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这4个字,你的假期没了
你有“请假羞耻”吗?
半个月前,我在热搜看到这个话题,被狠戳了一下。
怕领导不乐意,“他会批吗?被拒怎么办?”
怕领导想歪,“会被误以为消极怠工吗?”
怕休息导致别人加班,“会被同事厌恶吧?”
更怕领导问我啥私事,“要如实回答吗?”
不得不说,这年头请假比借钱还难。
得做半小时以上的心理准备,反复修改文案,鼓起 200% 的勇气发出请假申请。
发完火速退出对话框,每隔 5 分钟忐忑点开等回复。
即便领导人很好,也不影响我找她请假前,坐立不安的心理活动。
不好意思开口,开了口也放不下——
一闲下来就浑身发痒,强迫症似地翻手机,担心错过谁的消息耽误正事。
离职第二周,觉得别人睡觉都在赚钱,自己没钱赚的每时每刻都是浪费。
休假也要做计划,读多少本书、看什么电影、去哪旅行……讲究一个“充实”。
“中国人是跟快乐有仇吗?” B 站 up 主 @葛冰南 分享的经历,很多人都有过。
一次次贬低和打压,让你自带强烈的负罪感:“我开心是不对的”、“我轻松也不对”。
声音从未停止,不过是从父母老师,换成了领导老板:
网友说:“请假的时候,好像公司没我就倒闭;骂我的时候,倒是贬得一文不值。”
小时候,你要写 2 小时作业,才能换来 1 小时的动画片时间。
快乐被当成“置换条件”,要经历吃苦换来的,要捱过很多不快乐才配得到快乐。
快乐被赋予很多意义和门槛,成了一种目标。
我很想知道,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连自己的情绪也要强行标满价格?
我们很难察觉到,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快乐是一种罪过。
我永远有种危机感,不敢太开心,担心透支的快乐迟早要用无数失落来偿还。
初中寄宿,周五放学跟同学玩嗨了,结果老师告诉你,下周回来要月考要排名。
害怕“乐极生悲”,警告自己“别高兴太早,会倒霉”,所以享受快乐的同时也心慌。
甚至整个环境都默认,“快乐=玩=享受=堕落=不思进取”,我们活成了卡夫卡口中的“那头驴”,不停地抽打自己。
@刺猬 很擅长“自虐”,看《快乐再出发》笑一天,玩游戏爽一天之后,焦虑恐慌。
“我竟然荒废这么多时间”,看综艺玩游戏没啥用很堕落,自己也没啥提升,尽管他的工作经常 007,这样的休息很合理。
而我周末放肆玩两天后,陷入失眠:“好像除了玩,什么也没做”,大半夜爬起来看书,总得做点什么,才心安理得去承受快乐。
这是一种强烈的羞耻感。
放假休息是可耻的。
到点下班是可耻的。
刷短视频是可耻的。
为钱工作是可耻的。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虽然我们都渴望快乐,但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认为快乐是羞耻的,痛苦是高尚的。这些羞耻和指责,成了我们的“内在审判者”。
想快乐的时候,你会下意识地恐惧,那是来自父母、老师和领导的打压。
觉得快乐是有代价的,有条件也不该享乐,不经历痛苦的快乐轻飘飘的、易崩的。
你会告诉自己,这段时间本可以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而不是消磨时光。
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虚度光阴,我们要付出更多辛苦,直到四肢落地,才获得对时间流逝的安全感,减少无所事事的负罪感。
说来好笑,我们上学不敢跟老师请假,上班不敢跟领导请假。
曾在《三联生活周刊》看过一篇报道,里边提到:“心理咨询师西蒙尼安说,请假时感到压力,是因为压力是一种生存机制。
我们把上班当做生理和精神的存活,如果错过一天或几天工作,哪怕去度假,我们都感到压力,担心落后于人,担心被视为不如同事卖力。”
“克服请假羞耻最好的办法是去休假。这叫脱敏治疗,让你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变得更舒服。”
去休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清楚写到:员工因病治疗请假、申请年假、结婚请假、分娩请假、申请丧假必须批准。
去创造无意义的快乐。那种没有“前置条件”的快乐。
读者 @七七 周末买了个风筝,随便找个空地放起来,边淋雨边奔跑,看雨打在对面房檐的感觉很奇妙。
朋友说:“原来成年人的快乐可以这么简单”,她想都没想回了句:“只要你要的不多,快乐就很简单。”
读者 @icy 回家时,看到路灯柱上贴了张绿色纸条,上面写着:“a portion of luck for all”(一部分运气送给大家) ,还贴心地分好方便撕下来。
她像小孩一样开心,仿佛拿到这个世界限量发送的小确幸。
我还想起三毛给一位“不快乐的女孩”的回信。
不是非得要完成什么,才可以享受快乐。
不要再给快乐赋予意义,快乐本身就是意义。
发现快乐,让自己拥有快乐的能力,比实现快乐更重要。
撰稿:袁三点
晚祷时刻:
到点下班不可耻
请假休息不可耻
五一大胆休假吧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