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女孩被冤枉偷窃,委屈落泪”:羞耻感,真的会杀死一个人!
你做我的朗读者 我做你的摆渡人
戳蓝字一键关注 摆渡人
☾
每晚21:39
//文章开始前,摆摆想拜托大家一件事:
最近很多读者反映收不到我的文章了,其实是公众号又改版了,如果没有“星标”我,很容易错过推送。
为了不和大家走散,拜托大家一定要星标【摆渡人】公众号,摆摆在这里谢谢大家了
操作很简单:①点击文章标题下的【摆渡人】 ②点击页面右上角【…】 ③设为星标
-1-
“拿出来,快点!”
“如果有,我就叫警察来!”
如此咄咄逼人的话语,出自一位文创店老板之口,而他针对的是一个年仅10岁的小女孩。
4月22日,江苏扬州一小女孩和爷爷去一家文创店买东西,老板一口咬定女孩偷拿了店里的胶带,并且强烈要求当场“搜身”。
女孩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试图力证清白,委屈落泪,爷爷更是表示相信自家孩子。
可老板依旧不依不饶,恨不得告知全世界“女孩是小偷”。
在爷爷的保护下,双方报警处理,调查结果显示:
女孩并没有偷拿店里的东西。
在铁证如山的监控之下,商家才不得不闭了嘴。
只是没想到,这场闹剧在网上掀起了波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无数网友纷纷指责该老板没有人性,眼中只有金钱利益,对小女孩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事情发生后的这两天,该文创店已经关闭整顿,并且每天在店门口都会有人送来白花,卡片上写着“一路走好”、“关门大吉”的字样。
舆论就像海啸一般,铺天盖地而来。
顶不住舆论压力的文创店老板,终于发视频道歉:
由于工作失误,对小朋友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希望能得到原谅。
22秒,60多个字,这姗姗来迟的道歉,更多的或许只是因为舆论。
如今的凄惨,和当初的趾高气昂、咄咄逼人,判若两人。
为了一卷价值几块钱的胶带,将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置于如此羞耻的境地,甚至可能会给孩子未来的一生都造成阴影,这个责任他又该如何承担?
于他而言,可能只是一场误会,可对于女孩来说,大庭广众下的污蔑将是她童年羞耻感的源头。
羞耻感,真的会“杀”死一个人。
-2-
之所以舆论发酵如此严重,是因为有过这么一起前车之鉴。
情形相似,却是一场悲剧。
那就是当时令人心痛的“莎莎文具店”事件。
一位11岁的女孩,因为被冤枉偷窃竟然从30楼一跃而下。
那天女孩和同学一起去了附近的文具店,她拿了3.6元的东西,并将钱放在了前台。
没想到却被老板拦住,质疑她没有付钱。
女孩马上解释自己并没有偷,同学也在一旁为其作证,可老板依旧坚信女孩偷了东西。
更过分的是,在进行开包检查未果之后,老板依然没有放过小女孩。
她逼问着女孩的种种个人信息,并且将照片打印下来张贴在店门口,上面写着“重金悬赏”、“寻人启事”等字样。
这样一闹,周边许多人甚至学校的同学老师,都认为女孩就是一个偷别人东西的小偷。
这就好像是一盆突然泼在身上的脏水,脱不掉也洗不清。
年仅11岁的女孩,突然被打上了“小偷”的标签,被周围的人指指点点,她的解释开始变得苍白又无力。
在这个世界上,比起亲眼所见,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他们所听到的。
纵然女孩千万般解释,依旧摆脱不了同学的嘲讽,老师的指责,还有那些路人的惊讶。
分明是享受快乐童年的年纪,她却无辜成了众人眼中的“小偷”。
深陷绝望的女孩,最终选择从顶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她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清白的时候,那些曾经污蔑、指责她的人,才算幡然醒悟,可就算有千万句对不起又有何用?
人总是这样,听到一些风吹草动便肆无忌惮发表看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他人。
可一旦酿成悲剧,那些曾经大声指责的人便开始反思和逃避,试图寻求良心上的些许安慰。
可受到伤害的人,却再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3-
教育专家尼尔森博士说过:
让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最绝望的,往往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周围人的评价,导致的羞耻感。
无论是被冤枉偷窃的小女孩,还是那个从顶楼跃下,用生命自证清白的女孩,都难以忍受被人冤枉和污蔑的羞耻。
她们并不害怕这样的欲加之罪,却害怕他人的闲言碎语,将自己置身于谣言的旋涡。
有人说,女孩令人心痛之处在于,明明是被人污蔑,却要用自己的生命来让他人闭嘴。
可是换一句话来说,就算真的犯了错,也大可不必如此羞辱一个尚未长大的孩子。
杀死一个人的,或许不是真相本身,而是羞耻感给他们带来的屈辱。
2020年6月6日,中北大学一名大二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抓,最后跳楼身亡。
同学称,作弊被发现后,那名学生表现得极其不安,哭泣了20多分钟。
监考老师不仅没收了他的试卷和手机,还让他立刻签下作弊承诺书,并且把承诺书发到了大群里,将他的行为告知全校。
当天,这名学生的母亲就收到了儿子的消息:
妈,对不起。
不要想我,我配不上。
校方在面对孩子如此负面的情绪时,并没有对其进行安抚,反而是将他的错误闹得全校皆知,无异于撕扯掉了孩子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在这起悲剧中,我们无法评判校方的行为正确与否,只是在这严格的规章制度之下,多了人情的冷漠,少了对孩子情绪和心理上的关切。
孩子犯错需要被教育,可“羞耻感教育”毁掉的却是孩子的内心世界。
适度的羞耻感,可以让人意识到自身的问题,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界限。
可过度的羞耻感,却足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自我毁灭”,就成了那些过度羞耻感最容易的发泄方式。
-4-
在这起文具店事件中,小女孩虽是不幸的,因为遇到了一个不分青红皂白践踏他人尊严的商家。
但同时,她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有着无条件信任她、保护她的家人。
因为小女孩的否认,爷爷便无条件信任,宁可报警也不愿意孙女受一丝委屈。
也许这起事件会给她的心理带来些许阴影,但我想这阴霾最终会被家人的光明所驱散。
家人,是孩子最后的救命稻草。
在过去那么多的悲剧中,多的是家人的“羞耻感教育”所带来的痛苦。
还记得那个在学校楼道被母亲扇了一巴掌,便从五楼跳楼身亡的14岁男孩吗?
还记得那个因为老师扯耳朵、打耳光,在补课后留下遗言便跳楼自杀的15岁女孩吗?
还记得那个因为和母亲吵架,便从大桥上一跃而下的17岁少年吗?
一桩桩、一件件,都在告诉我们,羞耻感究竟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
那些孩子,并不是死于他们受到的待遇,也不是死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而是死于被羞辱、被众人指点和嘲讽的羞耻境地。
我们必须要明白,让一个孩子变好的方式有千万种,但一定不是让其感到羞耻。
陈孜虹在《有爱好好说》中说过:
大人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孩子还不具备羞耻心的认知能力,所以不会觉得没面子。
但其实只有孩子的心思才最为敏感,他们所受到心灵的伤害,会是一个成年人的百倍。
成年人尚且具备调整心态的能力,可孩子在面对那些羞耻感的时候,只能手足无措。
悲剧,也就随之而来。
所以,千万不要让过度的羞耻感,“杀”死一个孩子。
-End-
亲爱的
在兵荒马乱的朋友圈
谢谢你不是为我而来,却能为我而留
如果不能渡你上岸,我愿陪你数尽人生波澜。
你的每次分享,就像给摆摆 一个爱的抱抱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