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贵、排片少……小镇电影院生存现状让我大为震惊!
“平均每周,只能卖8.6万左右。”
刘小柱(化名)是某四线小城市里的一名影城经理,在接受采访时,他复盘4月以来电影院的销售额时,说了这个数。
因为电影院是按照50%的比例来分成,这个数字意味着,平均每周,这家电影院有3.4万左右的收入。
作为影城经理,细致复盘影城的销售情况,是刘小柱每天必备的工作内容。在聊天时,他说4月的销售情况,始终达不到预期。
“平均算下来,这里每天要放57场电影,每天来看电影的人,大概在380左右。”
刘小柱所在的好莱坞影城,地处核心商业区,一共有9个放映厅,共计1390个座位。就这个“达不到预期”的销售情况,已经在本市成了销售冠军。
据介绍,这个四线城市里,现在一共有8个电影院,“本来有11个,疫情几年下来,关了3家。”如果不是地理位置特别好,刘小柱所在的这家好莱坞影城,也差点熬不动。
越来越少人去电影院,是销售始终达不到预期的直接原因。
在走访本地观众时,不少人觉得“现在的电影没啥看头”,是他们不愿意走进电影院的主要原因。
“上一次看电影还是《怒火·重案》,这次看是为了《泰坦尼克号》。”
以资深影迷自称的胖哥(化名)说,《阿凡达2》上的时候他都没去看,因为“咱们这电影院的3D效果,只有字是3D的,电影院还舍不得调高银幕的亮度,黑灯瞎火的你说看啥?”
为了吸引观众,电影院也是绞尽脑汁搞活动;而观众却不大乐意走进电影院,不仅因为国内院线上映电影的数量减少,观众可选择的片子也不多,票价还越来越贵。
在四五线小城市里,电影院和观众,似乎都觉得自己受了委屈。
一个厅,看俩片
POST WAVE FILM
刘小柱所在的好莱坞影城,9个放映厅里,有1个特殊厅是全景声巨幕厅,它也是这家电影院售票情况最好的放映厅。
走访时,正值《灌篮高手》即将上映,刘小柱介绍说,它计划上映当天安排16场放映,其中巨幕厅就要放6场,其中3场都安排在周五下班以后。
跟全国所有的电影院一样,这里也是尽最大可能,增加爆款电影的放映频次。“综合各种渠道的信息,希望《灌篮高手》能小爆一下。”刘小柱是这么打算的。
从当时的预售情况看,《灌篮高手》的预售情况要好一些,尤其是巨幕厅,每场平均已经有3到4人购票。
据刘小柱说,这个巨幕厅在本市,绝对是最好的放映厅。
当被问及哪家影院观影体验最差,出于谨慎,刘小柱并没有回复,而是在见面结束后,发了两个影城的定位。
抱着“到底能多差”的好奇心,笔者当即买了一张时间最近的《忠犬八公》的票,去了一家地势略偏、时间较久的电影院。
就在笔者通过猫眼APP购票时发现,这家影城把座位分成“普通区”、“优选区”和“特选区”,票价分别是19.9元、31.9元和35.9元。
但这似乎并不是这家影院独创,好莱坞影城也存在一样的操作,只不过叫法存在差异,比如巨幕厅,分别叫做“一般区”(32.9)、“最佳观影区”(36.9)和“黄金区域座位”(39.9)。
“全国绝大多数影城都会这么划分区域,主要是可以方便观众,在最好的位置体验最好的效果”,刘小柱在解释时,刻意回避了票价高低的问题。
笔者到购票的影城后注意到,这家影院位于地下一层,装修也很陈旧,条幅半挂、灯光昏黄,大厅窄小局促,存放爆米花的货柜,才下午四点就空空如也,而厅里摆放的自动售票机也没有打开,只能到前台找仅有的一个服务员换票。
提前十分钟进场后,发现这里并没有清洁员打扫卫生,上一场观众的奶茶杯和零食包装就散落在过道里,影厅的座椅也大部分透着油黑。
映前的贴片预告,被置换成了本地商家的广告,而广告的风格,基本是以PPT加画外音的样式呈现,推销的是复合肥、男科医院等内容。
最让人意外的是,这个放映厅不隔音。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场景:这边《忠犬八公》里满头白发的陈冲抱着八筒痛哭流涕,隔壁《保你平安》刚好演到大鹏被一群人抬着到医院做体检。
在回访刘小柱的时候,据他介绍,类似这样观影体验不佳的电影院,在本市并不是个例。
他否认了四五线城市里,电影院数量不断增多的说法。
“在疫情之前,这个说法没问题,这家好莱坞影城就是2018年底开始营业的,那时候刚好这个商场开业。但在疫情期间,别说新开电影院了,好多都熬不下去直接关门了。”
*根据拓普数据,2022年新建影院数量同比下降27.1%
挺过来的,大部分是已经存在多年的,一定程度上算是有固定客源。
因为周边都是小区或工厂,他们没大把时间跑市中心看电影,尽管路程不算远,但考虑到停车等一系列问题,就近选择依旧是这些观众的首选。
“怎样把那些不常看电影的人吸引到电影院,把那些常看电影的人变成回头客,是一家电影院需要考虑的问题。”
烂片多 不想看
POST WAVE FILM
“电影院里都放的啥片啊,能看吗?”
在胖哥看来,他宁愿带着家人下馆子,也不愿意去电影院,因为“烂片太多了,没得选”。
“如果电影院放《疾速追杀4》,肯定卖的比《流浪地球2》还要好。”谈到这两部电影的时候,胖哥问了笔者一个问题:“《疾速追杀4》这么牛X的电影,为啥咱们不引进?”
《疾速追杀》(2023)
对胖哥这样的影迷来说,他关心的只是电影本身是否能让他感到愉悦,而电影之外的弯弯绕绕,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里。
当被问及平时都在哪里看电影时,胖哥也是连番吐槽。
最早的时候是VCD、DVD,那时候能租碟,到处都是音像店,能在店里见到不少同好,大家有自己的QQ群,交流起来也方便——胖哥说自己有上万部的观影量,都是在那时候积累的。
后来就是迅雷下载,各种资源都能找到。不过好景不长,版权限制越来越厉害,迅雷也歇菜了,就只能转到视频平台。
“腾讯、爱奇艺和优酷,我都充过会员”,不过后来他就放弃了,因为发现在视频上看的电影,不仅要几个平台都充钱才能看到自己想看的,而且平台还私自做主、删减内容。
“有一次我去看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我记得以前看碟时有一个他小时候许愿,说长大了要当清官,结果被老妈一顿胖揍的情节,结果我在视频平台看的时候,发现没了!”
在胖哥看来,这段戏对整个故事来说有很大的价值,但他不明白为什么要删减,“就因为太讽刺了吗?那你看现实社会,讽刺的事还少吗?能删除掉吗?”
《九品芝麻官》截图
据胖哥介绍,他当时本来想去电影院看《隐入尘烟》,因为当时太火了,身边的朋友都在说这个片子,抖音、快手上也全都是。
但是一查,发现没有排片,“别说咱们整个市没有,连咱省都没几家,还都在省会郑州”,更让他失望的是,好不容易有机会去郑州出差,发现电影已经下映了。
《隐入尘烟》(2022)
其实这个问题,胖哥并不是个例。
据胖哥介绍的几个朋友说,他们早就不去电影院消费了,而是装了一套NAS设备,把影视剧下载后,转存到私人网盘里,“加大容量、互相分享、全是完整版,不比去电影院香吗?”
胖哥自己就有这样一套NAS设备,叫“极空间”。在向笔者展示时,笔者注意到,16T的容量,储存影视剧超过8000部,通过投影设备,随时能在家里观看。
结束对胖哥的采访时,他问了笔者一个问题:“那些大导演和大演员,真的不知道自己拍的是烂片吗?”
消遣娱乐 较好选择
POST WAVE FILM
像胖哥这样年纪略长的资深影迷,似乎有充分的理由不进电影院。
但数量更庞大的普通观众,还是会选择走进影城看电影。在走访中,笔者接触到一位在洛阳读书的大学生玲玲。
她经常看电影的地方,就是刘小柱所在的好莱坞影城。
据她介绍,之所以会选择在好莱坞影城观影,不仅是因为这里的观影体验确实全市最佳,还在于这里的娱乐休闲设施很完善。
“除了电影院,六楼还能玩密室逃脱,还有KTV、游戏机,五楼是吃饭的地方,二楼和三楼是卖衣服鞋子,一楼是化妆品、首饰”,等于说,周末休息的话,来到好莱坞影城所在的商场,吃喝玩乐一步到位,逛一天都不用出去。
玲玲说自己很喜欢看电影,基本上每个月都要跟闺蜜一起,去电影院2到3次,而她获取电影信息的渠道,基本都是靠刷抖音。
“我还办了好莱坞影城的会员卡,这样在洛阳也能享受折扣”,据玲玲介绍,她读书的学校附近,也有一家好莱坞影城,节假日的时候,能在电影院碰到不少同学。
当被问及是否觉得电影院烂片太多、选择太少的时候,玲玲表现得不以为然。她觉得电影就是消遣娱乐的方式,而且“现在电影院每周基本上都会有喜剧片上,还都挺好笑的,特别喜欢的就是沈腾和马丽。”
上一次在电影最开心的,就是看《独行月球》。4月上映的大鹏的《保你平安》,和冯小刚主演的《忠犬八公》,她都有看。
但是成龙主演的《龙马精神》,她表示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成龙年纪大了,女演员也不是很喜欢”——在和00后的聊天里,可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直爽。
被问及2023年春节档,玲玲说出了儿童片,她和闺蜜都去看了,“最喜欢《流浪地球2》,中国人拍科幻,越来越牛了,那个太空电梯多牛X啊,想象力爆棚。”
在跟玲玲和她闺蜜聊天的过程里不难感受到,四五线城市里的年轻人,观影需求越来越强烈。据她说,春节期间看电影,已经成了她和朋友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大家拜完年都没事儿了,我们这些00后再跟长辈们待在一起的话,就该烦了,问成绩问对象问工作的,还不如来逛商场,能K歌能逛吃,累了就去看电影,比陪长辈喝茶聊天轻松太多。”
玲玲说的情况,即便不是春节档,在周六就能感受得到。4月15日,笔者蹲守在好莱坞影城,放眼望去,前来观影的大多数是年轻人,中老年人相对要少很多。
分流趋势也很明显,据刘小柱介绍,年轻人看《铃芽之旅》的居多,其次就是《龙与地下城》这样的美国大片。
“但是在我们这样的四五线城市,这点人流量对电影院来说,还是在艰难维持。”
因为涉及商业运营细节,刘小柱不愿透露细节,只是大略罗列了几个硬性成本,“电影院的水电费,都是商业使用的价格,还有租金,即便疫情期间那么难,也没有降低的意思。”
一年下来,销售最好的就只有春节档7天,“年轻人都回来了,消费能力也上来了,除了电影票,他们还会买爆米花,这对电影院来说才是赚钱的地方。”
可是,电影院要想赚钱,单靠春节档这一个档期,即便再加上五一档、国庆档等几个特定时间,对影院来说也是不够的,“怎样让观众养成固定的观影习惯,有固定量的回头客,才是影院能不能长久运营下去的关键。”
按照平均每周3.4万的收入来核算,再刨除人工、水电费和租金,在刘小柱看来,“留给影院的盈利,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在采访结束时,刘小柱用“赔本赚吆喝”来形容现在的电影院行情。
一点反思
POST WAVE FILM
四五线城市的电影院生存现状,其实就是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一个缩影。
结合已经公开的数据,回看在采访中遇到的情况,不难发现,电影院虽然作为行业末端,但已经反映出不少问题,诸如数量太少、选择困难。
当然,也应该看到好的一面:年轻观众的消费力,始终保持在较高位。
但问题是,怎样才能把这种较高位的消费能力,持续地吸引进电影院。
这是电影院单方面解决不了的问题。
早在3年前,也就是2020年10月15日,内地影市以129.5亿的票房成绩,首次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当时这个消息传出,行业内有不少关于“中国电影、全球第一”的畅想。
但是很可惜,疫情3年,反反复复,我们不仅没有保住第一的位置,而且还出现了持续下滑的危险。
根据拓普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内地票房45亿美元,贡献全球票房17.3%,较2021年的34.2%出现明显回落,为近8年最低。
根据拓普数据,四五线城市的票房收入下滑严重
今天这篇推送,显然无力也无意于解决如此重大的问题。
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借契机看一下四五线城市的电影院行情,以及四五线城市观众的观影态度,以此对中国电影的市场行情管中窥豹。
很明显,电影院不能指着某一两个特定的档期存活。
而且观众观影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这中间有更大的问题需要观众、电影院甚至是片方来一起应对,诸如大片扎堆大档期、令产业失去了培养中小档期的机会,比如电影质量越来越堪忧、可选择的空间变得相对狭窄,造成观众刻意回避电影院,等等。
这让笔者想到此前采访黄建新,在谈到如何才能让中国变成电影强国时,他说到的一个核心观点——
一定要先把数量铺上去,才有可能实现电影强国梦;没有数量上的大幅度提高,只指望某几个大片扎堆在某几个档期,电影强国的希望不大。
头像越怪,人越可爱。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