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努力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努力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教育


 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2021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8年以来,北大陆续出台实施《北京大学“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北京大学新一轮“双一流”放权改革工作方案》《北京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方案措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北大学子响应号召,毕业后到基层一线书写青春。自2010年启动定向选调生招录以来,截至2022年,北大赴全国31个省区市的选调生规模已经超过3600人。

 “编纂一套系统呈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文献典籍,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是北大应当肩负的理论使命和学术担当。”

 北大高度重视基础研究,推动实现更多“从0到1”重大原创性科研突破。立足国家战略急需,迎接未来技术挑战,“新工科”成为北大学科布局的战略方向。北大推动学科重组与整合,两年内成立6个学院5个实体机构,促进“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

 北大优化学术评价体系,破除“五唯”、杜绝“一刀切”、科学设置评价周期,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让人才安得下心、沉得住气、坐得住“冷板凳”。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燕 魏梦佳 通讯员 黄昭华

五四青年节前夕,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书声琅琅,五四运动场上身影跃动,挥洒着汗水跑进金色暖阳,校园处处焕发着青春活力。

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是一流人才的富集高地,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园地。

2021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该意见,明确“选择若干高水平大学,全面赋予自主设置建设学科、评价周期等权限,鼓励探索办学新模式”,北大首批获得学科建设自主权。

2018年以来,北大陆续出台实施《北京大学“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北京大学新一轮“双一流”放权改革工作方案》《北京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方案措施。2022年11月,北大编制完成《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并正式向教育部提交。

5年来,北京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构筑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深耕基础研究激发创新潜力,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今年,北大迎来建校125周年。站在新起点,北大将以新的奋斗探索未来大学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加主动地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和战略先锋力量。

立德:把稳方向 培育新人

“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觉醒年代》走进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身着长衫的“李大钊”“陈独秀”带领北大学子们庄严宣誓,穿越时空的声音凝聚着信仰的力量。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从开展“新生第一课”“新生训练营”等入学教育项目,为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到讲好毕业离校“大思政课”,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北大始终坚持将赓续红色血脉的使命贯穿于育新人的全过程。

“北京大学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等教育新动能。”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表示。

把稳方向之舵,激发信仰之力。北京大学用党史这本立德树人的最好教科书,不断强化青年心中信念的力量。

从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活动时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宣言,到4000余名师生在未名湖畔歌唱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再到学生党支部青年党员共学、共讲、共实践“百堂精品党课”,处处是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青年共情共鸣的生动课堂。

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育人阵地的“生命线”,延续红色血脉拥有了更持久强大的动力。一批批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从燕园走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梦想——

他们投笔从戎,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中挥洒热血。过去5年,北大共有118人参军入伍,继“海军陆战队侦察兵宋玺”后涌现出“雷锋团唐青”“航母水兵王心仪”等优秀典型;

北大学生参军代表宋玺在海军陆战队服役 北京大学供图


他们潜心科研,用真才实学助力国家发展。北大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生郑宇轩致力于解决生命健康难题,2020年他发表了世界首个灵长动物单细胞精度的卵巢衰老研究,相关成果入选“202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为建立针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科学应对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们志愿服务,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奋战在守卫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最前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北大学子响应号召,毕业后到基层一线书写青春。自2010年启动定向选调生招录以来,截至2022年,北大赴全国31个省区市的选调生规模已经超过3600人。

锻造思想武器,服务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推进理论研究,要达于研精阐微。经党中央批准,北大于2018年成立全国首批十家之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于2021年成立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创办《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学术期刊,迄今已正式发行7期,形成一系列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集合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五四运动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等机构力量,北大构建起一批理论研究集群,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攻坚重大课题,结出厚重之“果”。2019年5月,由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纂的《马藏》第一部第1-5卷正式首发。“编纂一套系统呈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文献典籍,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是北大应当肩负的理论使命和学术担当。”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藏》主编顾海良说。

目前,北大《马藏》编纂与研究工程已出版4部14卷900万字研究成果,全面立体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路标。

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学术研讨会暨《马藏》首发仪式现场(2019年5月4日摄) 北京大学供图


办好关键课程,构建大思政生态。“北大全力打造覆盖全体大一新生的思政实践课。”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培永介绍,北大专门制定课程指导方案和执行方案,按照严格的教学大纲和效果评估标准组织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

2019年起,北大组织建设思政实践课,已建设286个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炎炎夏日,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师生从上海到嘉兴,在追寻建党足迹中理解“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化学学院师生来到云南弥渡县,深入探寻脱贫攻坚的光辉历程;光华管理学院师生走进广州南山区,在改革开放最前沿感受时代脉动……

北大筑牢思政大课主阵地,关注并紧扣当代青年特点,全面升级思政课程,明确了“理论为王、内容为本、问题导向、形式创新”的教学理念,打造“立体化、专题式、多样态”的教学体系,构建起大思政学习生态。

“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教学模式要契合青年学生的关注点,授课教师要不断备课、常讲常新,让广大青年学生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北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王浦劬说。

创新:瞄准战略 强化支撑

新一代干细胞技术为我国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发展解决底层技术上的瓶颈问题;自主发展一整套碳管CMOS集成电路和光电器件的无掺杂制备新技术;建成世界上首台小型激光加速器辐照装置;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站到脑科学成像领域的最前沿;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超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大型二氧化碳制冷关键技术等落地应用;系统研究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新方法,为万千家庭带去希望……

北大抓住“创新”导向,加强基础研究、积极引育人才、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开放办学,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的原理突破与应用上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们将不负时代使命,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在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当好尖刀连、排头兵。”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表示。

自由探索+有组织科研释放基础研究潜力。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北大高度重视基础研究,推动实现更多“从0到1”重大原创性科研突破。立足国家战略急需,迎接未来技术挑战,“新工科”成为北大学科布局的战略方向。北大推动学科重组与整合,两年内成立6个学院5个实体机构,构筑起高质量学科体系,促进“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

为激发学科交叉的创新活力,北大建设新体制机制,打造了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等新型跨学科研究机构,为跨学科融合交流拓宽平台。

“在光华,老师们的办公室是打散的,不是按系来分的。不同学科方向的老师聚在一起,很容易产生思想碰撞。”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看来,这种方式可以持续激发出许多“自下而上”的学科交叉新范式。

重大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涌现的背后,是北大促进高水平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统筹推进所释放的科研潜力。

“二者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北大智能学院院长朱松纯打了个比方,如果说“自由探索”产生的是“宝石”,那么“有组织科研”则是把“宝石”镶嵌在科学的“王冠”上,把二者有机结合将孕育出新的科研范式和评价机制。

引育评汇聚全球一流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北大以“人才战略年”为主题,从引、育、评三个维度建立起全过程全要素的人才工作体系,千方百计为国引才、为国聚才。

主动引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北大是我的科研回归之地。”2018年,时任哈佛大学讲席教授的谢晓亮全职回国,这是近年来北大引进的顶尖科学家中的一位。北大通过灵活机制吸引不同类型的高层次战略人才,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设立专门工作小组“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方式,主动出击、以才引才。

5年来,700多名国内外顶尖学者和优秀青年人才选择加入北大,其中90%为中青年人才,一支潜力突出的战略人才成长梯队正在形成;全职教学科研人员中约有1200人入选各类高端人才计划,为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悉心栽培,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北大能够给予青年老师充分的信任和成长空间。”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刘颖29岁时加入北大,是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彼时,她在北大建立自己的实验室,致力于研究细胞应激和稳态调控机制。

北大未来技术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刘颖(中)在和学生讨论实验结果 北京大学供图


近年来,北大以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为重心,实施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上下衔接、有机融合的“博雅人才计划”,为高水平人才提供施展身手的用武之地。

优化评价,使天下英才各展其才——北大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充分尊重不同学科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学科构建不同导向、不同标准的评价系统,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活力。同时,北大优化学术评价体系,破除“五唯”、杜绝“一刀切”、科学设置评价周期,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让人才安得下心、沉得住气、坐得住“冷板凳”。

如今,北大成为国际一流人才的聚集地和蓄水池。一批学科领军人才正率领一大批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担当教学科研与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三星堆祭祀遗址启动新一轮田野考古发掘,“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北大考古队负责8号坑的发掘工作,众多北大师生和校友参与中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在考古发掘中揭开面纱。在河南平粮台,在陕西宝鸡,在新疆民丰……北大考古工作者躬身于田野之间,让“考古释中华”的作用不断彰显。2021年,北大主持或参与的15项考古发现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涵盖了中华大地上26万年文明与文化的演进。

“新一代考古人正在用青春的力量发掘着中华文明瑰宝,还原全面、真实、鲜活的中华文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说。

上世纪90年代起,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就提出编纂《儒藏》的设想。2003年底,在北大大力支持下,《儒藏》工程在教育部立项,汤一介先生担任项目首席专家、总编纂。党的十八大以来,《儒藏》工程进入快速推进期。2022年5月,工程先期成果《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282册已全部出版。

采用图文影像融合、应用互联网产品架构制作而成的“《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生动再现了这部传世古籍成书、散佚、收集的历史轨迹,读者可以进行多角度地翻阅,全方位赏析这部传世古籍的版式、装帧、结构和内容,使得这部“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以鲜活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吾与点”古籍智能处理系统、《宋元学案》知识图谱系统、历代史志目录集成可视化系统、朱子年谱可视化系统……近年来,北大持续推动古籍数字化研究,使用多种技术形态普及古籍知识、演绎古籍内容,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走中国特色教育开放之路。北大将2023年确定为“国际战略年”,旨在就全面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在全球高等教育与国际学术共同体建设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4月16日,北大召开国际战略研讨会,提出将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战略”“人才提质培优战略”“合作网络拓展战略”“传播效能提升战略”“开放机制优化战略”等五项发展战略和十个行动计划。

展望“国际战略年”,北大坚定走好中国特色教育开放之路——

全面强化人员国际往来。持续为师生出访提供便利,积极拓展有特色、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交流、实习实践项目,引领高校国际交流新范式;

持续延揽全球顶尖生源。面向全球多渠道开展宣讲,广揽世界各地优秀生源,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打造全球最优秀学子向往的学术圣地;

不断加强国际科研合作。深化与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持续推进中俄数学中心等机构建设,积极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

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持续深化与全球顶尖伙伴的战略合作,加快推动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的筹建工作;

深入开展国际人文交流。面向世界讲好北大故事、中国故事,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北大智慧和力量。

北京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未名湖畔党史学习教育现场(2021年5月29日摄) 北京大学供图


树人:扎根大地 厚植沃土

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基于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5年来,北大坚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育人初心,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育人才。

筑牢“大国良师”根本力量。北大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加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改革,设立教学系列奖,重奖在教学实践一线潜心投入、精心钻研的教师,筑牢强师之基,“大国良师”持续涌现。

涵养德行,启迪学生心灵——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远航院士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地投身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获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团队奠基人唐孝炎院士言传身教,80多岁高龄时仍坚守教学一线。师从唐院士的张远航,带领团队里中青年教师将“为人、为事、为学”育人传统一脉相承,引导学生将国家需求融入个人的价值理想。

潜心治学,传播知识与真理——历史学系教授阎步克三十多年不下讲台,他要求自己“每次备课都要有所改进”,将精心打磨的课件发布到网上,与全国历史爱好者共享知识。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阎教授因故滞留海外,他在线上讲授三门课程,跨越13小时时差、1.4万公里,没有落下一节课。

悉心育人,塑造时代新人——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一手拿粉笔、教书育人,一手握手铲、考古夏商周,退休后仍主动带队前往田野一线,与学生同吃同住。他培养的近30名硕博生均走向考古文博一线,成为中国考古学界的中坚力量。

培厚拔尖人才生长土壤。“物理学院的本科教育注重思维的培养与视野的开拓,让我对物理的热爱更加炽热。”18年前,邵立晶考入北大,在物理学院完成了本科和博士阶段的学习,成为一名北大青年教师。

5年来,北大以“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为理念,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有益探索,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打通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本土化路径,北大将10个A+基础学科纳入“强基计划”,建设19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打造“未名学者”计划,开展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数学英才班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项目,不断提高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

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领跑式发展。“元培的课表就是全校的课表。”北大充分发挥文理工医多学科汇聚优势,设立多个跨学科专业和项目,各学部内实行自由转专业、全校自由选课等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多样化平台。

给予人才成长宽阔空间。在北大,老师们有一个共识,保护好优秀人才的天分,给他们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成长空间。由人文学部牵头建设的古典语文学项目,实行“专业+项目”的全新组织形式。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该课程模块,与各自所在院系主修专业课程进行跨专业模块组合,大学四年所修的总学分基本不变,但内部课程结构充分个性化。用跨学科土壤,创造培养文史哲考古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环境。

“金课”提升大学育人“成色”。2020年,“伟大的《红楼梦》”“哲学导论”“流体力学”等102门北大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以“金课”建设强化教学地位,北大构建起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高质量课程体系,成为人才培养链条一个重要环节。

优化顶端人才布局服务国家需求。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顶端,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服务需求”和“提高质量”,是北大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发力的两大主要方向。

近年来,北大以优化人才培养布局为牵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支持基础学科发展;实施储才计划,陆续启动集成电路等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扩充紧缺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突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与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施工程硕博士改革专项,着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种种举措,传递出鲜明的信号——推动研究生教育发生格局性、深层次的变革,以“四个面向”为目标,满足国家所需、时代所需。

与此同时,北大以质量提升为主线,全方位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改革资助体系、加强过程管理、打造综合能力和国际化培养平台、注重创新成果综合评价、强化学位论文质量把控、提升导师指导能力等关键举措,建立以培养成效为中心的正向反馈机制,激发人才培养“内生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实现以“质量意识、卓越文化”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扛起新使命,奋进新征程,北京大学将坚定信心、铆足干劲,在领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面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时代贡献。(通讯员单位:北京大学)

刊于《瞭望》2023年第18期
总监制 | 任卫东
监 制 | 潘 燕
编 辑 | 唐朵朵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继续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蔡天凤头七!现任丈夫及亲友携祭祀品,前往凶案现场为其“招魂”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呵护好漓江美丽山水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马上就办 真抓实干“世界一流”!这207家国有企业注意,国家给了你们新任务,名单公布瞭望·治国理政纪事|注册制改革有力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千年古都又现靓丽名片邱勇《求是》发文:奋力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名单公布!央地联手打造世界一流"双示范",多家A股上市公司在列特色复活节主题特色亲子游两日游,带孩子过一个美国特色的复活节!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在世界一流的风景里入睡 | 加拿大绝美酒店推荐连一个诺贝尔奖都没培养出,敢称世界一流大学?阿娇为什么让陈冠希拍照而不阻止,真相曝光后,让人无语又泪目早财经丨美国又下黑手!商务部、外交部发声;国资委部署:国企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美股收涨,道指终结四周连跌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国企改革向纵深挺进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律师事务所——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2023盈科全球合伙人大会圆满举办中国双一流大学20强城市(2023年版)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加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协同发展彰显新担当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数字中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建设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背景下的航空案件集约化、专业化审理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美国大学教授:为什么清华是三流大学!当前最重要的是,把北大清华从三流提升为二流大学……【广发策略】剑指“世界一流央企”,如何选股?—“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猜想系列(七)红毯来了!“大嫂”高叶真空出席,李小冉皱纹抢镜,倪妮白到发光刘建宽利用权力办案:收拾记者亲自放贷,一个冤案涉51项违法行为“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女人,有哪些突出“特征”?不妨对照自查观点丨林尚立: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高等教育力量海信贾少谦:做世界一流企业,高端是唯一正确出路季晓南:我国在高铁核电等领域有望率先诞生世界一流企业,国企办医院、学校不是回到“企业办社会”老路渡十娘|许华问鼎2023普利策:华裔离开世界一流作家到底有多远?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千万工程”塑造美丽乡村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保护“国宝”热带雨林蔡天凤妹妹美貌更惊为天人!母亲雍容华贵三观正,现丈夫宽厚大爱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