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金融论坛举行,透露这些关键信息!
中国基金报记者 南深
4月22日至23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与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共同主办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在珠海横琴自贸片区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新征程大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新使命”。
论坛上监管部门官员、专家学者、头部金融企业高管等济济一堂,发表多个主旨演讲,并围绕“用好重大合作平台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发展”“金融赋能广东制造业当家”等话题展开大会发言。中国基金报记者注意到,跨境人民币使用、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粤港澳合作等成为论坛高频词。
根据人行广州分行的数据,人民币从2020年起就成为大湾区的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占整个结算额中的占比超过50%且逐年攀升,跨境人民币业务也已成为粤港澳金融合作的重要支柱。而多位嘉宾发言认为,大湾区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优势,在探索绿色金融发展上能实现优势互补,未来大有可为。创新能力、一流人才,加上庞大的市场,大湾区的金融科技发展同样有着巨大潜力。
跨境人民币成粤港澳合作重要支柱
继续呼吁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广东省跨境人民币结算额达1.67万亿元,占本外币结算总额的51.6%,较2022年末增长7.2个百分点,本币结算额首次超越其他币种,成为广东省第一大结算货币。在实体经济方面,跨境人民币货物贸易结算额4501.23亿元,同比增长11.1%;直接投资结算额4137.11亿元,同比增长39.7%。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51.6%的占比是广东全省数据,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跨境人民币结算额的占比更高,且从2020年开始就已经超过其他币种,成为第一大结算货币。此次论坛上,跨境人民币也当仁不让成为热点话题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探讨了近期欧美银行业危机的启示,并表示应继续呼吁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帮助企业和投资者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周诚君称,全球美元储备最高峰时是1999年,占比达到71%,2008年金融危机时是65%,最新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数据大概是55%。但他称,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不是要挑战美元,而是要让中国金融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更好地承担国际责任”。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已成为粤港澳金融合作的重要支柱,要加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内地人民币在岸市场的互动,畅通人民币循环流动机制,鼓励湾区内的银行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拆借业务、跨境人民币近远期外汇交易业务以及跨境人民币相关衍生品业务,支持湾区内港澳企业按规定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鼓励内地企业和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加快发展大湾区离岸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进一步夯实跨境人民币业务基础。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指出,人民币不论是跨境支付还是作为储备货币,目前在全球的占比分别只有不到3%,与我国的经济和贸易体量比起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他介绍,在中央和相关部委的坚实支持下,香港一直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在2022年年底,在港的人民币存款总额接近一万亿元,占全球总额的六成。全球约七成半的离岸人民币支付款额经香港处理。
“我们会全力建设好离岸人民币的生态系统,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渠道和工具,强化离岸人民币资产风险管理业务,优化相关的市场基建,以把握这个庞大机遇,并助力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陈茂波称。陈茂波透露,随着香港与内地恢复便捷往来,正与内地相关部委积极探讨对“跨境理财通”进行优化,包括增加参与的金融机构类别、丰富产品的种类等等,并希望能批准在南沙及前海等地成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为持有香港保单的大湾区居民提供咨询、理赔及续保等服务。
澳门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员会委员黄立峰也表示,未来有必要对“跨境理财通”试点业务方案进一步优化,包括研究扩大该业务的产品范围,以及逐步放宽“南向通”内地投资者的准入门槛,从而使政策扎实落地,并取得更好的成效。
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广东粤财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长莫敏秋建议,可以引进离岸人民币参与省内重大项目建设。比如,利用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的优势,设立人民币计价的离岸有限合伙制基金,募集香港留存的离岸人民币资金,通过QFLP等通道入境投资于大湾区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大产业转移项目。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副总经理周其源则建言建立人民币再保险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赋能。“可充分发挥港澳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的地位,借人民币再保险市场的能力可为我国国内和国际以人民币为交易货币的经济活动提供灵活、高效的保险保障,成为人民币金融活动的重要支撑。”
优势互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金融支持
在“双碳”目标时间表已经确定的情况下,金融如何助力实体经济低碳转型也成为本次论坛嘉宾的重点关注话题。
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府原副省长宋海指出,广东要推动中小制造企业转向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他给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探索建立统一可量化的绿色金融认定标准和权威的评级体制,推动小微绿色标准的制定,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投资等方面统一标准、丰富产品。
二是推动在大湾区设立碳银行、气候银行等绿色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绿色项目提速贷”“绿色工厂提升贷”等绿色信贷产品,为传统制造企业绿色化改造提供更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三是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向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集聚,建立绿色制造名单培育库,积极开展“绿色+创新”、“绿色+高端制造”等绿色金融创新试点。
四是建设好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等平台,搭建大湾区环境权益金融服务平台,实现环境权益的价值变现和便捷交易转让,为全国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更多更好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经验。
王一鸣也认为,发展绿色金融是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金融业和制造业发达,创新环境良好,为绿色金融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广州作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之一,在政策支持、体系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以及碳金融等方面都处在领先位置。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绿色金融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吸引国际资金方面具备优势,澳门与葡语系国家联系密切,是内地与葡语系国家在绿色金融、经济低碳方面相互合作不可或缺的平台。
但他称,目前大湾区内绿色发展的联动效应尚未完全形成,近年来三地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构建,但大湾区尚未形成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走向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挥大湾区先行先试的这种体制机制优势,探索绿色金融发展的新路径。”
莫敏秋称,大湾区绿色金融制度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未来可做出更多有益实践。一是推动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和服务互认共认,吸引海外机构和平台参与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的建设,推动大湾区绿色金融的标准与国际相衔接,进而成为国际标准。二是探索开发碳汇基金、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碳排放权期货等绿色金融产品及“碳市通”跨境交易。三是加大对海洋经济的金融合作,通过设立海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渔业、海岛旅游、海洋新能源、海洋科技等产业发展,探索开发水产养殖保险、水产期货、海域使用权抵押等业务。
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陈维民表示,香港可以在支持内地经济的低碳转型上发挥所长。近年来不少来自内地的企业赴港发行绿债,当中有不少来自大湾区,体现了香港绿色金融市场在参与内地低碳转型过程中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
他介绍,去年香港金管局联同港交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金融学会等单位,发布《内地非金融企业赴香港市场发行绿色债券流程参考》,让更多内地机构,包括大湾区的发债体,了解和掌握赴港发行绿色债券的操作要点和业务流程。“我们期盼和欢迎更多的大湾区企业和机构善用香港的绿色金融平台,来港进行绿色融资,共同推动金融支持大湾区社会、经济和产业的低碳转型。”
陈茂波则认为,香港和大湾区的兄弟城市都拥有不少具素质的绿色科技企业,可以把绿色金融和绿色科技结合,把大湾区定位为全球领先的绿色科技和绿色金融中心。“它们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犹如“双引擎”联动,有利吸引更多国际资金和科技公司落户,加速整个大湾区绿色科技产业的发展,助力国家、亚洲以至是全球各地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他表示。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
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黄洪则呼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也要做好金融支持。
黄洪建议,要鼓励政策性银行提供专项贷款,支持重点基础科学攻关任务,必要时可由地方政府通过设立风险补偿机制,提供财政贴息等方式进行风险共担。要鼓励保险机构完善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对于重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探索建立再保险机制。资本市场方面对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机构也要简化上市程序,放宽上市要求,推广同股不同权的双重股权结构模式,为核心专业人员、技术人才保留更多的控制权,保留机构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推动数字金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要注意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性
数字经济持续推进大背景下,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话题也备受关注。
宋海指出,数字金融以金融科技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加速提高制造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有效手段。必须创新发展数字金融,加快推进广东161个产业园区、集聚区数字化转型升级进程。
一要强化数字金融功能,加大金融科技载体建设力度,探索设立产业园区、孵化器、研究机构等金融科技示范区。二要发挥“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重要平台”的金融政策红利效应,加快探索跨境数字金融互联互通的有效途径。三要以数字金融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痛点”,为粤东西北地区制造产业园区和集聚区提供更多的数字金融服务,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陈维民称,通过科技手段推动数字化金融创新、增加支付速度效率,有利于支持资源要素跨境流动。他透露,金管局正与人民银行合作,在香港进行以数字人民币作为跨境支付工具的测试,提升跨境支付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未来相信可为两地居民在大湾区跨境生活、旅游、零售消费等提供多一个安全、便捷和创新的选项。“大湾区是金融科技企业和人才的汇聚地,香港会继续完善金融科技的市场环境,支持行业的蓬勃发展。”
陈茂波则介绍,为促进大湾区内的金融科技合作和发展,香港与内地的监管机构一直紧密合作,通过监管沙盒等积极措施,鼓励企业在大湾区内进行跨境金融科技项目测试,“此外,我们也很重视湾区内的金融科技人才培训,并为此持续投入资源”。陈茂波认为,创新的能力、一流的人才、优质的服务,加上庞大的市场,大湾区的金融科技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而跨境的应用和测试亦为在不同监管框架和场景下的产品开发、分销和落地,提供重要的参考,大大有利于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首任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和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大湾区办公室管委会主任林泽军,则谈到了金融数据流动尤其跨界流动的合规性问题。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首任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
李东荣表示,在接下来一段时间,能否增加高质量数据的有效供给,让数据合规、高效地跨境流动,实现多维度的共享,让建好的“高速公路”上可以“车来车往”,便利将会成为大湾区实现高质量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他认为,为了规范和便捷数据要素的流动,主要有三方面的基础工作要做。一是做好涉及数据流动的法规制度建设;二是深度挖掘数据技术在金融服务及金融监管中的研发和应用,综合运用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推动金融、产业、政务等领域数据要素融合应用;三是从整个行业的需求出发,从顶层设计层面规划和建设金融行业基础设施,加快金融数据中心建设和灾备中心布局优化,构建绿色、安全、高可用的金融算力基础设施。
林泽军在平行论坛讨论中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的合作协同发展,金融数据的跨境流动更具有重大意义且必不可少,但金融数据的跨境流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一系列风险。
“金融数据与个人隐私及企业合法权益、公共权益乃至国家安全密切相关,金融数据的跨境流动也必然意味着风险的复杂化、扩大化及不可控,金融机构必须高度重视,确保金融数据出境合规。”林泽君结合数据出境的几部相关顶层立法以及今年2月的《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办法》,对金融机构数据出镜路径选择作了四点提醒。
审核:木鱼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