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影后,她不care
周日金像奖,张艾嘉错失影后。
这是她时隔五年再度入围,若无错失,将会刷新金像奖历史上最年长影后纪录。目前纪录保持者,是“鬼后”罗兰(2000年第19届,时年66岁)。
对这结果,飘并非惋惜。不论此次拿奖与否,在华语电影已活跃五十年的张艾嘉,都无需再用奖项自证。
年近七旬的张艾嘉,别说影后,获颁双金终身成就奖也极有可能。
她的确有这资本。
张艾嘉初入行时,是罗维导演《龙虎金刚》(1973)的女主。彼时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门》在国际上饱受赞誉,香港由此刮起真功夫片风潮,这两部片的导演,正是罗维。
算是巧合地,张艾嘉参与见证了香港真功夫片的发端。
而张艾嘉最近一部电影——让她提名双金影后的《灯火阑珊》,出自女性新导演之手。在女性导演、女性视角占比越来越高的华语电影新纪元,张艾嘉仍有参与。
张艾嘉不是同期女艺人里跑得最快的,但一定是跑得最久的。
本届金像奖,她因事未能出席。倒是半年前,她在华语电影另一重量级颁奖礼摘下影后时,有过一番让人鼻酸的感言:
霓虹灯曾经是香港最灿烂的一个标志,可是它被LED取代了。我心中感到很感慨,我真的很怕电影会被小荧幕取代,我希望电影永远永远都存在。(《灯火阑珊》故事聚焦香港霓虹灯的消失)
这是张艾嘉时隔36年再拿金马影后
这话从张艾嘉口中说出来,不会有人质疑她作态。
张艾嘉爱电影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哪个女艺人像她一样,所有出演/导演作品串到一块,便是近半个华语电影史。
在凭《我的爷爷》珠子一角封后前(1981年),整个七十年代,张艾嘉都并非受聚光灯追逐的瞩目红星。
那是香港真功夫片潮起、武侠片式微的年代;而台湾因对武侠片限制,迎来了爱情文艺片复兴下的琼瑶风潮。
在这两类电影里,女艺人都无甚主动权可言。
她们要么是男主身后羸弱的背景板,要么是依附男权社会的贤良女性,张艾嘉也不例外。
图源 | 《龙虎金刚》
她拍过李行导演的《碧云天》《浪花》,刘家昌导演的《梅花》《温暖在秋天》等等。在《碧云天》里,她饰演的角色为了报恩,借腹给女主生子,这样的人设换到现在,该被观众狠骂一通。
加之其外型并不算尤其突出,多数情况下,只能充当红星身旁的绿叶。76年政宣片《八百壮士》时,还遭遇过换角事件——
张艾嘉从原定女主变女配,取替她的林青霞,则在亚太电影节封了后。
不过张艾嘉七十年代的履历里,仍能找出浓墨重彩的两笔。
77年《金玉良缘红楼梦》,张艾嘉饰林黛玉、林青霞饰贾宝玉,这是李翰祥导演生涯的最后一部黄梅调电影。
李翰祥把张艾嘉和林青霞的角色互换,首次挖掘出林青霞反串男角的魅力
年轻的朋友或许已经不知李翰祥是谁了。
他是华语电影史上首个蜚声中外的导演,在六十年代初开创并掀起黄梅调电影潮,曾凭《倩女幽魂》《杨贵妃》《武则天》连续三年角逐戛纳金棕榈。
中国改良武侠第一人胡金铨,曾是李翰祥的副导。张艾嘉浓墨重彩的另一笔,则是和胡金铨有关的。
那是在七十年代末期,胡金铨凭《侠女》拿下戛纳最高技术奖归来后,有更足的底气、更多的投资,去做他想象中世界观更庞大的武侠电影。
79年《山中传奇》,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它在韩国取景,历时一年拍摄(和《空山灵雨》交叉连拍),剧本由胡金铨当时的妻子钟玲所写,讲聊斋式的人鬼缠绵故事。
既是胡金铨导演生涯的又一高峰,也是后人数次借鉴、但至今无人超越的经典之作。
张艾嘉在片中饰演女二,一个集善良与美貌于一身的冤死鬼,结局只一个惨,据说她在剧组也被胡金铨磨得很惨。
胡金铨几次催她拍完手头的戏飞去韩国片场,结果张艾嘉到那后一个多月里都只在等待,每天的必做功课就是下山帮导演买最新杂志。
直到她等得哇哇大哭,胡导才开始拍她。
过去拍戏也不像现在这样分工明晰,当时剧组就像家庭作坊,演员不单演戏,还要干幕后的活。秦沛在拍《空山灵雨》时,既是演员,又是副导、制片助理、美工,一个顶四个用。
图源 | 《大侠胡金铨》
和胡金铨的难搞比起来,后来的王家卫都不算什么。
但或许正是这些跟大导近身学艺的经历,让原本就打定一辈子干这行的张艾嘉,早早有了幕后思维。
不难怪在华语电影迎来重要转型的八十年代,张艾嘉不单以演员身份参与其中,还作为导演、监制、投资人,成为香港、台湾两波新浪潮运动的幕后推手。
准确来说,香港电影新浪潮是从1979年正式开始的。
那一年,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徐克、许鞍华、章国明,分别执导了《蝶变》《疯劫》《点指兵兵》。这一批电影与此前港产片的不同在于:美学风格、视听语言、制作水准都要更大胆,更现代。
譬如徐克的《蝶变》,在胡金铨开创的改良武侠基础上加入科幻元素,拓宽了武侠片的边界。
许鞍华的《疯劫》,则将一宗真实奇案奇情化。张艾嘉饰演的角色在墓地里白日“撞鬼”一幕,是用滑动变焦镜头表现的,观感比恐怖片更像恐怖片。
很少有人注意到,出品《疯劫》的公司比高电影,正是张艾嘉在拍完《山中传奇》后,连同几个好友出资设立的。
比高电影设立之初便着力扶持新浪潮导演,许鞍华是他们选中的第一位。
不单因为许鞍华曾任胡金铨助手,彼此之间有过交情,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在那个年代,女导演实在太少太少了,够资质和胆量在男人堆里熬出头的更是屈指可数。
张艾嘉没看错,许鞍华不单是香港新浪潮为数不多的女将,后来也成了香港电影首屈一指的女导演。
在本届金像奖摘得最佳电影的导演张婉婷,也是香港新浪潮的一枚女将,只是加入时间来得比许鞍华要晚,张艾嘉也拍过她执导的《八两金》(1989)。
新浪潮虽持续时间不长,但导演们的实力都扛打。
像后来的尔冬升、关锦鹏,作品既有作者性和艺术造诣,又能在商业层面上保障票房。两位导演都和张艾嘉有过合作,尤其尔冬升的《新不了情》,是其导演生涯相当重要的一部作品。
新浪潮还间接推动了当时没落的港产动作片转型,与国际接轨。
譬如曾志伟、徐克执导的《最佳拍档》四部曲,这系列电影明显与过去李小龙式的传统功夫片不同,背景设立在都市,服装更现代,特技更丰富,体量更大型,还杂糅了喜剧元素。
如今大部分人只记得,当年徐克为了拍好一场动作戏,让张艾嘉挨了50多个巴掌这样的片场趣闻。而不知,张艾嘉既是演员也是老板——
开拍第二年,她上任《最佳拍档》出品公司香港新艺城的分公司总监。又在自己的老家,风风火火拉开了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的序幕。
是的,张艾嘉虽在香港出道,早年人生信条为“不可一日无恋爱”,看上去比同龄人更大胆和叛逆,但其实,她出生在台北一书香门第。
父亲是空军军官,母亲是政要魏景蒙之女,去年8月离世的山西作家张北海,是其叔父。
也不难怪她再怎么反叛,身上仍有大户人家的文雅气质。这在当年,是相当受文艺青年喜欢的。
刘文正说学生时代的张艾嘉,是全校男生的梦中情人。后来黄霑更是夸她,是台湾的“众人教母”。
这话自然调侃成分居多,源于张艾嘉和罗大佑、李宗盛、杨德昌的三段扑朔迷离的恋情,以及由她发掘的音乐人、导演中,后来出了不少“教父”级别的大拿。
时过境迁后,张艾嘉和罗大佑、李宗盛同台演出,已成好友
除了以上三位,还有当时刚副导转正的侯孝贤。
那阵子,可真是文艺青年的黄金时代。
张艾嘉的办公地点,是一家叫香颂室的咖啡馆。那里每天人来人往,杨德昌、柯一正那帮人就在里边打游戏机、喝酒聊天聊剧本,大家都很亲密、很团结。
他们先是合拍了一部剧集试水,82年《光阴的故事》,才是正式意义上的开山之作。后来杨德昌的成名作《海滩的一天》,也是在张艾嘉的推动下拍成的。
这部片里的张艾嘉,美得真不像话。
好友林奕华每次看完,都会感慨张艾嘉浑身散发着恋爱气息,忍不住问她:你真的没跟杨德昌拍过拖?
可惜,由于这些片票房不佳,张艾嘉的运营方针终是被总公司否定,新浪潮持续不到几年就结束了。
但从新浪潮起家的导演们,后来逐渐成熟,是台湾电影不可或缺的主心骨。结合长镜头、深焦摄影和定镜拍摄所创的写实主义影像风格(美与真的统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导演。
而港台两波新浪潮运动,某程度上也参与塑造了大陆第五代导演的影像风格。
他们于八十年代初登上舞台,恰是国人反思过去、谋求改变、主体意识高涨的时候。不论张艺谋、陈凯歌,还是田壮壮、黄建新,出现之时都带有一副反叛姿态,他们就是来打破的。
这批导演里,张艾嘉唯独和田壮壮有过合作,但那最早也是07年(《吴清源》)的事了。彼时正是港星北上的第二波热潮,张艾嘉也在其中。
后来张艾嘉没少跟大陆导演合作,但她接戏挺挑剧本的。
不论是第六代导演贾樟柯、李玉执导的《山河故人》(2015)《观音山》(2010),还是新生代导演毕赣、温仕培执导的《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热带往事》(2021),都是作者性非常突出的文艺片。
这些导演的影像风格,多少都受过新浪潮熏染,可见新浪潮的余波强劲,一直绵延至今。
图源|《山河故人》《热带往事》
在这之前的三十余年光阴,无法一笔带过。
有三件事必须提到。
一是八十年代末,张艾嘉主演的《阿郎的故事》刷新了当年香港文艺片的票房纪录。
此片导演为杜琪峰,彼时杜sir还只是TVB的一枚打工仔,尚未创立银河映像(1996),带领香港黑帮片去到新的美学高度。
二是九十年代初,台湾电影迎来第三次重要转型,导演们转攻国际影展路线,故事也多以东西方文化冲突为主。
李安执导、张艾嘉主演的《饮食男女》,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三是台湾新浪潮渐微不久后的86年,张艾嘉重振旗鼓回归影坛,身份也从演员变作导演。
如果说八十年代是华语电影的黄金时代,那在这之后,则是张艾嘉个人的高峰时期,也是女性影人被看见和重视的转折所在。
那年一同提名金马最佳剧情片的,统统是男性导演执导的男性视角故事。唯独张艾嘉自编自导自演的《最爱》,讲爱上同一个男人的好闺蜜,视角不在男人,而在这对闺蜜。
这部片里,女性角色在几乎没有婚姻自由的年代,有了说“不”的自主性。
我不敢说这是中国最好的女性电影,但放到当下愈发对立的语境中,《最爱》以及张艾嘉、许鞍华等一批女导演当年执导的电影,是尤为可贵的。
她们从不高喊口号,也不会为了彰显女性的强,让角色献祭爱情或踩低男性。
要拍好女性的困境和心事,只需要,你真的愿意去看见并遵循。
拿张艾嘉的《少女小渔》举例(故事背景为90年代)。
从外来看,女主仿佛已接受了自己在男权社会任人宰割的命运。但张艾嘉拍她,并非着力痛批男人,而是把镜头探进女主内心,去找哪怕一丝的主动色彩,然后放大它。
张艾嘉相信女人不会被击垮,哪怕在最艰难的境地下,她们也绝非全然被动。
这才是女性电影表现“女人当自强”的正确打开方式。
毕竟不论男女,要想从困境中挣脱,都必须先有自救的意识。失去主动性,才是生而为人最绝望的事。
张艾嘉始终牢牢抓住这份主动。
她讲述女性的方式,就像她对待自己的态度,是本真的、诚实的。
想拍电影不想做乖乖女,便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学业,入行做演员。
和她同期的林青霞在嫁给富商后淡出演艺圈,但她不想过相夫教子的生活,便在安顿好家庭后立即投身事业,开公司、当导演、出唱片,婚后人生精彩非常。
这也是她如今能叫人感慨“张艾嘉怎么一直都在”的原因。
若要拿什么比喻的话,张艾嘉很像过去传奇小说里的鬼马精灵。
图源 | 《小姐不熙娣》
虽瘦瘦小小,有时会让人看不见她,但只要看见那双炯炯有神的眼,你便能即刻认出她来。
她对人间的这也好奇,那也欢喜,便这也瞧瞧,那也看看。
什么见证行业历史,什么电影里程碑等丰功伟绩,仅仅是她好奇心的附赠品。
她也永远活力饱满,永远敢爱敢恨,好像不会枯萎似的。
生活对她而言,或许不是非要做成什么不可的竞技赛,拿到第一名便停下来。而是一趟不设终点的观光之旅,每一站都要好好游览,但从不会驻留太久。
因此她的身份不断变化,是演员、歌手,也是导演、编剧、制片、投资人;
银幕形象也总在迭新,从被动到自主,从受困到自由,她始终在以男性为主的叙事里,探寻女性的可能性和表达空间。
在看这样的“精灵”时,我仿佛能借她们眼中的风景,看到这世间生机勃勃的一面。
张艾嘉给我的,正是这样一种被春风吹拂的感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