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因为微信又......“改版”,现在如果没星号的话,基本就很难看到我们的文章推送了,所以拜托大家务必给我们公众号设成“星标”。多谢。
设置的方式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
最近这几天关于新冠二次感染的消息又开始被关注起来,比如有很多消息说去参加上海车展的人被感染了。其中还有不少是二次感染。
因为我这周要去看上海家电展,所以有几位读者也暖心提醒我要注意,在此表示感谢。
顺便提一句,因为要去看展,加上五一放假,所以我们原定本周五的团购(今年的驱蚊产品和夏季儿童运动速干衣)将会提前到周三的早上8:30。请需要的同学别记错时间。回到感染这件事情。首先,上海车展这种人流密集的展会肯定是容易引发流行病传播了,参加展会回来生病也是历年常见的一种“工伤”。但感染的是新冠还是甲流,感染的人之前个又没有“阳过”,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但不管怎么样,参加展会肯定是要注意这方面的风险的。我们首先看看国家疾控中心给出的最新数据(4月22日公布)。当然,我知道从去年底开始,很多人都不会觉得疾控中心的数据准确了。如果疾控给出的是“xxx例阳性”,那我同样也不会参考。在取消强制全民核酸后,阳性数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出疫情变化,但是在参加检测的人中有多少比例是阳性,也就是阳性率依旧是可以反映出疫情走向的。这几个月的阳性率曲线,也是符合我们在现实中对疫情的观察的。其实在国外,尤其是在核酸比较稀缺的2020年了,阳性率是观察疫情变化的最重要指标。从2月以来,核酸阳性率是在1.5%上下,抗原在0.5%上下。无论是核酸还是抗原的检测阳性率都仍然在低位震荡。随着全国流感疫情的消退,发热门诊的就诊量也开始回落了。换句话说:就算现在感染了新冠,因为医院不像以前上次那么拥挤,药物也不急缺,所以我们的风险也不会那么严重。
我们也可以看看全国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中新冠和流感病毒阳性率变化趋势,也就是医院抽查有症状的人,看有多少人是流感,多少是新冠。两条曲线的此起彼落,可以看出流感疫情经过两个月之后逐渐缓和,而新冠虽然从3月中开始缓慢上升,但阳性率依然比较低(目前比2月低)。
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感染新冠的风险,社会经济活动的恢复,自然会带来更多的传播机会。不仅仅是新冠,包括刚刚消停下来的全国范围内的流感大爆发。上周见过的一个朋友,当时嘚瑟自己没流感,结果之后就高烧了好几天,决定今后一定要年年打流感疫苗了。因此对于流行疾病的防控,自我保护,是需要长期关注的。尤其是感染风险高的重点人群要尽量做好防护,有任何症状的人也要注意减少传染给他人的风险。什么带病出差、带病上班、带病上学之类的事情就别做了。其实,未来一段时间,新冠感染率回升是必然会出现的事情,如果以前没有感染过新冠,那么要提醒注意,尤其是没感染,最近也都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而对于很多去年“阳过”的人来说,这两天看到的另外一个很多人在讨论的事情,就是“什么时候会二次感染”。比如有些自媒体在说,有研究说二次感染平均间隔6个月,去年末大流行到现在4个多月了,马上就到6个月,所以大家又危险了......
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概念混淆了,也不知道是不懂,还是故意恐吓。因为就像今天标题所说:新冠二次感染平均6个月≠平均6个月就会二次感染。大家可能之前经常听到一个词“幸运者偏差”,它最早的典故来自二战:看到飞回来的飞机上某些地方弹孔很多,所以想重点加强这些位置。但实际上是因为其他部位中弹的飞机更容易坠毁,所以这些飞回来的飞机反而应该当“反例”看。所以“幸存者偏差”就是说:在进行统计的时候,用局部样本代替了总体随机样本,从而给出了有偏差的错误结论。类似于“今天谁没来,举个手”这样的冷笑话。而这次我们遇到的,原理一样,名字却可以说成是相反的“感染者偏差” —— 所谓平均n个月二次感染,是针对已经二次感染过的人做的统计,而不是全部人。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相关研究中,这个数字会相差甚远。
举个更极端但是更好理解的例子:像下面这个对新生儿(neonates)死亡的研究,数据显示死亡案例平均时间是17天。我们能因此说,新生儿的寿命平均就是17天吗?当然不能。在讨论新冠二次感染的时候也是如此。二次感染的患者占所有已感染人群中的比例多少,是更重要的因素。如果只是很少数人二次感染,那这个间隔就不能被混淆为,平均感染几个月之后就会二次感染。
那多少人二次感染了呢?从全球范围来看,相关的统计和研究也不少,基本结论都是:并不多。
比如美国纽约州政府最新公布的数字,到今年4月10日为止,有728万次新冠阳性报告,其中有62万次是多次感染情况,也就是差不多9.4%的患者多次感染。而且这还是在美国疫情3年,奥密克戎大爆发一年多之后的数字。《自然》杂志网站在去年12月初发表了一篇上海交大和耶鲁大学研究人员的论文,对700多个新冠多次感染的研究数据进行了汇总,统计结果显示,二次感染风险是2.5%人-年(person-year)。也就是说,在所有感染者中,每年平均有2.5%的人会再次感染新冠。和上面纽约州的3年多9.4%数字是比较相符的(毕竟大都市重复感染率高一些)。当然,这个平均感染率并不是对每个人都一样的,如果是身体素质较差,或者需要经常出入人员密集场所的话,那当然感染风险要超过平均值。如果是相反,身体素质好,也比较注意防护,那重复感染风险就会比平均值低。在去年末疫情之前,我也曾经向国外的读者征集过多次感染的情况。结果大部分留言都说没有遇到多次感染,少部分自己或亲友有过多次感染的,其中多数反馈是比第一次更轻。
《自然》上今年初发表的一项巴西圣保罗大学医院医护人员的多次感染研究,对2年内这家医院医护人员的感染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在奥密克戎前,这家医院中总共出现了4200例感染病例(主要出现在2020年),其中重复感染的病例数是33人次,不到1%。而奥密克戎爆发时造成了比较多的重复感染病例,之前感染其他病毒株的工作人员有4.2%在这奥密克戎爆发的2个多月中重复感染。
但无论在哪个阶段重复感染,该医院281名重复感染者(平均39岁,7成为女性)的情况全部为轻微症状(Mild COVID-19),也就是有发烧、咳嗽、鼻涕等症状,但是没有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降低或更严重的情况。而今年2月,《柳叶刀》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冠感染之后,对二次感染的预防情况的大型数据分析研究。
论文汇总分析了19个国家的65个相关研究。发现在奥密克戎爆发之前,感染者的保护率很高,但之前病毒株(比如德尔塔)的感染者,对奥密克戎的保护率下降到了不足55%。不过,如果是感染过奥密克戎变种的感染者,之后对奥密克戎的保护率能维持在高水平。同时有限的证据表明,之前感染,会在一年的时间内减少重症风险,特别是奥密克戎的重症率要低于德尔塔等“前辈”。1,现在有没有新冠在流行?当然,一直有。虽然传播率最近几个月在低谷,但新冠一直都在,对于之前没有感染过新冠,尤其是身体情况较差的高危人群来说,感染风险是一直存在的。2,会不会有二次感染?会的。每个人身体内抗体下降的速度不同,这个跟个人体质有很大关系,对于身体抗体下降比较快的人来说,从去年底到现在4个月,的确已经可能再次感染了。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现在二次感染的风险并不高。3,会不会再有去年末那种全社会的感染大潮?不会。去年那种情况是因为全社会的抗体水平都很低(没感染过+疫苗接种太久),而现在没有这种风险。就像前面介绍的各个研究所说,二次感染的比例是很少数,即便是2021年那种德尔达到奥密克戎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异,二次感染率依旧只有百分之几的水平,引发全社会大爆发的可能性不大。
4,二次感染会不会更可怕,症状更重?因人而异,大概率不会。对于身体情况较差,有严重基础疾病、老年人,尤其是上次感染之后身体还没能完全康复的人群来说,再次感染出现种重症的风险较高;对于一般人群来说,二次感染的症状基本会比第一次更轻。5,如果担心二次感染怎么办?做好个人防护。多洗手,勤通风,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戴口罩,自己有症状的时候最好居家一段时间。当然更重要的就是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最有效、最实际地缓解你担心的方式,没有之一。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点击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疫苗”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新冠疫苗导致孕妇90%流产,人口减少?疫苗又双叒叕要毁灭世界了?
还在用“日本人怕打HPV疫苗”来吓人?日本人早不怕了
新冠疫苗与白血病?
2-3针的HPV疫苗只接种一针,够不够?
智利打科兴疫苗的人,比没打疫苗的死亡率更高?
终于45岁以下能打9价HPV疫苗了,但什么时候能约到呢?
关于儿童接种流感疫苗的种类、剂次...今年的指南都有很大的变化,请家长注意
为什么全民接种疫苗却没能抵御住奥密克戎快速爆发?
怀孕、哺乳期可以打新冠疫苗吗?打完想怀孕要等多久?
新冠疫苗接种后的“禁忌”,哪些是真的?
接种疫苗之后,还需要戴口罩吗?
韩国流感疫苗的“致死疑云”,你的流感疫苗需要担心么
流感和普通感冒怎么区分,疫苗要不要打
打完疫苗之后不能洗澡还要忌口?呵呵
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即将上市,超龄的你要不要打
美国人民为何反对疫苗
疫苗危险?一个洋中医造谣害人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