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世界读书日,回忆《但是,还有书籍》

世界读书日,回忆《但是,还有书籍》

艺术文化


书籍和纪录片总是有缘,无论是《他们在岛屿写作》,还是《文学的故乡》、《文学的日常》,纪录片导演喜欢将镜头对准那些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的人,试图从他们的镜头中,窥见文学和人生的真谛。在众多关于读书人的故事中,2019年末,一部五集人文主题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And yet the books),无疑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每集25-30分钟,讲述了书籍制作与封面设计的门道,藏书人对旧书的痴情轶事,新时代的读书分享活动等故事,呼唤人们重新关注书籍,享受阅读之美。而且还在2022年推出了《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回顾这部近十万人在豆瓣上给出了9.0分评价的《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文末,也有凹凸镜DOC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纪录片的书籍,欢迎大家选购。


《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

在家的你,读书了么?

作者:阿吉


柴米油盐是生活,书籍也是①


有一位九十三岁的波兰诗人,一生坚持用母语创作诗歌。可即便他在198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作与书籍却始终“不得在波兰出版,不得在课堂上被提起,只能以地下的方式加以流传(《被禁锢的头脑》)。”

 

这个诗人便是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2004),他几乎经历过一个完整的二十世纪,一生遭遇可以说是复杂非凡。

 

 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2004)


他在童年和青年时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亲眼见证了自己的祖国——波兰,多次被外国军队劫掠瓜分。征服者与刽子手在他的家乡制造了集体大屠杀与暴力革命,古老的城市和建筑在熊熊烈火中变成废墟,成千上万的人被折磨,被掩埋,被遗忘。

 

耻于献媚和伪装,怀着屈辱感和痛苦,他在1951年放弃波兰驻法外交官一职,流亡法国十年以卖稿为生,1961年他受聘前往美国高校教书写作,直到1992年才得以重返波兰。

 

1986年,他怀着对故土的思念,忍受妻子亡故带来的伤痛,写下了《但是,还有书籍》(And yet the books)这一首短诗。这便是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片名的由来。

 

胡歌朗诵《但是,还有书籍》小诗的视频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特色在于,制作者往故事叙事中灵活穿插了各类动画形式,如手绘漫画,水彩风动画,定格动画……将绘本作者书中的角色和场景,受访者与书籍的故事直接以动画视觉效果呈现出来,增添了这一部纪录片镜头语言的戏剧性,不禁令人“萌”然心动。

  

第三集《绘本里的奇妙世界》动图


接下来,本文择取了片中三个人物的观点/故事,就此展开聊一聊:书籍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是什么?异域他国的文学,尘封许久的历史,精美靓丽的绘本,可以给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什么样的启示?书籍如何才能长存?

 

1. “译者即叛徒”②

 


【图】《百年孤独》译者范晔,自称“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象寄为古代翻译官名称

 

这里的“叛徒”可不是指《小兵张嘎》主题曲里被八路军一枪打死的那个“翻译官”层面上的背叛,而是说翻译背离了原文本意。这一用法最开始来自文艺复兴前期,愤怒的意大利人指责法语版本的但丁诗歌译作,失去了原作的魅力。

 

可是,译者若是原封不动地翻译原作,因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的差异,原作中的一些双关语,俏皮话就难以准确地传达给读者。翻译本质上是创作的延伸。译者需要努力寻到适合的本土语言,才能恰如其分地传达原作的神韵。

 

范晔在片中演示了一段,他如何用六个整齐不重复的词组,翻译出《百年孤独》西语原文中的反讽效果:“使无能者受振奋,腼腆者获激励,贪婪者得餍足,节制者生欲望,纵欲者遭惩戒,孤僻者变性情。”这简洁有力的文本,是译者经过多次锤炼得来的语言精华,浸润着译者临深履薄以飨读者的真诚之心。

 

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宣称,一个伟大的文学时代就是一个伟大的翻译时代。带有浓厚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拉美文学,曾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迎来大爆发。幸好有编辑和译者“编舟”,我们方能抵达南美大陆的丛林深处,见证拉美文人这一场以笔代戎给世界带来的轰轰烈烈的民族文学革命。

 

谈远一点,不同文明的知识保存与延续,就是这样藉由学者与书籍的译介,留在光阴易逝的世间,等待着后世人们阅读翻阅,打开一个认知的新世界。

 

举一个例子,你可知道,中世纪的阿拉伯远比欧洲开放进步?巴格达曾是世界学术中心,它的高等教育学府和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宫,组织各地学者开展过长达百年的翻译运动,上百种希腊,波斯,罗马,印度的学术著作被翻译成阿拉伯语,拯救性地保存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遗产。

 

然而,同一时期的欧洲则处于教会蒙昧统治,社会动荡不安的阶段。后来,这些阿拉伯语版本的译书经战争,贸易,翻译等方式又被重新介绍回欧洲,为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进而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形态。③

 

这一个引申的例子想要道出的是“译者即叛徒”的第二层含义,译者得拥有兼容并蓄,包容开放的学习态度,不局限于国界,宗教,民族的限制。倘若没有这一批远离教会统治的欧洲学者,跋山涉水来到智慧宫,虚心学习阿拉伯人的智慧,并将它们翻译成欧洲多种文字带回国内,笼罩在中世纪欧洲大陆之上的蒙昧阴翳何时才会消散? ④

 

“历史是了解任何地方的起点”(《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这一类介绍鲜为人知的阿拉伯黄金时代历史的当代书籍,可以改变人们对伊斯兰文化落后,封闭的刻板印象,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欧洲与中东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如果你是智慧的追求者,对简单回答和流行偏见永不满足(《世界哲学简史》罗伯特·C·所罗门),思索与阅读是你抵达真相的最佳途径。

 

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海报


2. What if……?要是……会是怎么样呢?

 

书籍封面之于书籍,正如电影海报之于电影,既要用抢眼的设计留住观者的目光,还要巧妙地揭示出书籍或电影的内容。

 

《但是,还有书籍》第四集中独立设计师何浩——其设计作品履历堪称一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他在谈及“设计灵感如何转换为最终成品”时,以《苦命天子》一书举了一个例子,这里的拼图一说,值得细细品味:

 

“《苦命天子》是茅海建的一本旧书,但是非常经典。现在有一种史观,就认为当时如果不是咸丰做皇帝的话,可能清朝不会那么糟糕。但是我看了这个书之后,我觉得呢,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咸丰皇帝的这个苦命,在一开始就注定了。

 

脑子里形成这样的一个史观之后,我就想到,它其实很像一个拼图玩具,就是你拆开碎片的时候,你看每一片它好像都有无限的可能,但是其实呢,最后你拼起来之后,你发现实际上,它只有一个结果。

 

但是,做设计,你知道,就是它这种概念可能是可以的,但是你没法直接用。你直接用就特傻,你必须得有几次转换才行……”

 

《苦命天子》拼图


其一,何浩想用拼图类比人生,但是这一个书籍封面设计的概念还需进行再构思,转化,才能精准地传达咸丰皇帝一生“我命由天不由我”的悲剧。

 

由此点明,艺术创造是一个不断反刍的过程,创造者们需要不停地对从生活体验中形成的艺术构思进行选择与舍弃,才能打磨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这一个过程就好比孤身登山,一路漫长而曲折,反复尝试失败的酸楚,拼力登上山顶,只为收获创造无异于造物般的快乐。

 


画作:《雾海里的漫游者》 作者: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德)

 

其二,何浩提出的拼图概念,说的可不就是“复杂万状充满可塑性的人生”(《文学课:沈从文的阅读和写作秘诀》沈从文)。

 

你可曾感到后悔,对某些事不如意的结果存在另一种可能性抱有幻想:如果当初你选了……,你现在可能就不会……可是,“事后看起来显而易见的事情,在当时并没有那么明显(《社会心理学:第8版》戴维·迈尔斯)。”丹麦哲学家索伦·基尔恺戈尔解释说,“生活是正着来活,却是倒着去理解”。人们用来解释过去行为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当时行为的心理过程截然不同(《社会心理学:第8版》戴维·迈尔斯)。 它并不像拼图的拆解与组合过程,有且只有唯一的解。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书籍的原因,它提供将人生看得更深一点的诠释与启发。

 

“人们经历伤痛和疾病,遭遇悲剧,贫困以及死亡,这些都需要某种解释和安慰。在没有书籍的年代,只有祭司和贤者为人们提供合理解释,但随着社会的进化与发展,人的思索能力逐渐加强,这些问题的答案变得越来越富有想象力,问题本身也得到了越来越认真的对待”。(《世界哲学简史》罗伯特·C·所罗门)


漫漫时间长河中,给予我们生存能力的不止是食物,还有书籍。浩瀚的书海之中,定有一本属于你的“心灵之书”,可以重塑和表达出你悲伤的心境,给予你超脱自我,勇于面对现实的力量。

 

3.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来说是最珍贵的礼物(《我的图画书论》松居直) 


 


第三集《绘本里的奇妙世界》海报



有一句无出处但因为意象美好,在教育界广为流传的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里充满诗意感的云与树,象征着自由,独立,强调教育的主旨是引导与感化。绘本共读便是这样一个温和,启发性教育的典范。

 

《但是,还有书籍》第三集中有一位童心未泯的作家妈妈粲然,她相信被绘本浸润过心灵的孩子,“在ta最叛逆的时候,在ta心里最有失败感的时候,在ta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会去选择近乎心灵最光明事物的那一条路。”

 

可是,要想让这样的魔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功效,首先需要父母做到与孩子共读绘本,或称之为图画书。父母的语言经由图画书的故事,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一段亲密的陪伴时光会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着ta们的。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主张,“图画书不是孩子读的书,而是由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这是孩子最幸福的时刻,耳边是父母的温声细语,眼中是精美的图片”,ta小小的头脑中一点点拼接出大世界的模样。孩子的语言能力因此得到发展,ta便能与父母倾诉自己的忧愁和恐惧,希望与快乐。(《我的图画书论》松居直)

 

第三集《绘本里的奇妙世界》海报


可以说,图画书是帮助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与快乐关系的精神纽带。

 

“如果你是一个腼腆的妈妈/爸爸,借由丰富多彩的童书,你也可以说出最美的情话。(《骑鲸之旅》粲然)”粲然用亲身经历告诉天下父母:绘本/图画书是“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祝福”。孩子从父母这里获得的第一份自信与安全感,最终将成为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遇到无数次挫折时,善待和接纳自己,克服困境的精神支柱。


阅读可以是一个人的私密体验,也可以是一群人的精神共鸣。这部纪录片的第五集“快时代阅读指南”,制作者对“书籍如何会长存?”这一问题给出了直接回应——对书籍进行分享与共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事情”慢慢地就会有转机了。

 

本文中分享与解读的三个人物故事/观点,仅占《但是,还有书籍》全片的五分之一,还有更多精彩的“人与书之间的故事”等待你去品味观看。

 

本文将就已有的文化类书籍主题纪录片,简要地谈一谈它们的表现形式和立意,以帮助观者识别纪录片制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技巧,理解其中用意。

 

图片来自《但是还有书籍》


纪录片:一场关于“说服”的挑战

 

诉诸情感,或是诉诸逻辑,都是纪录片重现现实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

 

历史/人物纪念,参与式观察,个人故事模式的纪录片,强调主观性感受,侧重于通过营造气氛与情绪,唤起观者的情感回应,进而影响观者接受制作者在片中诠释的主张。

 

比如,纪录片制作者有时现身于镜头之前,侃侃而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真诚地向观众展现ta眼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或者借用访谈对话的形式,给予观者一个更广阔的观察视角,参与到对片中议题的讨论与思考中,又或者围绕一个个中心人物进行叙事组织,以他人之口传达自己想要表明的观点。

 

这种感性的表现力体现对连续性剪辑⑤手法的运用上:把控一个场景在时间,空间和动作上的一致性,以顺畅地连接不同的镜头,进而达到让观者身临其境,跟随影片中心人物在同一时空活动的效果(《纪录片导论》比尔·尼科尔斯)。此外,这一类纪录片配有音乐与音效,有时还会有演员参与扮演,重新演绎历史瞬间,它们擅长借用虚构片的叙事技巧来讲述一个非虚构的故事。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海报


举例来说。《一本书一座城》系列(2015,2017),《书谜:名作逸闻》系列(2014,2015,2016),便是由主持人直面镜头,实地探访,向观者解析这些书籍/作者为什么值得关注与尊重。《重拾书本》(2016)策划安排了一名长大后深知阅读重要性的喜剧演员前往英国一所初中,由他进行一场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美妙之处的社会实验;关于实验最终结果如何的悬念,很大程度上增添了这部纪录片的吸引力。

 

《纪实72小时:漫步巨型书店的活字森林》(2013),《书店里的影像诗》系列(2014,2016),《书迷》(2018),《但是还有书籍》(2019)则是藉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人故事,讲述书与人之间的情缘,它们贴近普通人的亲身体验,往往具有启迪心智的作用。

 

在阐释说明,隐身式观察类的纪录片中,制作者常常潜藏隐匿于镜头之后,运用画外音解说词,拼接的镜头画面,抽丝剥茧般陈述历史或现实。此类纪录片的代表有:《书香》(又译为书籍之美)(2011),《书房里的中国》(2016),《读书的力量》(2017),《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2017)。

 

这一类诉诸于逻辑说服力的纪录片,往往采用证据式的剪辑手法:画面配合解说词进行举证与说明。影片中的“人物可能会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不断地提供信息,发表声明或是出示证据。为了支持影片的观点或主张,一些相关的地点和事件可能会穿插其中。通过一种暗示性的逻辑将人和人,地点和地点之间的转换串联起来。(《纪录片导论》比尔·尼科尔斯)”


纪录片从来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制作者选择动之以情,或是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甚至重叠混合使用,目的都是为了阐明ta们期望观者接受的观点或建议(《纪录片导论》比尔·尼科尔斯)。而各式各样的文化类书籍主题纪录片,反复向观者铺陈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书籍是我们通向不同世界的一个窗口,寄托着我们对人生与社会向上向善一点的憧憬。

 

今天,你读书了么?



01 这世上的偶然,我为什么拍纪录片


从一名东大宗教学专业的高材生,到去纽约学电影,给NHK做了八年“定制”纪录片,最后选择了以较为极端的“一个人的剧组”方式独立创作,去拍摄具有作者色彩、“不接受投资”的纪录片,想田和弘的创作轨迹十分有趣,也有人称他是“纪录片界的是枝裕和”。

他们确实是多年好友,更有着志同道合的影像观念和生活哲学。是枝裕和在伦理的拷问前止步,将前期纪录片生涯的所思所悟转至故事片中,而后享誉世界;想田和弘怀着对社会同样的关怀、发问,踏入纪录片领域,“代替”是枝裕和过着他的B面创作人生。两人交叉并行,在纪录与虚构的边界并肩探索。

请扫码购买

02 纪录片摄影手册

这是一本关于纪录片摄影创作的书籍,侧重于实践中的经验分享与总结。本书集结了作者薛明从事纪录片摄影创作十七年来的感悟与思考,依托于所拍摄的近四十部影片的经典案例和创作手记,结合影片的创作花絮、幕后故事以及影片截图详述纪录片摄影创作的方法、技巧、心得。这是一本填补纪录片摄影行业空白的教科书,也是一个纪录片摄影师对时代痕迹的记忆。

请扫码购买


03 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第5版)


对很多经典纪录片进行了解读,并且深度剖析国际通行的制作全流程,内附策划案、拍摄提纲、预算清单等样例。非常好用的一本工具书。

请扫码购买

04 纪录片也要讲故事

本书从运用纪录片讲故事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怎样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事件,并对这些素材进行巧妙安排,给观众提供独特的视角与体验。从拍摄前的调查研究、撰写拍摄计划,到摄影和剪辑的每一个步骤,作者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建议。此外,书中汇集了大量真实案例,以及十多位当代顶尖纪录片大师和专业人员的特别访谈。本书为希望吸引到更广泛观众的纪录片制作者提供了极其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请扫码购买

特别推荐:

收割电影

本书是日本电影评论家山根贞男在日本著名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去世后,根据小川生前在各地的讲演录音整理而来。全书分为春、夏、秋、冬四章,讲述了小川摄制组从拍摄学生和农民的抵抗运动起步,到拍摄稻谷、村庄,拍摄农民的心灵世界这一转变和成长过程。书中还描写了小川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对亚洲纪录片现状的忧虑,以及对亚洲导演的期待。这是一部电影大师的心灵史,尤其对亚洲的纪录片工作者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盼望再版印刷。

编辑:张劳动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投稿  加微信☞pjw200951288
加入交流群或工作团队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长按或扫码关注
凹凸百态   光影日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南澳散记 (增订本) :第十八章:动物杂谈 (下)世界读书日,如果你爱读书、爱生活,请不要错过它世上第一等好事,是读书|世界读书日把诗歌穿在身上,​「为你读诗」春夏T恤丨世界读书日限时特惠惊喜连连,读书日活动新鲜出炉啦!(免单大奖等你来)世界读书日丨逃不过的八本经典,你读过哪些?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介绍10本书,其间藏着一个人的格局世界读书日,读书正当时 | 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世界读书日:提问出一个好问题叹茶丨这5个地理知识,你都知道吗?(读书日,文末有赠书活动~)春来正是读书天 “多多读书月”第五季携600万册经典书籍如约而至4·23世界读书日|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世界读书日:来自火星的建筑新媒体编辑部喊你看书啦!#世界读书日# 美国人均每年读书12.6本豪斯曼:《诗歌外编》: 第十八首:喔,谁是那年轻罪人手腕上戴着镣铐?世界读书日 | 朱光潜:谈读书世界读书日丨不同年龄孩子适合读什么书?读书日,怡荐书在世界读书日的热闹中,我们想谈谈图书行业的销售低迷和生态破坏呜啦啦!世界读书日读什么?看看吴晓波、马红漫、王煜全、张笑宇的书单跟随《经济学人·商论》全球书讯,一起读懂世界 | 读书日特辑世界读书日,给零售人推荐必读的30本书读书日推荐!老外最喜欢的中国小说竟然是……世界读书日:致爱读书的你。2023年世界读书日萌娃装扮秀2023世界读书日到了,你猜我会给孩子们推荐哪本物理启蒙书呢?美国费城,城市街景一个仅仅只是属于你我的《车站》423世界读书日,你准备读点什么?这里有一份榜单【世界读书日精选】珍藏级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154首中英双语,复旦教授逐诗解读!古典文学中不仅有书香气,还有花香世界读书日:春日读书正当时,不负难得好时光世界读书日 || 锦卷藏日月,九秩谱春华,校园沐书香澳洲为何被称作“养老天堂”,看完这两套制度,你大概就明白了!但是,还有百万人养老困难,有人损失超$10万!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