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不婚不育、宅、躺平、摆烂、低欲望社会——当代年轻人被动的“卢德运动”

不婚不育、宅、躺平、摆烂、低欲望社会——当代年轻人被动的“卢德运动”

社会

当代年轻人在工作与生活双重压力之下,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精神困境,这些精神困境不正确审视、及时解决,很容易演变为心理问题。如今抑郁、焦虑、精神衰弱、双相情感障碍已经越来越普遍地成为当代人的困扰。

而对外这种困境则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消极对抗”,通过对于外界反馈的麻木状态来包裹自己,形成一个通过伤害自己来隔绝外界更大伤害的保护词。表现形式就是当代年轻人最主要的特征词:不婚不育、宅、躺平、摆烂、低欲望社会……

面对社会、工作、生活、家庭的压力,年轻人丧失了通过宏观叙事(革命、团结斗争)改变命运的机会,而通常选择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即被动地包裹自己。然而年轻人的被动选择,却受到了“大人们”一致不解甚至嘲讽。


就是有感于现在的“耳目喉舌”和“大人们”越来越不懂年轻人,我把我去年的一篇文章重新翻了出来,从社会层面的宏观角度来看待当下“孔乙己文学”“上香拜佛”“躺平绝育”等现象,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年轻人“不努力”。

 
(一)“韭菜”的倔强
 
近年来因为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适龄生育人口生育意愿低,是近年来持续的一个热点话题。其实这个数据就算没有出来,大家对结果也没有什么太意外的地方,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新增人口持续递减。分析人口普查数据的事我就不做了,网络上已经有了很多文章,因为分析来分析去,无非都是那个结论。我更想分析一下背后的问题——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了?
 
类似的话题也是老生常谈,过年期间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年轻人不是不愿生孩子,只是他们单单养活自己,就要用尽全身的力气了》,再之前还有更详细更全面的一篇付费文章《我们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但问题的根源不在年轻人身上》,这两篇文章总共一万五千多字,千言万语其实也就一句话: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是被剥削得太惨了。
 
本文继续前两篇文章的论点阐述,当年轻人普遍发现:养活自己就要竭尽全力了,很难再承担哺育下一代的责任,那么他们就会选择推迟生育时间——直到自己有能力为止;如果没有的话,那就不会带来一个新生命来这个世界上经受挫折。无论是不生还是晚生,在数据上都会显示为新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我把这种现象类比为当代年轻人挣扎下反抗资本的“卢德运动”。
 

(二)新时代的“卢德运动”
 
在工业革命早期,无产阶级虽然遭受严重剥削,但并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于是英国工人就以破坏机器的方式来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相传莱斯特郡一个名叫卢德的工人,为抗议工厂主的压迫第一个捣毁织袜机,他也被称为“卢德王”。这种自发的、暴力的、破坏生产力式的运动被称作“卢德运动”,这是最早期工人运动的形式。
 
马克思也是用辩证法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卢德运动,一方面认可其进步性:工人有了反抗意识;另一方面也批判其落后性:把机器看作自己受压迫的根源,并没有指向背后的资本家和资本主义制度;只是通过破坏生产力表达诉求,非但不能实现自身目的,还会产生倒退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996被鼓吹为“福报”,鼓吹者被捧为“人民富豪”的时代,个体年轻人面对资本过于渺小,又在原子化时代、宏观叙事消解的时代难以团结起来,于是只能通过“破坏生产力”的方式来与资本对抗。而与曾经破坏机器不同,新时代的的“卢德运动”更有几分非暴力不合作的色彩在其中,最典型的就表现为:不给资本“生产”下一代劳动力了。
 

毫无疑问,年轻人的“不婚不育”选择是被动的:讲道理,没有其他条件限制,谁不想儿女绕膝、子孙满堂,享受亲情和家庭的天伦之乐?这是人的本性啊,富豪们想我们也想啊,还不是因为日子过得太辛苦了吗?但是客观现实就是如此,我现在被剥削就算了,将来我的孩子还得受二茬罪、吃二茬苦,长大了走向社会再被资本家的儿子们剥削,闻者伤心,见者落泪。搁谁谁愿生?
 
社交网络上一些女权先锋人士探讨总结出了一个“6b4t”号召,简而言之这“6b”是“不结婚,不生育,不谈恋爱,不啪啪,不购买歧视女性的产品,女性互助”;“4t”是“脱束身衣,脱离宗教,脱御宅文化,不追星”。无论这一号召引发了多少争议,无论每个人对此所持不同看法,但我认为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针对资本主义父权制的“卢德运动”。
 
我在《资本主义是怎样激化男女对立、挑拨两性矛盾的?》这篇文章中分析地很详细,女性在婚姻内承担了生育成本,但是其生育价值和家务劳动难以得到承认,女性因为生育往往还在职场上遭遇歧视——这一切都是资本转嫁的矛盾。于是女性就开始掀桌子了,“6b4t”这几条许多都踩在了破坏生产力上:就比如说“不追星”,制造出的流水线明星没人看了,这就要了资本的老命。
 

无独有偶,与“6b4t”类似的,不少无产阶级男性也在实践中无意识的践行了针对资本的“卢德运动”,其表现与日本流行的概念“低欲望社会”有几分类似。宅文化固然有许多落后与腐朽的地方,但也看跟谁比,如果不说“文化”,“宅”这个行为对资本主义也有很强的解构作用。
 
(三)“宅”有革命性吗?
 
伪小布尔乔亚或者说精神上的小资产阶级生活艰难,但也精神空虚。平时被工作、公司、老板、甲方折磨的生活不能自理,又不认同自己属于无产阶级,拒绝接受真正改造社会的方法论,所以只能沉迷于灵修、禅修、仁波切等宗教鸦片;或者追星这种宗教鸦片的变种,不但被老板剥削剩余价值,还要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挤出钱来买牛奶,给割割打投(这里就能看出6b4t理念的进步性来)。
 
相比而言肥宅甚至都要“进步”一些:我不去工作,不被剥削;我服用信息时代的精神鸦片,我沉迷纸片人、电子游戏,也不会被那些恶心的宗教鸦片利用。讲道理,小姐姐怎么也比大和尚可爱的多吧,“奶头乐”确实是“奶头乐”,但跟封建宗教一比,领先了一个时代呐,至少人家骗钱不骗色不是。
 

认真讲的话肥宅就是在消极抵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某种意义上的“非暴力不合作”。虽然是逃避,但他们也在解构资本主义。按照西马的理论来说,解构主义也有革命性的成分——所有人都不去工作,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就无法正常运行。“宅”这个概念在日本就是完全不工作的,一旦工作了就叫“社畜”,因为一来国家福利好,二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年,中老年财富都是有相当积攒的,啃老也啃得起——因此日本年轻人能真正地“宅”起来。

而我们毕竟是发展中国家,还没能支撑起完全脱离于经济和社会之外的“宅”,例如三和大神都还是要工作的。日语中的“宅”是指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宅”特指某些亚文化的爱好者(也就是日本人所说的OTAKU),也形容一个工作之余的生活态度,其实是一种引申义的诠释,后者多为消费主义所侵蚀,本文主要探讨NEET的现象。
 
日本肥宅们不去打工,靠父母遗产和低保过活,不给资本主义提供劳动力——相当于变相砸掉了机器;而且又“低欲望社会”,不出门就不买名牌衣服名牌鞋,更不会消费奢侈品,这又要了资本主义的老命了。如果这个社会全都是肥宅,那就是无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同归于尽的一天。
 
当然,我们要牢记马克思对于卢德运动的评价: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我既然本文把青年男女的选择称为当代的“卢德运动”,评价也是一致的。
 
 
(四)群体性孤独
 
主要还是生活不容易,而且当代年轻人都接受了基本的教育,也不会像传统的穷人那样——靠生孩子来延续希望,于是他们选择伤害自己。
 
当然,为了使本文的分析更加完整,我也不能把什么原因都怪在资本家头上,当然资本家太坏了是一个结构性问题,但是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也必须考虑其中。就现在年轻人不生孩子的问题,资本家的责任大概是三七开吧,七成怪他们剥削太狠了,三成有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其中。
 
就比如说,当代文化产品、精神生活无比繁荣,大家都能从各种地方找到寄托,不需要家庭的互相慰藉了。女孩子可能觉得:这届男人真不行,不如嗑一嗑CP,我家太太随便发糖;男孩子可能觉得:这届女人太烦了,不如舔一舔我纸片人老婆,电子后宫不香嘛?所以大家就互相单着呗。
 

这一种替代性寄托,被美国社会学者雪莉·特克尔称为“群体性孤独”。特克尔指出:“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束缚,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无孔不入的互联网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需付出友谊。”
 
网络分享增加了交流的数量,却削弱了交流的效用。用技术来处理亲密关系,人际关系会被弱化成仅仅是“联系”而已,而在此之后,简单的“联系”会被重新定义为亲密。换句话说,网络亲密(cyberintimacies)滑向了网络疏离(cybersolitudes)。请尝试把上句中“联系”用“点赞”、“评论”、“群发”等词语来替换,是不是就容易理解了?
 
虚拟世界并不能替代现实世界对于情感的反馈作用,特克尔认为:我们因网络连接而同在,但是我们对彼此的期待却削弱了,这是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孤独——我们开始把其他人视为实用性的客体去接近,并且只愿意接近对方那些实用、舒适、有趣的部分。更加悲哀的是,这些舒适有趣的部分是从全面的现实中剥离出来,让我们从复杂的、凌乱的生活浪涛中转移出来,沉迷于虚拟世界而放弃了现实中的冒险。
 

互联网的先驱者凯文凯利认为,网络连接性可以平复我们心灵最深处对孤独、失去和死亡的恐惧,但连接也破坏了原本维系我们的东西之间的联系,比如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的价值。1854年出版的《瓦尔登湖》中,作者梭罗提到我们彼此以随机的方式联系太多,梭罗写道:“社交往往廉价”——要知道,这可是一百五十年前的事情啊,要是梭罗老师知道现在的社交模式,那可就不是“廉价”的问题了,那可是妥妥“倒贴钱”了。廉价,便丧失了意义,同样的交流,孤独感却油然而生。因为廉价,所以孤独。
 
换句话说,电子通信、社交网络削弱了人们的感情表达:一方面,我们用拟人的方式对待无生命的事物(如siri、二次元纸片人、影视作品中的CP、智能机器人等),另一方面,我们也越来越以物化的方式对待人。或许有一天,我们不再用声音而用信号传递信息,用数据而非用抚摸来传递感情,我们将依赖技术,超过依赖彼此。这是否是我们期待的科技发展走向?我们是否需要更理性的评判科技对我们带来的种种影响?

 
(五)被动式的摆烂与躺平

说完了次要矛盾,还是要回归主要矛盾:正如开头所分析的,无产阶级通过破坏生产工具来表达不满,而当代最重要、也最方便“破坏”的生产工具就是劳动力自己。于是年轻人开始不生孩子,开始在职场中躺平、摆烂、佛系。

我用最简练的语言总结一下这一现象的内涵:是一种在内卷社会中,选择“非暴力不合作”式的生活态度。


然而年轻人的“躺平”却引发了一众媒体的批判。比如文章开头的截图,《南方日报》那篇《“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并被新华网转发,其文章论调充满了无聊的说教与精神上位者的优越感: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虽然来自外部的压力不容忽视,但与其嗟叹抱怨,不如奋起直追,有志青年大都会正视压力,用奋斗闯出自己的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难和挑战,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动不动就被小困难打败,时不时受“丧文化”所左右,显然不是一个当代青年应有的气质。如果一遇到压力就喊“内卷”,一遇到挫折就想“躺平”,我们又怎能改变人生呢?——《南方日报:“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

无独有偶,犹记当年《光明日报》写过一篇文章批判“丧文化”,我们来看一下,语气与《南方日报》这篇如出一辙: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这些散发着绝望特质的话语,配上生动的“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成了新聊天形式的流行内容。从这些话里,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某种情绪——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蹉跎岁月、找一个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着的消极情绪。这与大家对青年朝气蓬勃的一贯印象格格不入,令人费解,也令人担忧。——《光明日报: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

从批判丧文化,到批判躺平,官方的媒体看问题倒是看到了,然而看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单靠喊几个口号,进行几轮思想教育,强迫学生背点正能量价值观,年轻人就能不“丧文化”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永远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永远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分析问题,年轻人为什么“丧”,简单得很,工作压力过大,上升渠道渺茫,别说事业有成开创未来什么的,就连房子都买不起。

绝大多数人都不傻,你能看到的未来预期就这么点,努不努力差别不大,那肯定就“丧”起来了。日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还是那句话,当你发现努力、奋斗都改变不了什么的时候,那还奋斗做什么呢?不是大家想丧,没有人天生就是不努力的,而是一种被动的丧、被动式的躺平


再譬如企鹅新闻的《为国捐躯可以,为资本家不行,年轻人的思想或走入误区》:
 

这篇文章会让你觉得愚蠢到是个反串黑,但是读来读去竟然发现作者是认真的。这是好事啊,年轻人不许和稀泥,不许装糊涂,不许何不食肉糜,终于图穷匕见,逼出了资本家和他们的乏走狗真实嘴脸:你为国家奉献可以,就不能给我们贡献点剩余价值吗?
 

什么不是装糊涂?就是必须要正视当今社会贫富分化与阶级固化的问题。年轻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之后上升通道狭窄,社会资源和资源的分配依旧把持在少数人手里,奋斗并没有用,那还不如“躺平”呢。

根源就是我之前的文章《社会内卷的根源,在于资本家们太坏了》中详细分析论证的:资本家因为掌握了社会资源,他们可以凭借优势地位制定分配规则,资本家要保证自己足够的既得利益,于是劳动者们的奋斗与努力的成果都被剥削了,于是他们的奋斗与努力反而变成了会让群体环境更加恶化的“内卷”,于是劳动者们宁可“躺平”。
 
本文一直在批评“何不食肉糜”的媒体,不过那么多媒体肯定也有正面例子,我举一个媒体不装糊涂的例子。比如三年前人物杂志那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就写得非常好,直指背后平台剥削、资本吃人的本质。同时央视财经对于那篇报道的评论确实说到点子上了:


“创造了数十亿利润,却难分一杯羹”;“数千亿美元的商业帝国,谁饿了,美了谁?”。这不就是我们教科书里讲的“剩余价值剥削”嘛。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还有另一种不装糊涂,而是“真糊涂”的既得利益者。比如当年白岩松一条毒鸡汤又被年轻人们冲得很惨:“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到处随便找?然后一点压力都没有?然后看到喜欢的女孩只要一追求就同意?不会吧!”
 

老白估计不是装糊涂,而是成功太容易、居高位太久了,真糊涂了。现在年轻人想不想房价很低的问题,而是房价太高的问题;现在不是年轻人想要一点压力都没有的问题,而是压力太大的问题。这就叫抓住主要矛盾,抓不住主要矛盾,就只能像傻子一样问几句“不会吧不会吧”,沦为年轻人讨论中的笑柄。
 

(六)历史在螺旋式上升吗

历史上的无产阶级从卢德运动更进一步,最终探索到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的道路,那么当代年轻人会不会从“当代卢德运动”出发,走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呢?

无产阶级的觉醒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让子弹飞》中张麻子又发枪又发钱,还让漂亮的小姐姐们敲鼓助威,最后跟他来的也只是一群鹅。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利益割裂的世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注定利益会有冲突,那我们你代表你的我代表我的,我们堂堂正正威武之师,正面对抗去分割这些利益,没有毛病。

怕就怕那些臀脑分离的人,被资产阶级价值观洗脑,明明自己每个月月光甚至还要靠父母接济,但就因为透支收入买了点上档次的消费品以为自己晋级上流社会了,瞧不起体力劳动者,一边抱怨着加班一边鄙视那些维护自身权益的人。正所谓“千防万防,工贼难防”,因此,提防被资本家和传教士洗脑到福至心灵的臀脑分离者,成为了重中之重。
 

总而言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觉醒,年轻人阶级认同的重塑,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潮流。我在《2020年的一条主线:从我们不是“后浪”到我们都是“打工人”》这篇文章中分析过:2020年上半年最火的一个词是“后浪”,下半年最火的一个词是“打工人”。

而对于“后浪”一种普遍的观点是:我们不是后浪。B站宣传片中所展示的冲浪、滑雪、汉服、滑翔翼、全球旅行、手办、无人机、摄影等等元素不是我们绝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对于“打工人”一种普遍观点是:你们不是打工人。譬如,各种流量明星蹭热点说自己是打工人,被挂在热搜骂了好几天;宝马汽车官微曾打工人的热度,被全网嘲讽;智障富二代曹译文去工地体验生活,被喷得销声匿迹。
 
这两种情绪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我们不是这样的”与“这样的不是我们”。说明当代的无产阶级在重修阶级认同这一门课程,历史兜兜转转又走了一个轮回。那么下一步是什么,不要急,我们终将都会见证。

◆ ◆ ◆  ◆ 
下面播报一个重要消息,我微博在禁言三十天之后,至今还没有解封:
所以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大家要做好最坏的打算,请务必先关注我的微博小号@赵小萌萌阳:

 
相关阅读:毛泽东一生最大的敌人
不是人民之中有坏人,而是坏人混入了人民之中
很多人对于90年代的评价,都加了一层失真的“美化滤镜”
第二本新书正式连载完毕:《资本囚笼》全目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对不起,当代年轻人已经无法定义了哈佛大学 Mark Elliott 教授介绍的一段小故事 (中文)上海“后备箱经济”爆火:你永远想不到,当代年轻人搞钱有多花样百出一生不婚不育,90岁恋爱,107岁跳舞拍电影,她用优雅惊艳世界当代年轻人,都想花小钱办大事当代年轻人治愈「深夜emo」的秘方,请查收——聊一聊:当代年轻人的记忆力有多离谱?当代年轻人爱情观:雍和宫长跪不起,红螺寺理都不理以前也想谈恋爱当代男女“放纵式”生活曝光:周末住酒店、捡破烂、撅屁股爬行🤺当代年轻人美德→金融时报一篇关于中国研究的文章“Are you ok?我美式” ,当代年轻人是懂美式的当代年轻人旅游现状,不累死算我输消费降级时代,有人排队买奢侈品,有人低欲望生活不婚不育的女性,老了怎么办?“当代年轻人存钱有多难??”救命快把监控拆了...笑麻了!当代年轻人“省钱”日常:囤塑料袋装垃圾,是你么?Meta’s chief business officer will leave the company after 13当代年轻人,都想穿着青蛙套装去发疯自从成为低欲望女人,我的日子好过多了当代年轻人养生现状 | 每日一冷布朗:HUMAN AND BUDGETARY COSTS TO DATE OF THE U.S. WAR IN ...这个五一,我去重庆恶补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当代年轻人最崩溃的10个瞬间:熬不下去时,看看这个吧当代年轻人麦当劳和肯德基喜好调查有奖问卷结果揭晓“书香节”书单|性别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孩子知道得越及时越好当代年轻人的“糊弄学”大赏花1000万富养,拿5000块工资、不婚不育,居家啃老:成为“全职儿女”,就废了吗?38岁四胎妈妈过低欲望生活上瘾:不买房0家具、一周做一次饭,攒够4000W就圆满了!讲座|“御窑秘境”—当代情境下的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探索当代年轻人惨就惨在被迫无效内卷!当代年轻人存款情况有奖问卷结果揭晓上海小夫妻低欲望生活,4人挤49平小屋,计划用130万躺平20年,现状如何?当代年轻人,如何做到有效社交?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