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tivation | 从400公里高度俯瞰地球是怎样的体验
Hi,因为微信公众号的改版让你可能错过我们的内容,所以想请你重新置顶“IDG资本”,点击右上角,将我们「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条热乎的内容!
周
一
好
这是i-Motivation的第31次分享。
今天是第8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的首个航天日,今年航天日的主题是“格物致知,叩问苍穹”,央视联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做了中国空间站的直播。跟随空间站机械臂,宇宙级运镜带我们沉浸式“巡游”中国空间站;多路舱内舱外高清相机,解锁从太空看地球新视角。从约400公里高度轨道上俯瞰地球,是啥体验?
01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
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本次发布的影像图为彩色,包括按照制图标准分别制作的火星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鲁宾逊投影图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将为人类深入认知火星作出中国贡献。
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
鲁宾逊投影图
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中的分辨率相机,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历时8个月,实施了284轨次遥感成像,对火星表面实现了全球覆盖。地面应用系统对获取的14757幅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后才得出的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
科研团队通过火星高分影像,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地理实体,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中的22个地理实体,以中国人口数小于10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以命名。将中国标识永久刻印在火星大地。于是,今后的火星上也有西柏坡、古田了。
小科普 01 🛰️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经历202天的奔火飞行,成功进入环火轨道。2021年5月15日,着陆巡视器降落在目标着陆点, 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至2021年8月15日,火星车完成90个火星日的既定探测任务后,继续实施拓展任务,已累计巡视探测358个火星日,行驶1921米,目前仍处于休眠期;至2022年6月29日,环绕器实现了全球遥感探测,目前已运行超过1000天,状态良好,继续在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科学探测,积累原始数据。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步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目标圆满完成。
说到中国航天日,就不得不提到此刻正在太空遨游的中国空间站。今天上午,央视直播中,空间站实时传回的画面显示,空间站机械臂正在外部作业,通过机械臂上的镜头,我们可以欣赏到空间站翱翔宇宙的壮丽图景。
这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度过“中国航天日”。神十五三名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今天在直播中完成问天舱生物技术实验柜的部件更换等十几项工作。
去年11月29日,神十五乘组与神十四乘组进行了首次“太空会师”,在近五个月的太空生活中,神十五乘组完成了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在轨维修维护等各项工作,目前,空间站科学实验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按计划,神十五乘组将于今年6月返回地面。
那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在太空中做各种实验呢?在科学大院采访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集成技术中心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张璐的回复中,我们看到了答案。
小科普 02 🛰️
问:我们为什么要到空间站做实验?
答:空间站是一个很特殊的环境,它能提供长期的微重力水平。我们一直强调“长期”这个特点,这是和在地面上做实验最大的区别。在地面上,我们有时候也能进行一些微重力的模拟,但周期不长。长期的微重力,是空间站提供的一个很好实验条件,像生命科学等实验就能够更好地完成。
左边这张图是中国空间站的甲烷燃烧实验,右是地面上的甲烷燃烧。从这两幅图中可以看到,火焰的形貌和燃烧的特点都大不相同。(图片来源:央视网)
这两幅图是我们在天宫二号进行的高等植物生长实验。这两个设备采用的是天地比对的方式:它们所有的实验条件是一样的,包括光照、湿度、温度以及使用种子的批次等。但是天地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
第二点,有些材料需要多次的实验,空间站能为多次实验的参数比对提供良好的环境。这跟以前就不一样,我们以前在神舟飞船上做实验,可能上去就做那么一次。而且,除了舱内的微重力,舱外还有不同的高真空条件、各种宇宙辐射、温度交变等等,利用这些很极端的条件,我们也能开展很多舱外研究。
03 支持中国航天事业长期发展
IDG资本长期支持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今年3月底,由IDG资本所投资的银河航天来承担研制的四颗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卫星(宏图一号01组卫星)成功被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四颗卫星,是由一颗主星以及三颗辅星组成,是国际上首个四星编队飞行的X波段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对地成像系统,该组卫星在轨构成了国际上首个车轮式卫星编队。
该组卫星具备对全球非极区进行1:5万比例尺测绘能力,可以快速高效进行全球陆地高精度测绘;具备毫米级形变监测能力,能够为地面沉降、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勘查和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是早期识别复杂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利器”;具备亚米级高分宽幅成像能力,可以全天候和全天时对地高质量成像观测,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针对民用SAR卫星小批量研制,银河航天在卫星方案设计、整星集成、发射场测试等阶段,通过数字化仿真、自动化测试、流程优化等途径,提升了研制效率,相比常规研制时间缩短了60%以上。
未来,银河航天将加速技术创新和卫星低成本批产,一步一个脚印向高速泛在、天地一体的网络时代迈进。
i-Motivation往期回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