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麻省理工神经学家:人类智商首次出现隔代下降 , 罪魁祸首是它!

麻省理工神经学家:人类智商首次出现隔代下降 , 罪魁祸首是它!

公众号新闻
来源|蓝橡树”(ID: blue_oak)作者|立正妈妈,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大家好,我是桃蛋妈。
“无论任何情况,无论任何目的,6岁及以下的儿童都不可以接触电子屏幕。”
这是当代国际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米歇尔·德米尔热(Michel Desmurget)在他的著作《制造白痴》中严肃提出的观点。
这本书刚一发表,就荣获2019年费米娜杂文特别奖, 连续 28 周上榜 GfK 非虚构类图书排行榜,掀起全球热议。
不管人们如何争辩网络时代,电子产品带来的便捷和影响,米歇尔·德米尔热都旗帜鲜明地坚持——“这些电子设备看似是有利有弊的双刃剑,然而最终获胜的却总是让人愚笨的用途。”
书中从统计学的特点和访谈、调查、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开始分析, 把所有关于这个主题的报告、实验、文章等汇编在一起,做了详尽的总结, 揭示电子产品对孩子成长的真实影响。可以说是当代关于电子产品的研究中最中肯也最深入的总结之作。
本书的中心思想就如同封面上赫赫瞩目印着的那句话——“警惕,人类智商首次出现隔代下降”。

01

警惕电子产品,这是慢性毒药


不可否认,21世纪属于Z时代,这个时代出生的孩子,被称为“数字原住民”。
电子产品和网络世界跟他们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近颠覆全球认知的ChatGPT更是宣告了未来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革命性洗牌。
于是,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出现:新时代鸡娃不可再走寻常路,Z世代的学习方式已经颠覆从前。为了适应“未来世界”,从小必须培养孩子熟练操作电子产品,习得在网络世界里遨游的能力,才能不被时代的列车甩下。
所以,Z时代的孩子从小作业打卡、网课培训、信息查询、听说读写等统统都可以在电子产品上完成,无纸化教学在越来越多学校中推广。看似便捷轻松,多元化,但面对电子产品普及的事实,米歇尔·德米尔热却立足生理学基础,揭露了残酷的真相——“在人类历史上,或许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大脑切除术’”。
1. 眼花缭乱的信息轰炸,缺乏营养的大脑感官。
电子产品最大的受害者是谁?答案:6岁以下的孩子。
研究表明,3-6岁儿童越是不遵循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使用时长、观看内容等),其语言能力不足的概率就越大,大脑白质通路中与语言、执行功能和初期读写能力相关的微观结构就越是异常。
因为从出生开始,他们就习惯了在屏幕上点点戳戳,然后看着画面上蹦出各种新奇光鲜的事物。当他们还没形成对真实事物的感受,还没接触足够多的真实世界时,就已经习惯通过电子屏幕进行收看、检索、游戏来了解一切。
他们的大脑并不需要过多的运行,因为随时可以打开、关闭的画面,不断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怠于观察、思考,缺乏真实的互动和交流,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完全改变了大脑的思维方式。
信息时代看似带来了蓬勃无尽的信息资源,实则却切除了孩子们大脑的思维力。
一方屏幕里藏着无穷无尽的信息,只要你想要,信手拈来,看起来是如此诱人。但坐在屏幕前的孩子,接收到的其实都是经由别人消化、重新合成、筛选包装后,被一口口塞进嘴巴的“加工食品”。他们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只需要张开嘴接受投喂。他们的大脑已然被既定信息俘获,无需费力,躺平接受就好了。
为了夺取眼球,霸占注意力,电子产品的开发商为了利益,争相用娱乐化的内容来营造一个“美丽新世界”,但这些轻而易举获得的信息,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基本的思想和智力。
所以,米歇尔·德米尔热在书中痛心疾首地控诉:“大脑为了构建自己,需要感官上的节制、人际交往、身体活动、睡眠、有益的认知养料,而电子产品的作用正相反,它们构建了一个智力刺激长期不足、感官轰炸持续过度的世界。各方都在为自己获取利益,而孩子们正在为其所苦。”
曾经担脸书总裁的Sean Parker是这么描述自家产品的——“我绝不会使用那玩意儿,也不允许我的孩子使用那玩意儿。”
严厉禁止自己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不仅仅是他,开创了苹果公司奇迹的史蒂夫·乔布斯,硅谷许许多多的科技大佬,自己售卖着各种“数字化工具”,却不约而同地对自家孩子关上了使用的大门。
为此,《纽约时报》称之为“硅谷开始出现一种关于电子产品和儿童的黑暗共识”。
有人忍不住嘲讽这种矛盾又发人深省的现象:
普通人放任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并为孩子表现出的熟练沾沾自喜;而电子产品的制造者却千方百计地鼓励子女畅游在书籍的海洋。
科技大佬们将电子产品比作“可卡因”,发自肺腑地说:“我们亲眼看见了科技的危险,我曾亲身体会过,不想看到这种情况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
2. 教育缺少“人”的现场陪伴,威胁下一代的人际、语言和专注力。
当代父母忙于工作,既希望省力安抚孩子,又希望能促进孩子的认知和学习,所以利用“电子保姆”来陪娃和教学,就成了许多家庭的首选。
但“视频陪伴”和“人的现场陪伴”,差距有多大,看看这个研究结果就知道了。
研究者采取了真人演示和视频播放两种方式,让一批12—18个月孩子们在学习完的24小时后,对玩偶做出特定动作。结果显示,“观看视频”学习的孩子表现均较差。
因为,人的大脑对现实中的人的反应比对视频中同一个人的间接形象的反应要敏锐得多。大量实验证明,比起播放教师的教学视频,教师在场时,孩子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运用和记忆所呈现的信息。
正如这几年的网课效果一言难尽,就是因为缺乏真人的互动,交流,信息仅仅只做到了被动接收,却没有进行储存,内化,输出。正如一口口被喂饭,却不经咀嚼、消化和吸收,怎么吃都还是营养不良。
《手机大脑》中把这种现象称为“Google效应”,也叫数字健忘症。正如我们有时利用截图、拍照来代替做动手做笔记。看似保存了关键信息,实则只做到了“记”,却没有留“住”。
这种自以为是的“便捷”,让孩子难以做到知识巩固,内化,输出,更别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那些多姿多彩的画面看起来如此吸引人,却让他们怠于使用头脑,怠于和真实的人交流,怠于集中注意力于一件需要长期专注才能完成的任务。
众多研究趋向了同一结果:儿童与父母在电子产品上花费的时间越多,他们之间的交流就会越少。
同时,儿童在小学时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每增加1小时,其在初中出现注意力障碍的概率就会增加近50%。
而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更是发文警醒众人: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工智能越来越先进的当代,人类自20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弗林效应(智商测试结果逐年增加)1970年代起就不再继续,相反,IQ测试分数在逐年降低
电子产品与数位科技看似为世界带来无尽的便利,但也绑架了我们的生活。
所以《制造白痴》的作者明确指出:
电子科技若使用不当,被用来看视频(短片)、玩电子游戏,以及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占用了其他更有益活动的时间,就很可能带来行为障碍(攻击性、抑郁、危险行为等)、智力缺陷(语言能力、记忆力、专注力等)和健康问题(肥胖、心血管疾病、预期寿命减少等)。对孩子在认知、情绪与关系互动等方面造成严重伤害。
3. 打开潘多拉的魔盒,消沉的娱乐活动更易占上风。
尽管网络提供了多渠道的学习途径,但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互联网学习对提升成绩的作用都约等于零!
《制造白痴》书里举了一个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例子,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网课 :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曾开设了一门微观经济学的MOOC课程,能够在网上完成的吸引力巨大,最开始报名的学生高达35819人。
但课程越往后,上课的人就越少,最后能坚持到期末的只有只有886人(2.5%),获得纸质证书的只有740人(2.1%),也就是100人中只有2个完成学习并通过考试。
最后实验的总结发现在线课程的放弃率:普通难度,放弃率通常在90%到95%之间;较高难度的放弃率甚至会超过99%。
不要轻信孩子的自控力,因为大人都难以自律。
当我们为孩子奉上电子产品,美其名曰用来学习时,实则也是为他们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充满诱惑的不仅是有趣的教学视频,还有声光电影、让人眼花缭乱、意乱情迷的游戏、视频、社交网络。无益的娱乐功能很快就会战胜有益的教育功能。
大量的研究表明,当儿童或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时,占上风的几乎总是使人消沉的娱乐活动,它压倒了其他积极活动。
曾经国际上推出过一个著名的项目“每个儿童一台笔记本电脑”(One Laptop per Child)。旨在为贫困儿童提供“低成本”的电脑(后来是平板电脑),希望能为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智力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项目经过多次调研评估后,推广者最终不得不承认,这一耗资巨大的项目对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徒劳无益。
例如在加泰罗尼亚:“这一项目对学生的各科成绩均产生了负面影响。他们的测试成绩下降了0.20一0.22个标准分数,占测试平均分的3.8%—6.2%”。
而从相反的另一个角度,社会学近几年的研究发现,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所在的家庭有一个几乎一致的显著特征,那就是严格限制子女使用数字娱乐产品,同时偏重那些更加积极的课外实践(写作业、阅读、演奏乐器、体育活动等)。
有多少孩子打着学习之名接触电子产品,就有多少的孩子在接触到游戏后堕落,在沉迷社交网络后迷失了自我。电子产品虽裹着糖衣炮弹,但包罗万象的屏幕下潜伏着蠢蠢欲动的怪兽,若被反噬和操控,则会成为新时代的“毒瘾”,毁了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02

电子双刃剑:

挥舞得当,方能利剑出鞘不伤身


看到这里,你可能满心担忧,却也忍不住提问:网络信息时代,电子产品的使用无法避免,这把双刃剑到底要怎么挥舞,才能有力又不伤身?
对此,米歇尔·德米尔热在书中也提出了7项基本规则:
6岁及以下的孩子,简明扼要:不要使用电子产品!亲子陪伴的玩耍、聊天、阅读,就是最有效的学习途径。
6岁之后主要包括六项:
1. 每天不超过30分钟至1小时
严格管控电子屏幕时间,12岁之前每日最多使用30分钟,12岁后每日最多使用60分钟。
2. 不让电子产品出现在卧室
在卧室中容易增加使用时间(尤其会损害睡眠),孩子可能会趁大人不备偷偷访问不当内容。上瘾的孩子偷偷在夜里醒来玩游戏、刷视频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3. 不访问不当内容
孩子不仅缺乏自控力,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家长交出电子产品的同时,要严格把控使用的范围,避免孩子在有意或无意中接触到不当的内容,误入“歧途”。
4. 不在早上上学之前使用电子产品
很多家长为了争分夺秒地“磨耳朵”,会在早餐时间让孩子边吃边听音频、看学习视频。但持续的“刺激性”内容不仅会分散注意力,破坏感官认知,还影响正常的饮食营养吸收。允许孩子在安静的环境里发呆和吃早餐,和父母聊聊天,反而有利于提高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和幸福感。
5. 不在晚上入睡之前使用电子产品
“晚间”的声光影刺激会缩短睡眠时间,影响睡眠质量。睡前1.5小时关闭所有电子产品,对身心的益处更大。
6. 一心一意,电子产品应单独使用
当代孩子的专注力不是“没养好”,更多是“被破坏”。长期多频道同时处理多重任务的大脑,分心的频率越高,效率越低。听故事时专心听故事,吃饭时专心吃饭,聊天时专心聊天,家长的功利心越小,每件事情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这些建议看起来简单,每一条都要做到却很难。家长希望享受电子产品带来的福利,就需要相对应肩负起监管的职责。
同时,书中有一条未曾提到,但至关重要的建议——
如果希望孩子不要沉迷电子产品,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例如,从自己先戒掉睡前刷手机,有事没事逛淘宝、刷短视频、玩游戏的陋习开始。
你,做得到吗?
「牛娃成长记」更多好文:

把游戏当亲妈,虚拟世界当家,我该拿这样的娃怎么办?

《我是中等生,我把自己鸡进中学里的“清华北大”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河南21岁“小三”被逼死,原配入狱:那个罪魁祸首,把我恶心吐了……领英败走中国,罪魁祸首是谁?3岁宝宝确诊癌王,儿科医生曝光了罪魁祸首,很多家长还在犯!130亿升湖水瞬间干涸!灾难的罪魁祸首,仅是一个36厘米粗的钻头“飞虎队”里的老海归嫁给小16岁小男友,我被“折腾”得不成人样,50岁女人说了大实话华人小心!18岁妹子遭遇车祸,整个后脑勺全是血!罪魁祸首竟是这个小玩意...警惕!18岁妹子遭遇车祸,一整个后脑勺全是血!罪魁祸首竟然是这个小玩意...35岁女子确诊癌症,医生曝光了罪魁祸首,90%的人还在犯薛耕莘談往事马斯克反思教育出了大错!青少年抑郁率飙升134%,罪魁祸首竟是“社交媒体”“社交媒体”竟是影响青少年抑郁率的罪魁祸首!天津一家四口吃完馄饨后三人殒命,罪魁祸首竟是一场雨?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呼吁“暂停”人工智能的深入研究哈佛重磅:这类化妆品,能使女性生育力降低40%!罪魁祸首竟然是它……这14种不易觉察的「微压力」是“不快乐”的罪魁祸首!“在与自己价值观不符的环境工作”也在其列——僵尸肉?用脚踩?沙门氏菌爆发,罪魁祸首是“烤爸爸”!孩子半年没长高,罪魁祸首竟是它?!不知道这一点,补再多钙也没用尚未高中毕业! 华裔女生就收到哈佛、史丹福、耶鲁、加州理工、麻省理工抢人...Nature新发现,免疫失败罪魁祸首竟是“铁死亡”!铁死亡可研究的太多了!MIT神经学家:人类智商首次出现隔代下降 , 罪魁祸首是它破案了!加拿大母亲发现儿子的头发“离奇消失”!罪魁祸首竟是...1岁婴儿近视600度,“罪魁祸首”竟是父母微信闪退Bug罪魁祸首竟是二维码引擎,附源代码分析白宫最新报告认定:罪魁祸首是他大温周末有多热?过敏症、哮喘猛增!罪魁祸首是它【喜报】2枚麻省理工, 1枚加州理工出国8小时前护照被撕碎!罪魁祸首居然是——自家狗狗 男子旅行泡汤 超惨画面曝看一场演唱会,22岁模特突发坏血症四肢截肢… 罪魁祸首是这个?美丽的邂逅,上天最好的馈赠 (下)女人过了五十岁后,为什么还会出轨?三个过来人说出了真实的感受MIT神经学家:人类智商首次出现隔代下降 , 罪魁祸首是它!35岁女子确诊癌王,医生曝光了罪魁祸首,90%的女性都在犯哈佛难进,麻省理工难出!听说麻省理工学生都不睡觉?加息也控制不了温哥华房价的罪魁祸首是他们!?这次中国人不背锅!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