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开战,赫鲁晓夫态度暧昧:让中国吃点苦头有好处!
点击👇下方小卡片关注【温史局】,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1962年,印度无视国际公约,悍然对中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入侵战争。
于是,为了保卫国土,中国被迫进行了一场自卫反击战。
然而,对于中印冲突,作为同盟国苏联却持暧昧态度,其领导人赫鲁晓夫更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让中国吃点苦头有好处。
此话何意?这背后又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吗?
中苏关系微妙且曲折
1953年9月,赫鲁晓夫执政后,将传统的外交重点由欧洲转向了亚洲,由此,与中国的关系就摆在了第一位。
然而,在两国建交过程中,其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经历了蜜月、冷淡、分裂的转变。
1954年10月,赫鲁晓夫为了博得中国的好感,得到中国的支持,便率领庞大访问团来到了中国,拉开了中苏两国的“蜜月时期”。
而在此期间,我国得到了苏联在经济、军事方面的大量援助和支持,可以说是两国之间进行了首次的平等的交往与合作。
然而,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表现出个人独裁的倾向。
直接越过中央主席团、中央书记处,操纵了党和国家,使得中苏两国在许多意识形态问题上产生了裂痕,关系逐渐开始降温,保持了忽冷忽热的态度。
不久,赫鲁晓夫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这一举动更是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中苏之间关系随之恶化。
此后,赫鲁晓夫便积极与西方国家进行接触,并将主要目光投向了美国。
可以说,与斯大林时期的外交政策和理念不同。
赫鲁晓夫希望美苏两个强国联手共同主宰世界,因此以缓和的态度与美国建交,并强调美苏关系的发展决定着国际局势的变化。
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率领着苏联代表团在万众瞩目下,对美国进行了冷战后的首次访问。
那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赫鲁晓夫感到了莫大的自豪,甚至有点忘乎所以。
为期13天的行程,美国总统对赫鲁晓夫施予了最高级的礼遇。
而这位苏联领导人不仅对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夸夸其谈,还公开宣称,两国建交是开创国际关系新纪元。
可以说,苏联此次访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东西方僵硬的关系,缓和了美苏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表面看有利于国际秩序稳定的建立。
然而,赫鲁晓夫高调访美所展示的外交姿态,使得中共方面大为不悦。
毛主席还就此写了一首打油诗,把赫鲁晓夫讽刺为“西海圣人”,厚颜无耻到美国去“朝圣”。
由此,在新中国建立十周年庆典中,虽然赫鲁晓夫也成了首席嘉宾,但我国领导人对他表现出了极其冷淡的态度。
使得赫鲁晓夫心存不满,从而把本应访问七天的行程改成了三天,愤然地提前回国。
1960年2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华沙条约首脑协商会上,中苏之间因外交理念不同再次发生冲突。
尤其在讨论世界和平裁军问题时,两方唇枪舌战,互不相让,分歧相当严重。
赫鲁晓夫一直幻想着通过裁军来实现和平共处的政策。
而中国则认为他这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更希望通过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来保卫世界和平。
由于双方意见不一样,使得会场气氛一度陷入尴尬和凝滞状态。
赫鲁晓夫想依靠巴结美国,实现全球霸权的野心,而中国则想突破美国封锁,实现台湾统一的梦想。
由于追求目标差异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导致两国之间从冷淡出现巨大裂痕,而这种变化,也从赫鲁晓夫对中印战争中表现出的态度可见一斑。
中印冲突,苏联态度模棱两可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印两国的关系也有过短暂的正常友好时期,当时为了积极合作,双方还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然而没过多久,印度就开始有点不守规矩,将中印边境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占为己有。
这就是赤裸裸地寻衅滋事,对于印度的举动,毛主席决定以大局为重,继续保持克制和忍让态度,继续保持与对方的友谊关系,但也委婉地提出了警告。
1954年10月份,印度总理尼赫鲁应邀访华。
当时在座谈会上,毛主席谈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和分歧的看法,表情严肃,语气温和,但话里话外,希望印方自重,好自为之。
可是,印度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得寸进尺,随着印度右翼势力的强大,更是肆无忌惮的对中国领土进行侵犯。
1959年3月份西藏叛乱爆发后,尼赫鲁便公然实施对中国进行领土扩张的举措,并于8月份在中印边界东段的朗久发生了双方军队的第一次武装冲突。
毛主席见状不再沉默,但他还是以君子的风度向苏联做了通报,并于10月2日开了一次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讨论会,希望得到赫鲁晓夫的理解。
可是赫鲁晓夫态度暧昧,并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中国,而是说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话:
“印度是一个中立国,中国应该保持团结的原则,而不是因为领土争执发动战争。”
周总理听后怒不可遏,一向温文尔雅的他严肃说道:“我们之所以还击,是在印度开枪射击6个小时以后,并不是中国先挑起的冲突!”
此时的陈毅也气愤地瞪大了眼珠,毫不客气地指责赫鲁晓夫说:
“印度军队在中国边境内建立哨所,越过麦克马洪线,向中国边防军开枪,这就是明显主动挑事,你这样说就是在偏袒印度。”
此时的赫鲁晓夫尴尬地涨红了脸,抵赖似的反唇相讥,企图掩盖他包庇印度的小人之心。
随后,周总理更是掷地有声表态说:
“我们不会去占人家的土地,但如果有人违反国际公约,侵犯中国的任何一方土地,我们就要反对,就要斗争。”
陈毅也随声附和说道:“你袒护印度,这就是个人冒险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象征……”
此话一出,赫鲁晓夫已经脸红脖子粗,随之激动地跳起了脚……
此时,一直沉默的毛主席不卑不亢地坦言:“希望苏联方面能把事情搞清楚再对外公开表态,无论对谁,只要无故入侵中国,我们必须坚决予以还击。”
听着毛主席掷地有声的话语,赫鲁晓夫汗流浃背,在尴尬地气氛中愤然离场,座谈会不欢而散。
不久之后,周总理为了缓和边界紧张局势,希望和平解决边界问题,就与印度领导人进行了广泛的会谈和接触。
但印度依旧执迷不悟,并于1962年10月20日又挑起了事端。
在中印第二次冲突中,美国站在印度一边,并向其提供了大量轻型武器,关系空前紧密。
而作为同盟国的赫鲁晓夫方面,也是继续偏向于印度,不仅向印军兜售大量武器,提供军事援助,而且更是对身边的人说:“让中国吃点苦头有好处。”
赫鲁晓夫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除了本身狭隘自私的极端个性使然外,其实他还有自己的如意算盘。
那就是借中印冲突之事,吸引美国的目光,从而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导弹运进古巴,实施“阿纳德尔”行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古巴导弹危机,苏联狼狈不堪
古巴是美国的后院,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1959年之前一直为美国所控制。
直到卡斯特罗发动古巴革命,建立古巴共和国,才成为独立政权。
古巴当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而美国又一直采取敌视态度,使得这个弱国不得不转向社会主义阵营寻求援助和支持,于是将目光投向了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这样一来,却极大地损害了美国在古巴的利益。
为了遏制古巴政权,这个帝国主义国家就从各个方面进行经济封控、制裁,甚至试图以武装力量干涉古巴的外交。
1961年1月,肯尼迪上台后,随即对古巴采取较之前任更加强硬的政策,并采取了军事行动,对古巴进行了突然袭击。
4月16日,猪湾事件爆发,古巴军民在卡斯特罗领导下奋起反击,经过三天的角逐,全歼了入侵者,美国计划失败。
然而,美国并没有死心,以各种手段策动反对卡斯特罗政权的大起义,并不惜动用美军支援起义,还在加勒比海进行了几次极具威胁的大规模演习。
如此种种,导致了古巴与美国关系的极度紧张,迫使古巴为寻求自身安全而倒向苏联,并宣布自己为社会主义国家。
而苏联为了扩大自己在拉丁美洲的影响,也为了改变苏美之间军事力量,便乘机与古巴结成了同盟,给予他们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
当然,赫鲁晓夫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一是想借着保护古巴的幌子,打出大国的威望和声誉,进一步完善自己在全球的战略地位。
二是由于美军曾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境内建立了“朱庇特”导弹阵地,对苏联构成严重威胁。
赫鲁晓夫便想在古巴部署弹道导弹,来制衡美国的核力量的动机。
当然,这并不是赫鲁晓夫的个人专断,而是集体的决策结果。
当时一些既得利益者认为,苏联要在全球中得到防御与利益,就必须与美国势均力敌。
因此也包括战略上的重要地区进行渗透,就这样,在古巴部署导弹的计划开始了实施。
1962年5月,赫鲁晓夫派了一个“农业代表团”访问古巴,目的是想探明卡斯特罗对部署核导弹的态度。
出乎意料的是,古巴政权当即同意苏联的要求。
随后,苏军副总参谋长开始制定具体行动方案,打算在古巴部署5个弹道导弹团。
并出动大批防空和地面部队为导弹部队提供支援,而且给这个计划冠名为“阿纳德尔”行动。
阿纳德尔源于苏联最东端边疆区的一条河流和一座城市。
因此无论是参与行动的苏军人员,还是美国情机构,最初都以为只不过是苏联在远东进行军事演习,对此并没有重视。
即便美国的侦察机接二连三拍摄到了中程弹道导弹发射场,其情报分析人员还是未能从中发现反映苏联真实意图的信号。
此外,肯尼迪正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印开战中,他对于苏联持乐观态度。
更是自信的认为,美国政府曾经向苏联多次强调,不允许任何国家在美国的家门口部署进攻性武器。
因此,在美国看来,如果苏联政府在作出类似决策前,一定会考虑到美国政府可能作出的反应。
然而盲目自信的肯尼迪,低估了赫鲁晓夫的野心,也小瞧了苏联的实力,他做梦也没想到,苏联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正在往古巴运送导弹。
可是,百密总有一疏,正当赫鲁晓夫看到美国被中印之战吸引,无暇顾及自己而偷着乐时,一个人出卖了他。
那就是潜伏在苏军总参谋部的双重间谍奥列格·潘科夫斯基上校。
潘科夫斯基上校向美国透露了“阿纳德尔”行动计划,肯尼迪总统得知情况后大为震怒。
他赶紧使用高压手段对古巴进行海上封锁,并对一切正在运往古巴的进攻性军事装备实行海上“隔离”。
与此同时,全球美军处于核战备状态,古巴导弹危机就此爆发。
可以说,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后,使人类最接近毁灭边缘的一次重大事件。
中国在处理这样危机的关键时刻,发出和苏联不一样的声音,使得赫鲁晓夫大为不满,从而加剧了中苏关系的紧张。
然而无论如何,令世人感到庆幸的是,为期13天的古巴导弹危机在苏美两国数次谈判、妥协、让步中最终得以圆满解除,从而避免了一场骇人听闻的核战争。
而中印战争,也以中国的自卫反击的胜利并单方主动停火宣告结束。
由此看来,赫鲁晓夫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仅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落了一个狼狈不堪的下场,更在中印冲突中输掉了中国对他的信任,搞得里外不是人。
结语
中印边界冲突不但没有使中国陷入孤立,反而因其赢得了国际上的掌声。
尤其毛主席展现的高明政治头脑和外交手腕,更是彰显了一个大国的崇高风范。
而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尽管中国没有涉事其中,但由此事件,也证实了中共对于美苏两国的认识是正确的。
对于毛主席看来,无论哪一方屈服都代表了“一切都是纸老虎”或者“投降主义”。
古巴导弹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事件,虽然使得中苏关系由此分裂,但也让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开始大幅度提高。
对于中印冲突以及古巴导弹危机中赫鲁晓夫的态度,各位还有什么看法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