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
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正文
本月,美国常青藤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Whitzman School of Design)发布一则公告,华人建筑师胡如珊(Rossana Hu)将出任该学院建筑系主任!任期从2024年1月开始。建筑圈业内对胡如珊并不陌生,因为就在2021年年底,上海同济大学宣布胡如珊出任该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胡如珊出生中国台湾,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硕士学位,曾任职于普林斯顿Michael Graves以及Gropius创立的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 (TAC)等知名建筑公司。2004年,胡如珊与丈夫郭锡恩在上海共同创立了如恩设计研究室,以跨学科的方式融合建筑、室内、产品和平面设计,提供多元化建筑咨询服务。在多年的设计实践中,胡如珊坚持以全球化的多元设计理念来创造批判性的建筑范例,以研究为方法论来诠释每个项目背后的独特语境。除建筑设计实践外,胡如珊积极投身于国内外建筑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哈佛大学约翰·波特曼设计教授、耶鲁大学诺曼·福斯特设计教授及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深入探讨了历史文化与空间建造之间关系,如《过去的未来》《反思型怀旧:上海石库门文化遗产的别样未来》和《(解构)构建文化旅游——客栈》等。此外,她先后策划出版了《设计宣言》(设计共和,2006-至今)、《视觉暂留-建筑师绘话上海》(MCCM出版社,2007)、《如恩设计研究室》(Park Books出版社,2017)、《间:空间、时间与实践》(泰晤士&赫德逊出版社,2021),系统梳理其建筑实践与理念,反思当今时代建筑师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寻求建筑、文化、社会等不同元素之间的平衡方式。如恩设计在胡如珊与郭锡恩的带领下,引起并收获了国内外建筑设计媒体与学会的关注与认可,也收获了无数国际大奖!胡如珊与学术界渊源颇深。她曾于2014至2016年期间,在同济大学开展系列讲座,并于2016年和2017年受邀参与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策划的主题展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秋季主展《走向批判的实用主义:中国当代建筑》以及釜山国际建筑文化季《生活在釜山,生活在上海》。正如韦茨曼学院院长和Paley教授Fritz Steiner评价道:“她的工作源自对人和材料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身份认同的深入探索,对于建筑实践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无论是在设计实践还是学术教育中,胡如珊都在以自己华人女性的视角去展开更多有深度和广度的对话。我们需要这样有前瞻性的领军人物,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20世纪初,大约五十多名年轻的中国学子,通过各种方式前往美国大学接受建筑教育。在这期间,宾夕法尼亚大学是早期中国建筑留学生较为集中的地方。△ 中国留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前排左一:梁思成前排左二:林徽因前排左四:陈植宾夕法尼亚大学之所以受到中国建筑留学生的青睐,是与其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个人魅力分不开的。最早来到宾大建筑系的朱彬、范文照、赵深、杨廷宝等,都曾受到保罗·克瑞教授的悉心指导,在学业方面大有收获,回国后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后来的中国建筑学子,他们源源不断来到宾大学习建筑设计。这批建筑学专业的留学生回国之后,即在各地从事建筑专业工作,把在美国的所获学识,应用到实业救国的事业中。他们不仅设计了大量的办公、住宅、学校、医院、影院和商业等各类新型建筑,打破了外国建筑师的垄断地位,而且也协力创建了中国自己的建筑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建筑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包括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他早年就学于清华大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并获得硕士。1928年回国后,他与林徽因先后在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创办了中国高等院校最早的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美本录取大数据发布峰会:
本号携手翠鹿升学榜、FindingSchool联合举办《美本申请大数据及申请策略峰会》全国系列巡讲活动。目前上海、深圳、广州场讲座已经圆满结束。北京场活动将于4月29日举行,并通过数据解读、专家宣讲、圆桌讨论、咨询&答疑等环节为大家分享最新美本录取动态,诚邀各位读者光临参与。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即可报名北京场活动。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