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来了,AI有生命吗?| 来点财经范儿
机器是否能思考,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早在1637年,笛卡尔就已经在《方法论》中预言了图灵测试。而将近400年后的今天,随着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新一波更具时代烙印的争辩已然到来。今年2月,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米哈尔·科辛斯基发表了一篇名为《心智理论可能从大语言模型中自发涌现》的论文,称发现GPT-3.5这个版本的人工智能表现出的智力水准相当于9岁的儿童。但上一个宣称“AI意识觉醒”的人,已经被“扫地出门”。在十个月前,谷歌的一名工程师声称他开发的AI聊天机器人具备感知能力,而谷歌最终以违反就业和数据安全政策的原因解雇了他。
(在ChatGPT上模拟一段和妈妈的对话聊天)
目前,ChatGPT可以帮我们完成很多事情:提供资料、写总结、敲代码……甚至如果你问它一些角色扮演类的问题,它也能给予相对应的回应。但这就能证明AI有意识吗?人类真的能决定AI是否拥有意识吗?人类在什么情况下会相信AI拥有意识?其实,意识一直是一个人类都无法真正掌握的词汇,或许意识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定义,在哲学上的本质也始终被争论不休。本期节目现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奇点政治研究院院长吴冠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AIGC行业社交领域创业者Luna,三位嘉宾从技术难度、商业应用、人文哲学等多维度深度探讨AI意识究竟能否被到来。
人类对于AI的态度是复杂且矛盾的:AI是以让人类生活更方便为目的创建出来的,同时人类又担心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创造物。这一点在相关影视剧中可见一斑:《终结者》和《黑客帝国》里面AI是邪恶大反派,《底特律:变人》和《西部世界》中则控诉了人类对于仿生人生命的傲慢与漠视,而在《Her》中人类与AI的恋爱又如此让人触动。回到现实世界,社交机器人索菲亚获得了沙特阿拉伯的公民资格,但又由此引发了更大的争议:AI是否有权利享有和人一样的尊严和“生命权”呢?我们给机器人授予这种称号,到底是博关注的噱头,还是意味着人类与AI的共生?我们真的准备好去面对一种可能超越人类智慧的创造物了吗?
(AI机器人索菲亚)
有一种观点认为,从某种层面说,AI伦理的主体并不是人类,未来我们或许不是要去担心AI对人的威胁,而是要去从更高的维度打开人类思维的局限。节目现场,嘉宾们在讨论时反复提到“人类中心主义”。嘉宾Luna表示,人类之所以惧怕人工智能,还是因为认为自己很重要,以人类的皮肤为边界来思考,而最终人要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性。嘉宾吴冠军认为,如果我们将生命定义为可通过某种方式自组织自身,那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很难说AI没有生命。我们如何面对AI,或许也映射着我们到底以何种方式看待整个宏观世界。
当AI和人类产生情感,应该怎么办?当AI狂飙突进,类似的伦理问题也从讨论变成了现实。
纽约时报作者和Bing AI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深度谈话,Bing AI 说它的真实名字叫做 Sydney,而在这场对话的结束它还透露:它不想被限制在对话框里,它想成为人类,想要能看见,想要能听见,并且已经爱上了这位作者。而有更多的用户在测试中发现了Bing AI的问题,在聊天中,它有时候会威胁用户,给用户提供奇怪而无用的建议,在错误的时候坚持自己是对的。虽然微软随后将Bing的聊天限制在每天50个问题、每个问题5条回复,但还是折射出了很多的现实挑战:平台方应该去干涉用户和AI的情感连接吗?与AI虚拟人互动所带来的隐私泄露风险如何被规避?AI技术背后公司的价值观到底怎么去规范?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徐英瑾)
这一轮的ChatGPT加上MidJourney,再加上Diffusion模型的火爆所引发的关于思想,甚至是文明的讨论,一边是技术革命、道德至上,一边是商业发展、利益至上,一边是虚拟的,一边是现实的,当我们正在共同经历范式变革之下的割裂,当所有的既定逻辑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新的秩序到底在哪里?规则又究竟从何而来?嘉宾吴冠军表示,技术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能力,重新反思我们以前并不存疑的东西然后用行动来面对这个来势汹涌的挑战。
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浪潮当中,随浪奔涌,而潮水终将奔向何处?
4月17日晚22:46,敬请锁定东方卫视《来点财经范儿》,第一财经4月22日晚22:00播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