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被骂“熊孩子”后,这位妈妈的反应令人深思……
最近有个小男孩因为竖中指上了热搜,还被无数人骂“熊孩子”……
“你丢的是你妈的脸”
事情发生在北京环球影城,八九岁的男孩领着弟弟妹妹走到威震天旁边准备合影,妈妈在台下举起手机等着拍照,威震天问了句:“这都是你的孩子吗?”
男孩转身比了个中指,威震天回应道:“(手指)还想不想要了?你终究会为你的行为付出代价!”
男孩又把大拇指朝下,威震天又说道:“你妈还在这呢,你丢的是你妈的脸!”
男孩闻言踢了威震天一脚,威震天继续数落:“熊孩子太多了,一点哥哥样都没有啊。快走吧,该操心的是你家里人而不是我。”
整个过程可能都不到一分钟,却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简单直接,言简意赅地表明态度:“支持威震天!”“骂得好!”
有人毫不客气,甩下一句“熊孩子”,还要连带着男孩父母一起批评:
也有人说这孩子以后会被社会教育,甚至抖机灵暗示这孩子以后会进监狱吃牢饭:
还有人说突然觉得威震天是个正派人物,意思是在这个男孩的衬托下,原本《变形金刚》中以毁灭地球为己任的头号反派,现在浑身“正道之光”……
咱就是说,真的有必要吗?
行为后果 vs 行为动机
先讲两个故事:
故事一的主人公,小男孩名叫约翰,这天他被家人叫去餐厅吃饭。餐厅门后有把椅子,上面还放着15个玻璃杯,而约翰对此一无所知,他推开门,15个杯子全都被打碎了。
故事二中的小男孩亨利,想去橱柜里拿些果酱,无奈柜子太高,他爬上椅子,却在伸手去够果酱的时候,把1个玻璃杯碰掉在地,摔了个稀碎。
你觉得这两个小孩的内疚程度一样吗?你更不喜欢约翰还是亨利?为什么?
故事来自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实验,他把类似的故事每两个分为一组,讲给不同年龄的孩子听,以此测定儿童道德判断根据,以及道德认知水平的阶段变化。
实验发现,五到八岁的孩子,往往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是非对错。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中的大多数,都认为约翰犯下了更严重的过错,因为他打破了15个杯子。
而八到十岁的孩子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有意打破1个杯子比无意打破15个杯子更过分。这意味着他们逐渐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不仅关注行为结果,也会考虑行为动机。
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展开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10岁以下的孩子主要有两个判断标准:是否受到惩罚、是否对自己有利。
“可以偷,因为金额不大不会被惩罚。”
“不可以偷,偷了会挨打。”
“可以偷,偷了能救活老婆。”
而10至20岁,孩子才会渐渐开始考虑社会要求、秩序法规:
“可以偷,好丈夫就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妻子。”
“不能偷,偷会丧失名誉,其他人会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
“不能偷,偷东西属于违法行为。”
“可以偷,否则妻子病死,丈夫需要对妻子的死负法律责任。”
科尔伯格的实验,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结论:不论种族、文化、家境,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与年龄发展趋势一致。与其对一个三岁小孩重复一百遍“三岁偷针长大偷金”,不如等TA读书、长大。
这些实验结论,和前文那个对威震天竖中指的男孩有什么关系呢?
那个敢骂威震天的小男孩
系列电影《变形金刚》一集不落的我,每次看到威震天又在暗戳戳密谋占领地球、伤害善良的汽车人,就想吐他两口唾沫……为什么没这么做?因为一把年纪了,知道影视剧是假的、知道这样不礼貌。
可那个八九岁的男孩呢?他知道吗?或许在他的视角里,威震天无恶不作、心狠手辣,而自己才是正义的化身,是擎天柱的头号粉丝!
孩子天生就是向上向善的,只不过囿于年龄和认知水平,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往往非黑即白,不够成熟。
所以那个男孩真的有必要被网暴吗?甚至和男孩竖中指比起来,我更想讨论一下评论里那些嘲讽与恶意。
竖中指这事确实不太礼貌,但好歹男孩挑战的是身高、能力都远超自己的汽车人,评论区这些“成年人”呢?
带着在社会里摸爬滚打练出来的世俗气,轻飘飘地就把“没教养”“吃牢饭”这种大帽子扣到小孩头顶,更有甚者还要打着“为你好”“教你道理”的旗号,极力合理化种种言论,来巩固自己的道德制高点。
变得圆滑没什么错,但用圆滑揣度未被同化的年幼孩童,甚至指责、谩骂……恕我直言,难看多了。
下次,如果还有下次,在骂一个孩子“道德品质败坏”之前,我们至少先蹲下来,去孩子的视角看看。
孩子是父母的脸面?
最后,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威震天那句“你丢的是你妈的脸”——儿子犯错老子挨骂,似乎已经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教育常识”。
好像孩子才是父母的脸面,父母本身的学识、修养、能力,都比不上有个让大家羡慕的孩子,来得更重要。
一旦孩子的言行举止,不符合外界期待,那首当其冲的就是父母的教育水平。
以至于评论区有人说:“要是我儿子,当场就被我甩巴掌了。”
有这条评论做对比,我其实很想夸夸合影台下那位“无动于衷”的妈妈。
因为在我看来,她没有因为儿子竖中指的行为就觉得自己“教子无方”,也没有急于在众人面前管教儿子以证明自己“教子有方”。
很大程度上,这意味着这位妈妈有稳定的精神内核,她不把儿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也不因为儿子有什么“坏表现”就攻击自己失职、无能。有这样的妈妈,孩子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最最后,可能有妈妈会问,那孩子竖中指、说脏话怎么办?不管了?
尹建莉老师给过两个方法:
第一,绝不指责,表达爱,用语言或态度告诉孩子这没什么,不是什么问题;
第二,能给孩子做示范的,做下示范;不需要做示范的,连示范也不做,但一定要给出信任,相信孩子会从中得到经验,告诉孩子他以后会做得更好。
孩子现在说两句脏话不代表长大就会一事无成,走出剧情呀爸爸妈妈们!
祝大家劳动节快乐!
尽量避免小题大做
也是很重要的育儿课题
欢迎您来7天好妈妈成长营
只需19.9元
给您一套家庭教育万能公式
轻松应对各种育儿场景
成就孩子,幸福自己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了解详情↓
👇延伸阅读👇
作者介绍
王美文儿,努力多写美文儿的大老王,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