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越多,真的越快乐吗
来源:Take It Eeeeeasy(ID:gh_8885ffedccea)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想法:
“TA看起来很开心诶,他有那么多朋友。”
“他总是独来独往,看起来好自由随意。”
所以......朋友越多越好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朋友数量」这个话题。
PART 1#
朋友数量有上限吗?
有的,150个左右。
这是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Dunbar1993年在《行为与脑科学》中的文章里给出的答案。
他认为人类可维系的朋友数量大约在100-200,预测值为147.8.
这个数量主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
01 认知的限制
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已经帮我们决定了“我能交多少个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
中心认知限制,也称社会大脑假说(social brain hypothesis)基于观察对灵长类动物的观察,认为社会群体的规模与大脑皮层的大小密切相关。
一系列神经成像研究也支持了这一假设:对于人类和猴子来说,社会网络大小的变化与个体层面上特定大脑区域的容量相关(Lewis et al., 2011; Powell et al., 2012, 2014; Kanai et al., 2012; Sallet et al., 2013)
这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限制了个体能够管理的关系数量,从而限制了朋友的规模。
因为当朋友超过了这个数目时,大脑信息处理能力会变得不稳定。
02 时间的限制
时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段关系的亲密程度与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二元关系的情感亲密度与接触的频率密切相关(Roberts & Dunbar 2011, Arnaboldi et al., 2013)。
时间是有限的。
这时,人们通常面临两种选择:
① 将自己的时间和情感大量投入到少数人身上;
② 将自己的时间和情感少量投入到更多的人身上;
Pollet等人(2011)发现,尽管外向者的社交网络中通常比内向者拥有更多的个体,但他们认为对这些个体的平均情感亲密度低。
也就是说,虽然有些人朋友更多,但却没那么亲密。
不过,每个人也并不是将自己的时间和情感平均分配给每个朋友的。
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在真实的社交中,朋友有一个“排名”。
在大约5、15、50和150个的数量点上,存在分层(Zhou et al., 2005; Hamilton et al.,2007)。
这相当于,我们会有
5个“最内圈”的朋友,
10个“次内圈”的朋友,
35个“次次内圈”的朋友,
100个“外圈”的朋友,
......
在不同的层次上,接触频率和情感亲密程度的都有显著差异。这反映了时间和认知约束的结合,也是导致分层原因。
PART 2#
朋友数量和什么因素有关?
01
吸引力
在《The Charisma Myth: How Anyone Can Master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ersonal Magnetism Paperback》中,作者认为吸引他人的能力由两部分构成:
权力(Power)
友善(Warmth)
这里提到的权利(Power)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包括了:
外表(身高、颜值),
智商,
地位,
名誉,
财富
......
或者说是否有支配他人的能力,
以及是否有被利用的价值。
而友善(Warmth)则指降低他人敌意的能力。
(能否静静地听别人凡尔赛也是一种友善的能力。)
被拥有其中一项特质或者两项兼具的人吸引,是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使然。
02
年龄
其实 ,朋友的数量随着我们长大、变老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hattacharya的一项研究(2016年)通过分析三百万名手机用户的社交数据发现:
人们的朋友数量在25岁左右达到巅峰。
而在这之后,朋友数量会持续减少,一直到80岁。
03
情商高低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具体来说,情绪智力扩展为5个主要领域:
了解自身情绪
管理情绪
自我激励
识别他人情绪
处理人际关系
那些自身情绪稳定、能与他人很好地共情的人往往更容易拥有更多的朋友。
不过,共情能力高的人会不会有更多的朋友这一问题这也受到性别的影响。
那些具有共情能力的男孩会被女孩更多地称作朋友,而男孩更少把具有共情能力的女孩当作自己的朋友(Ciarrochi, J,2017)。
04
社交需求:独身一人≠感到孤独
虽然以往研究表明,有无朋友是孤独感的重要预测因素。
但目前为止,朋友数量对于孤独感的影响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
独身一人和感到孤独本来就不同。
作为更爱独处、与自己的灵魂共舞的人,稍多一些的社交活动和场面甚至会成为“炼狱”,带来压力和不适。
而对那些能从集体活动中汲取精神养分的人来说,这些活动和场面更像是“天堂”。
也就是说,社交需求也影响着我们的朋友数量和情感投入。
其实,很多的时候,人们只是以为拥有更多朋友是一件好事,但成年人真正做出交友选择时,质量是比数量更重要的考量(Si & Dai, 2020)。
PART 3#
如何才能拥有高质量友谊?
双向选择,双向奔赴
从出生开始,我们所处的大多数人际关系是无法自愿选择的——无法选择谁是我的亲人、谁是我的同学。
但是,和谁做朋友是我们能够左右的。
所以,主动,你们也许就会有故事。
只是「也许」。
高质量的友谊往往建立在“双向奔赴”的前提下——双方自愿、认可和接纳彼此间关系。
没人能够强求谁和自己建立和保持友谊——如果强制,友情可能会走向疏远、结束或是一开始就不曾存在 (Sullivan, 1998)。
在“双向奔赴”中,我们感到安全:我们彼此在对方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不越界」——互相理解尊重
好的友谊“帮你擦亮双眼,但不强求你的改变”。
社会心理学家 Carolyn Weisz 和 Lisa F. Wood 认为:
比起亲密,对好友的“社会角色”的支持在友谊中更重要。
尽管有时我们对朋友的选择的确不理解、不认同,但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友谊间的界限在哪,应该支持并尊重TA,而不是越界地替对方做决定。
「无条件」关注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用于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间态度的名词。
它也同样适用于友谊中。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指无论对方的情感和行为如何,我们对对方都不做任何评价和要求,并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
这种“无条件”使人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被倾听和接纳的。
处在这种友情中,人感到安全、温暖和稳定。
写在最后
其实,在我们所拥有的的友情关系中,
朋友多少并没有所谓的“及格线”,
更不是衡量我们友谊质量的标尺。
只要彼此“投之以真心,感之亦真心” ,一个朋友或是一群朋友其实也没有多大不同。
愿你始终感到安全、温暖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Dunbar, R., Arnaboldi, V., Conti, M., & Passarella, A. (2015). The structur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s mirrors those in the offline world. Social Networks, 43, 39–47.
[2] Ciarrochi, J., Parker, P. D., Sahdra, B. K., Kashdan, T. B., Kiuru, N., & Conigrave, J. (2017). When Empathy Matters: The Role of Sex and Empathy in Close Friend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5(4), 494–504.
[3] Si, K., Dai, X., & Wyer, R. S. (2021). The friend number paradox.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0(1), 84–98.
[4] Sullivan, A. (2014). Love undetectable: Notes on friendship, sex, and survival. Vintage.
· Take ItEeeeeasy ·
中学生都在关注的心理疏导公众号
你来吐吐苦水 我来加糖去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