚地向他解释了。对方却回复道,世界上不会有这样的人吧,为什么你会这么想?他以为那是一个拙劣的借口。于是两人不欢而散。

虽然我从未恋爱过,但也免不了在心里预演此类情景。如果对方是有性恋,坦白后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体面地分道扬镳吧。我更恐惧听到“你为什么不去试试”等劝告。这样的话语仿佛驱使着我去做证伪实验、得到对自己最“科学”的理解;可我不能接受的是实验程序本身,便就此难以有力反驳。

而即便以我目前的情感状态,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提起性和性取向,也并不比自我认同简单。

我的家人对相关话题讳莫如深,罕有人能以提起天气般的语气讨论它们。尽管禁忌感是普遍的,但同时性也被默认为每个人的出厂设置。尤其是步入适婚年龄后,我总在亲戚频频说起的婚嫁、生育中感到性的迫近。

《17.3关于性》剧照

性已是房间里的大象,而我从家人那里获取过的性教育却只是像盲人摸象那般零散。当我想正确地了解它时它很远,但在酒桌饭局、闲言碎语间它离我又是如此近、如此不加掩饰。

记得在许多年前的一次聚会上,亲戚们不出意外地又将谈论的焦点集中在一些人的私密问题上。其中最使我无法忘却的一个场景是,他们以戏谑的眼神和充满调笑的语气,大谈“某某女到了三十二岁竟然还是个处女”。尽管当时的我还是在初中,对自己的取向也尚未有明确的认知,但这个关于性的嘲弄却早已令我不适至极,至今仍无法忘却。此后十多年,这类情景还时时在不同的场合里上演,我学会陪着他们假笑,却没法无视本能的厌恶。

我既反感又深感不安,担心日后自己也沦为谈资。不对家人坦白、做出符合本心和尊重他人的选择,恐怕只会被断言为怪胎;而正大光明地踹开柜门、打破传统的桎梏、走出一条自己的阳光大道,又是如此不可捉摸、困难重重。

《简言的夏冬》剧照

我一直认为,性取向是亲近的人应该知晓的。它就像我喜欢旅行、喜欢吃甜品一样,是我的特质,是立体的我的一部分。我常常忍不住想向亲友分享它们,因为我一直坚信,展现真实的自己能带来更好的理解和相处。然而现实中,我不得不三思,最终每次还是选择竭力压下分享欲,以防它的真实刺伤我们家的和睦。

同性恋算是性少数群体里受到关注度最高的一类人群了,我试过和家人探讨同性恋相关的话题,借机探查他们对性少数群体的态度,寻求出柜的可能。上一辈人对同性恋有一定认知,可在我试探地谈起学校里的同性情侣时,我妈虽然没有谈同色变式的强烈抨击,但还是表示,别人怎样我不想管,你不要变成“他们”,也不要被“他们”伤害就好了。我爸也连声附和,又说了些有关父母之爱和保护的话。于是我便嘻嘻哈哈几句搪塞过去,心里自动亮起红灯,把出柜想法束之高阁。

无法直接谈性向,我还是认为,至少应该为父母打预防针:我可能无法公开道出原因,但我恐怕不得不打破他们所期冀的人生蓝图。比如不久前,我向我妈妈分享了我所钟爱的电影《小妇人》中的台词,“我的开心源于我自己,我太爱自由了,以致于我不愿意仓促放弃它。”我深以为然。然而,我妈妈却说,正由于现在的女性读了太多这些张扬女性意识的言论,才会“学坏了”,才会有不婚、丁克等“不道德”的想法和行为,需要及时掰正、拉回正轨。

《小妇人》剧照

我听完无疑很难过,并认为自己的想法和性向大概永远都不会被家人认同。诚然,父母希望我走上传统的成家立业的道路,是一条人潮汹涌的大路,在他们眼中是最稳妥的。但为了和他人保持一致,而隐匿自身的想法,又是真的好吗?难道我不可以为了自由而“皆可抛”吗?我还可能获得幸福吗?

一个又一个的疑问,如灰雾般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

家庭之外,同龄的朋友们则更肯开放谈“性”,对性取向也更包容。在我们的交谈中,性不是洪水猛兽,甚至也不是生活这片浅海下的暗礁,而是日常的、能够也需要被正视的。我的密友圈里曾有两位好友出柜,得到的是鼓励和支持;他们出柜后,大家也如常相处,完全没有夸张到近乎歧视的关照。由此看来,朋友们是出柜和倾诉的好对象。

倍感欣慰的同时,我不由得又陷入了另一重焦虑之中。

在性解放的浩大声势下,张扬性自由是大势所趋;但许多声音让我感觉默认了每个人都离不开性,愈发使我自己是浪潮面前的透明人。尽管“任何取向都正常”的观念已经得以传播,但它的前提还是在有性恋的范畴内,许多人只能以“非直即弯”为出发点来看待他人,鲜有人先想到“有性恋还是无性恋”。

《无法相恋的两人》剧照

日常生活中,无性恋的能见度很低,它的表征常让人误认为是性压抑、性冷淡,甚至被视为不能存在。一个朋友曾经劝说我,“想开一点,你只是没遇到合适的人”。我明白她的好意与关切,只不过,她的话也在含蓄地提示我:你现在不太正常。

热播剧《性爱自修室》中有一段关于无性恋的台词,“性本就不能让我们完整,这样来看,你怎会称得上破碎和异常呢?”

我真希望有一天能有人这样对我说。但在此之前,我必须先学着在难以预料的每个情境中找到平衡。

《性爱自修室》剧照

我想,我并不想否定性本身,也无意要求所有人”存天理,灭人欲“。我所需要的,是作为无性恋者不被视作异类的自由,是与许多人不同但也能得到理解的自由。无论是怎么样的潮流,尊重都应该是最基本的出发点;性解放,不应只是对于各种选择的解放,还应尊重我们大胆说不的权利。

尽管经历过许多苦恼,也担心未来自己是否能觅得幸福,我依然会保持自爱与爱人的能力。我坚信爱的内涵是广阔的,它不只有一种模样;恋爱也并非必须紧连性爱,浪漫取向也可以是爱的通行证。在自我认同和追逐爱的道路上,我要勇敢地充实我的能量来源。

山林间的溪流和波澜壮阔的大海一样值得存在和奔涌。和所有撤去标签的普通人一样,我希望以自己的方式静水流深。







 排版:飞飞/ 审核:小风

三联人物故事征稿
投稿要求
故事须真实可靠,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看到或听到的故事,要求故事性强,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佳,有相关图片更佳。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征稿说明】

投稿方式
稿件字数5000字以内为佳。
稿件请同时发送至: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稿件示例
来稿请注明联系电话,方便沟通。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
期待你的文字。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令人灵魂震颤:叛逃的鹅“皇家精英”的自白一名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自白:“我没有病,病的是藏在校园的魔鬼”爱在蓝天下 - 曲唱编:茜西一名重度抑郁女孩的自白:爱父母,真的太辛苦了长了甲状腺结节切不切?且看甲状腺的自白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焦虑型依恋者」如何自救?RLHF中的「RL」是必需的吗?有人用二进制交叉熵直接微调LLM,效果更好消失8年后,张静初自曝「无性无爱」生活:住豪宅,守着一屋子破烂,就想做个无用的人一个哈佛妈妈的自白:不要去搬别人的经验,做最好的自己!收藏!德国物价上涨,必需品断供?不妨试试 “反向海淘”央视连发,诺如病毒高峰期来临,@所有家长,提前准备两样必需品李稻葵:促增长、拼经济,产业是经济升级的必需品俗语“男无性如铁,女无性如麻”,竟然是这个意思.....鼻子一天分泌的1升鼻涕都去哪儿了?且看本尊的自白视频号——创作者的可选项还是必选项?一位17岁留学生的自白:我因“勤奋”被美国寄宿妈妈逼走了一个前性工作者的自白,献给疲于奔命的你一个抖音探店达人的自白:一个月最多赚10万,红利只有两三年2022南美南极行(20)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位70岁独身老人的自白:“一辈子不结婚,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原来,我性冷淡的原因是无性恋Target发经济衰退警告:购物者不买衣服,只买生活必需品塔吉特发经济衰退警告:购物者不买衣服,只买生活必需品寻找的意义【教育】一个中国留学生的自白:爸妈,这就是我不想回国的原因!今早的跑步,和每天吃4000卡的兄弟来自一个985高校博士生的自白:博士真的不爱科研很多人忽略的旅行必需品!你带了吗?无性恋者想要结婚Gartner:多云不是必需的闲说跨年在墨西哥城 (6c) 博物馆-瓦哈卡+奥尔梅克展厅一名14岁抑郁症女孩的自白:“我从出生开始,就在赎罪”一个中国留学生的自白:爸妈,这就是我不想回国的原因!RLHF中的「RL」是必需的吗?斯坦福提出用二进制交叉熵直接微调LLM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