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茶丨这5个地理知识,你都知道吗?(读书日,文末有赠书活动~)
◆ 地理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看待世界、探索世界的视角。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来看看这些有意思的知识
文末参与活动
将有机会获得《少年中国地理》全套
文图摘编自《少年中国地理》
#1
喜马拉雅山脉
堪称一座“猫科动物博物馆”?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平均气温在25℃。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不断降低,从山脚到山顶,温差最大可达50℃以上,再加上南亚暖湿气流的滋润,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从低到高孕育出了8个自然带,包括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和高山冰雪带。如此丰富的自然带,构成了喜马拉雅山脉色彩斑斓的衣裙。
#2
大熊猫爱吃爱睡的背后,
是满满的“求生欲”?
▲ 吐舌头“卖萌”的大熊猫/摄影 周孟棋
大熊猫爱吃的竹子主要是粗纤维,营养价值非常有限,再加上大熊猫还保留着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对竹子中营养物质的吸收比例只有 17%,剩下的物质都会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这导致大熊猫面临营养供应不足的威胁。为此,大熊猫们采取了特殊的生存策略:多吃多拉、快吃快拉!
大熊猫全天的活动时间大概有 14 个小时,其中一半以上的时间要用来吃饭,坐着的时候吃,趴着的时候也在吃,躺着的时候还是在吃。它们每天的进食量高达20〜30千克。有限的营养也使得它们在寒冷的冬季并不会像它们的近亲——熊类那样冬眠,而是仍旧马不停蹄地寻找食物。吃的多,排的自然也多,只有当天排出当天吃下的东西,才能保证第二天继续吃进大量的食物。大熊猫日排便量约100 团,这个数据无“人”能及,人类甘拜下风!
▲ 大熊猫作息时间示意图
除了多吃多拉之外,大熊猫还要对所有能量的消耗都精打细算,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曾经有科研人员跟踪记录过一只大熊猫的生活作息,结果发现,它在24小时内采食了3481根竹子,却只移动了186米,相当于每吃掉18.7根竹子,才挪动1米。
▲ 休息中的大熊猫/摄影 杨一年
可见,大熊猫爱吃爱睡并不是因为它们真的很懒,其实这背后是它们满满的求生欲。
▲ 玩耍中的大熊猫/摄影 周孟棋
#3
钟鼓楼
是怎样报时的?
▲ 钟鼓楼报时规则示意图
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钟鼓楼,除了位于西安、北京这些古都城市的钟鼓楼外,还有四川泸州钟鼓楼、广东茂名钟鼓楼、宁夏银川钟鼓楼、甘肃酒泉钟鼓楼、河南安阳钟鼓楼等等。这些古老的建筑如今依然矗立在城市中央,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4
拆开土楼,
我们能看到什么?
我们以享有“楼中之楼”美称的二宜楼为例,看看土楼究竟是怎样满足当时人们的居住和防卫需求的。
充足的空间
二宜楼直径有73.4米长,占地面积约9300平方米,相当于22个篮球场的大小。它由内外两个环楼组成。外环楼有四层,内环楼只有一层。它整体被分成了4个公共单元和12个居住单元,共有224个房间,最多可以容纳500人居住。
每个居住单元功能齐全,设有厨房、卧室、家族祠堂和储藏室,自成一个小天地,与其他单元之间互不打扰。
这些独立的居住单元都朝向一个中心,就是位于土楼中央的中心庭院。农闲时,宗族内的妇女、小孩聚在庭院中,小孩子们互相追逐玩耍,大人们则做手工、拉家常,其乐融融。逢年过节,如有重大的节庆活动,也一般在中心庭院中举行,族内宗亲围坐在一起,十分热闹。
强大的防御功能
土楼全封闭围合,没有拐角,易守难攻。二宜楼的外墙高度达16米,墙体最厚的地方有2.5米,埋入地下至少1米深。而露出地面的墙脚则由坚硬的岩石筑成,高度超过2米,不但极其坚固,还可以防止洪水的冲击。
为了让二宜楼的防御功能更加强大,整个墙身一到三层都不设窗户,只在第四层开出小窗。一旦敌人来袭,小窗可以作为临时射击口,居高临下进行防守。而小窗之上还设置有少量大窗,平时用来通风透气,战斗时则兼具瞭望台的功能。
如果遭遇强敌封锁,也不要紧。土楼内有充足的空间,可以储藏足够多的粮食,还可以饲养家畜,楼内还有两口公用的水井。这些生活物资足以让人们维持几个月的时间,生活基本不受影响。
最特别的是,楼内的第四层还设置了一条隐蔽的通廊,连接各家各户。防御时可以运送物资、弹药等。如果土楼不幸被攻破,这条通廊还可以作为逃生的通道。
#5
“大地之耳”是哪里?
为何是科研重地?
1964年,随着一声巨响,中国在罗布泊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为什么会选择罗布泊作为原子弹的试验场呢?其实,一开始曾有人建议在敦煌附近进行原子弹试验。但当时考虑的是不只要研发原子弹,还要研发威力更大的氢弹,如果选在敦煌周边,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敦煌宝贵的文物。相比之下,罗布泊位置更加偏远,人烟稀少,环境条件也符合核试验的要求。因此,这个已经消失的大湖,就成了我国重要的核试验基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科考队员发现罗布泊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钾盐资源。而钾是农作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有了它,农作物不仅果实长得饱满,产量多,还可以抵抗病虫的侵害。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钾肥需求量极大,这个发现无疑弥补了我国钾盐资源的大缺口。
21世纪初,一个个大规模开采工程在罗布泊地区开展,人们将罗布泊地区的地下卤水抽到地表,人工建造了近200平方千米的盐湖。盐湖的湖水碧绿通透,就像是一块翡翠镶嵌在罗布泊。通过阳光暴晒,卤水会在蒸发过程中析出钾盐。钾盐资源的开发给罗布泊带来了公路、铁路、电视、通信等方面的发展。这里坐落着世界上最大的钾肥厂,还建立起面积广阔的罗布泊镇。罗布泊不再是传说中的“死亡之海”,它正在重新焕发着勃勃生机。
除了作为核试验基地、钾盐矿基地之外,罗布泊也对解答西北地区气候变迁、地貌演变、动植物物种等科学问题十分关键。因此,罗布泊也成为科学研究的圣地。
是否还想了解更多
参与活动
将《少年中国地理》放入你的书架
静读时代,感悟生活
叹茶,瞭望微信晚间副刊
期待你的精彩留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