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役网红讲科学,让科学无路可走
建议星标新榜,以免错过重要行业信息!
编者按:网络上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网红“科学家”,他们拿着所谓来自《自然》等权威杂志的研究给观众科普,用一些断章取义的结论来博取眼球,让原本客观中立可探讨的科学研究被打扮成网红审美的模样。本文讨论了这一现象。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花儿街参考”(ID:zaraghost),作者林默。文章所述观点不代表新榜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自然·医学》自己都不知道,在遥远神秘的东方世界,有那么一批批解读这篇论文的,预备役网红。
他们最爱解读的内容是,网红理论。他们最爱的解读方式是,写进标题。
当然,他们的选题也不局限在《自然·医学》这样的领域,平时也会有一些亲民的选题,比如牛奶含大量激素,有毒会致癌;比如反复烧开的千滚水,会造成亚硝酸盐中毒;比如食物清洗变色肯定添加过人工色素;以及,聪明小孩都吃素啊。
他们的选题有一个特点——虽然都是谣言,但又认真地加入了一些科学元素,比如激素、亚硝酸盐、人工色素。
相关作品的底下,经常会看到的高赞评论是——学历越低,毒性越大。
那么,“《自然·医学》最新研究成果——赤藓糖醇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这个研究成果究竟是怎么来的?
首先,《自然·医学》确实发过一篇赤藓糖醇的论文,热乎的。
这篇论文的核心观点是,流行的天然甜味剂赤藓糖醇被发现与心脏病发作、血液凝结、中风和死亡的风险增加有关。
请注意,它说的是“有关”,相关关系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目前,这项研究只进行过动物实验,并没有推进到临床和人体试验。
其次,这项研究追踪样本也比较有限,全部是60岁以上且有心脏病风向的老年群体,本身就有不少基础病。
再者,这篇论文并没有明确赤藓糖醇的来源,是直接测量赤藓糖醇的血液水平。要知道,赤藓糖醇还可以由葡萄糖内源性地生成,也会受到膳食影响。
然鹅,博主们等不了科学再往前走一步了,也等不了把这些重要的技术细节说清楚了。
这新鲜热乎的科学动向,必须得由博主们亲自下场总结成结论,剥离掉复杂的背景和关键的细节,重新组装、扩大成为“代糖塌房”“赤藓糖醇完了”“无糖饮料,危”的新观点。
实验都不能打磨细的颗粒度,预备役网红们用斩钉截铁的语气,打磨出来了。
科学还不能用结论去占领的用户心智,预备役网红们先占上了。
毕竟,他们能不能从预备役网红摇身变成真顶流网红,有时候真的就取决于有没有这样一篇爆款代表作。
世界上有两种人最有可能踩着科学的阶梯实现身份地位的飞升,一种是科学家,一种是预备役网红。
围剿赤藓糖醇的预备役网红,无法回答评论里一个人间清醒的问题,那我们要回去吃白砂糖吗?
甜味剂的诞生,赤藓糖醇的风靡,是因为人类明确发现了糖的过度摄入,会给健康带来种种危害。
人类一边努力想顺应减糖、抗糖等理念,一边又无法摆脱得来点儿甜的肉身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只能吃糖,甜味剂中天然也昂贵的赤藓糖醇,提供了多一种选择,一种相对健康的选择。
当然,代糖再怎么安全,也是比不过白开水的。如果追求绝对的健康,咱们就听直男朋友的话,在家多喝热水。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曾在论坛上提到,在糖的替代品中,赤藓糖醇更高档、更安全。“甜味剂并非负面名词,已成为现代食品工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营养室副主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方海琴曾表示,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产品都是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的,它们都有长期安全使用的历史。
《自然·医学》那篇论文发出后,除预备役网红们的密切关注,食品、心脑血管内科、健康医学等领域的专家也有跟进分析和讨论:
食品科学博士、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的陈嘉教授谈到,赤藓糖醇的安全性研究在学术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证,这篇论文给整个行业和消费者提了个醒,虽然可能会对赤藓糖醇的相关产业和消费者产生影响,但其从整体上来讲,是没有问题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认为,研究结论确实让人震惊,但这个研究样本量不是很大,随访时间不是太长,选择的健康受试人群也很少,还是需要更进一步的继续研究来论证结果。
然鹅,“相对的话”永远跑不过“绝对的话”,专家的分析也时常跑不过网红的结论。
于是,很多来不及收听专家抚慰的网友,刷完赤藓糖醇的负面,陷进恐慌,他们在评论区一遍遍追问博主:“换成代糖以后体重有下降,现在还是换成糖靠谱吗?”“戒不掉甜味,到底吃啥好?”
当然,他们的焦虑,基本得不到创作者的回应。
还有一批较真的生活博主,也找到了《自然·医学》的那篇论文,试图给科学理论争取更多讨论空间,对那些过度解读、乃至误读的网红观点做出回应。
明明是为科学而战,为了能被呈现在更多读者面前,不少博主也不得不在标题上做功:
“代糖有害实锤了?赤藓糖醇或增心血管病风险”
“重磅权威!谁不能喝无糖饮料?”
“赤藓糖醇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翻倍?”
为啥本意是力挺科学理论、秉持开放态度的博主,也要选择一个封闭极端的标题?
一个MCN公司的朋友说,在抖音播放的视频,能不能达成5秒完播率的指标,决定了这段视频能不能被推送到一个更大的流量池。而在小红书播放的长视频,能不能被更多地推荐,则更多取决于被点赞收藏的数据。
什么样的视频你最能看完前五秒?除了从下往上拍,长度够拍五秒的大长腿,还有“来自《自然·医学》的重磅论文,赤藓糖醇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你被吓得呆住的时间,都会超过5秒。
什么样的视频你最容易点赞收藏,是一个“营养师”“生活家”“健康管理师”跟你说,来自《自然·医学》的重磅论文,赤藓糖醇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粉丝宝宝必须警惕!
你不仅会立刻就点赞收藏,并可能转发分享到相亲相爱的家族群。必须警惕、重磅发现、危险信号这些字眼,辅以《自然·医学》背书,简直就是行动开关,效果等同于曾经的“不转不是中国人”。
平台推荐的逻辑决定了标题的走向,人类的恐惧与焦虑,又决定了平台推荐的逻辑。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领域,粗暴观点、贩卖焦虑、模糊身份的组合,都是制造爆款的最佳密码。
而任何关于科学的传播,在进入这样的流量竞争里,也不得不被打扮成网红审美的模样。
短视频当然也能学到科学的知识,其中一些还有权威机构的背书。比如,我也是刷小红书,才知道空腹吃柿子没那么容易结石、鸡翅尖不是打激素的地方、吃酱油皮肤也不会导致皮肤变黑……
但在看到真正科学的结论前,我必须有耐心地穿过焦虑、穿过恐慌、穿过知识屏障。
此前我刷小红书,被种草了16+8的减肥方法,在开始执行前后,我向我爸,一个工科男吹嘘说,这是诺贝尔生物学奖的研究成果。
他说,你等一下,这是诺贝尔生物学奖,还是小红书上的诺贝尔生物学奖?
关于新榜
• 作为数据驱动的内容科技公司,新榜依托覆盖全渠道各层级的新媒体资源和内容数据产品,提供内容营销、直播电商、版权分发和内容资产运营管理服务,助力中国企业数字化内容资产获取与管理。
• 我们的客户既包括中国平安、腾讯、字节跳动、京东、宝洁、雅诗兰黛、欧莱雅、联合利华、迪士尼等500强,也包括正在蓬勃成长的中小企业、新兴品牌和MCN机构,提供从公域流量募集分发到私域内容运营建设的全链路服务。
• “新媒体,找新榜”是我们的使命。凭借全面稳定的新媒体内容数据产品和企业服务能力,新榜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曾荣获全国内容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上海文化企业十佳、上海数字广告领军企业、中国广告新媒体贡献年度大奖、沙利文中国新经济卓越增长奖等称号,拥有多个传播评估监测专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