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DIY留美,文转理进美国科技巨头!感谢父母不“鸡”之恩

DIY留美,文转理进美国科技巨头!感谢父母不“鸡”之恩

公众号新闻


孩子就读公立还是私立?如果未来留学,几岁开始规划合适?如果孩子偏文科 ,未来会不会不好找工作?


这些问题,相信很多家长曾在孩子人生的不同阶段思考过。尤其是最近10年,由于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元,当孩子在公立读书时,同龄的孩子可能选择了私立双语、香港、英美等不同路线,在学科设置和能力培养方面,有了不一样的体验;而孩子的教育与留学规划,在一线城市甚至前置到了3岁;同时,人工智能的大发展,让未来的就业和专业选择,呈现出新的形态,美国一些经典人文专业从2008年起,入学率断崖式下跌,对于偏文科的孩子,未来是否难以就业?


起跑线变了,毕业后的行业也正在洗牌。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日常学习问题,加上源源不断的各种信息,内心难免波澜。该如何激励孩子?选择哪条教育路线?



今天的讲述者D,2010年从一座二线城市的公立学校,在家长几乎没有信息渠道的情况下,自己摸索一路申请到了美国本科,就读于华盛顿特区,并且,选择了中国孩子相对不擅长的“纯文科”。毕业后,她积极拓展人脉经验,在难以留美就业的大背景下,留在了美国,一路摸索转型进入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全球某科技巨头公司,搬到硅谷和程序员们一起,开发下一代互联网的产品服务,挑战新知识、新领域。


她这一路有什么经验分享?她的父母给了她哪些有益的帮助?留学中有哪些“坑”需要避免?我们约她聊了聊。


(为便于阅读,以下用第一人称叙述)


以下是D的叙述。


01

没有刻意规划留学,

我是怎么考上美本的?


我的父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我所说的传统意义,指的是,父母会把孩子当成孩子,事无巨细的帮助孩子生活学习,纠正孩子可能做错的一些事情。


我的父母对我比较“放手”,或者说,他们选择相信和尊重我,也会有意识地,让我自己来料理自己的事情,引导我独立。


我仍记得小学一二年级,有一次,已经开学一周了,我们的课本还没有到,需要去借书;我们班其他同学,通常是家长出面给孩子借书的。但我妈对我说:“你看,你不是认识XX(高年级)的姐姐哥哥么?你自己去借书好不好?”


于是我放学后,生怕错过了,就站在人家教室门口堵着人家,给自己借教材。



我父母会不会担心我借不到,或者忘记了,导致开学时没有教科书?我印象中,我父母一直是这样一个理念:家长如果替孩子做了,短期内,可能达到了更好的效果,但是长期是不是也可以?他们认为,孩子要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成长,哪怕短期内慢了一点。


他们也很鼓励我表达观点,不会因为我和他们有不同的想法,而指责或者纠正我,我们的相处更像是朋友。所以,我对他们比较敞开,一起聊天没有什么顾虑。


我念中小学的时候,成绩基本上可以在班里排前十名,但并没有很顶尖,因为我对很多事情感兴趣,喜欢玩,而且读了很多闲书,家里人也都喜欢看书。我的父母不会因为我考不到第一名,而说我什么。他们希望我能够投入和有热情,并不觉得孩子一定要给自己争光。


小时候,我虽然有热情,但是做题比较粗心。我父母尝试过盯着我写作业,但作用不大。后来,他们选择了接纳我,我妈也说过,并不是家长盯着,短时间内就可以改得过来。很多事要自己跌了跟头,自己悟过来了,才能真正的学到。


当然,这种“放养”并不是万事不管。一方面,他们会鼓励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方面,他们会帮助我突破认知的局限。小时候,如果我没考好,父母不会骂我,但是会坐下来和我一起分析,问题出在哪里了。他们更多的像是一对引导者,帮我一起找到改进的方法。



初三的时候,我无意中读到新东方的一个文章,讲SAT和美国留学的。我突然发现,是不是美国也有“高考”,除了中国的高考,是不是还有另一条路呢?当时,新东方那篇文章挺吸引我的,我妈下班后,我就跟她说,我挺想看看去美国念书的。


我妈说:好的,那你自己研究一下吧。


她又把“我的事情”,交给我自己做了。初三的那个暑假,我去了新东方,了解美国的“高考”,以及出国留学这条路。美国本科吸引我的点在于,我可以尝试不同的专业,不像国内一进校就分专业。对于我这样,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的人,选专业是挺困难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我想都尝试和了解一下。


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因为是我自己张罗的,我相信父母也是焦虑的。但是,他们没有特别表现出来。我妈有一天,问了一句:“万一全聚德(全被拒了)了该怎么办?” 她其实也在研究这条路,还学了一个新名词“全聚德“,看似很轻松把可能最糟糕的结果问出来。


然后我回答说:“那我就高考呗!“


我妈说了句:“好的。”


在我面前,她还是表达了对我的信任。


02

假如再来一次,

会避免哪些“坑”?


后来,我选择了华盛顿特区一所大学,我当时的理解是“小众、精品”,符合我那时候的愿望。



但如果重新经历一遍,我想,我会注意几件事情:


首先,中介的引导不可以全听。中介可能因为自己的利益,来干预你的决定。毕竟,如果全拒了,他们要退款。所以,他们推介给你的学校,可能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的。


(笔者注:也有其他的学生说过类似的事。有的英美院校,因为和中国的中介合作不多,虽然是好学校,但中国中介推的少,中国学生就少;而有些合作多的学校,入校后太多中国学生,连小组讨论都是全中文的)


其次,我当时曾经在一个很火的留学论坛里面,看学哥学姐的留言,学习经验。但实际上,在中文论坛里取经,也会有偏颇。因为,必须这个学校或专业里有蛮多的中国学生,你才可能听到信息,看到帖子。如果,一个很好的学校或者专业,中国学生少,就很难看到围绕这所学校或者专业的讨论。


(笔者注:如果孩子在国外读高中,可以考虑上英美的大学申请论坛,例如美国的talk. Collegeconfidential.com;英国的www.thestudentroom.co.uk,关于备考、择校、就业等来自全球和本地学生的经验总结。未必中国学生的经验,才是最贴合的,只跟随中国学生,有时反而容易“内卷”。)


另外,排名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当时很迷恋小众精品学校,看重师生比。但实际上,综合实力强的学校,确实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在本科阶段,人的因素非常重要。如果一所学校综合实力很强,聚集了一批有潜力、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大家一起互相促进,可以学到更多东西、实现更多东西。


不过当然,名校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身边的例子,因为学校太有名了,人可能会更加害怕失败。一直习惯了成功,可能难以接受失败。


假如有条件,最好还是可以实地访校。到心仪的学校里面走一走,和学校的人聊一聊,会有更符合实际的感受。


如果说,还有什么可以提前做的?我想,英语的思路和应用,以及阅读量是很重要的。以前在公立学校,我感觉自己英语很好的,但到了美本才发现,我的“好”,是中国式思路的好。虽然听课没有问题,但是,在辩论和表达方面,很难去按照英文的逻辑说服别人,然后一段时间里就变得不敢积极地表达


无论在公立学校学英语,还是在新东方,我们接受的培训,在英文的逻辑、输出和思路这方面,还是有很多差距的。


另一个是阅读量。很多中国学生到了美国,会发现如果你把老师给的每个书单都做了,那真的太挑战了,读不完。我们会开玩笑说:睡觉、社交和学习,你只能三选一。尤其文科有很多政治、历史等等书籍需要阅读,而我们这方面的积累不够,有些句子,看了几遍都看不懂。不是因为英文不好,而是中小学阶段,缺乏对于这些理论的接触,阅读量不够,导致知识结构上的鸿沟比较大,难以理解。


03

文科背景,

如何成功跨洋进入名企?


我当时为什么选择了纯文科的政治科学?首先,我的父母没有在选专业方面,给我什么干预。而我当时自己的想法是这样的:那时很多中国企业出海,因为不了解当地法规,而出现一些问题,我想,读政治政策可以帮助到这些企业;此外,我大二时遇到一位历史教授,她先生是美国国会议员,这个老师就像一位活历史,亲历了很多事件,从她那里,我了解了一些影响美国甚至世界的重大决策,是怎么样做出来的,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快毕业找工作时,确实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我的一些同学去了国会山,但我因为国籍的问题,就不能到这些部门工作。于是,我想要么先去律所试试看。律所的工作当然并不容易找。但是,待在华盛顿的好处在于,这里有很多的智库,很多活动和讲座,可以结识行业内的人。我没有把自己当成学生,而是在活动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一次,在一个活动中,律所的人觉得我的观点很有意思,他们很欣赏。于是,我成了他们招收的实习生之一。


在律所的经历,让我确定了自己并不希望在那里长期工作。但是,它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了解到政策咨询这个行业,于是毕业后,我进入了咨询公司就职。



这份工作和我的专业是对口的。但是做了六七年,我觉得自己对华盛顿太熟悉了,开车都不用导航,而这个行业也熟悉了,是不是该换换了?那时候,美国的湾区、人工智能行业都在蓬勃发展,我觉得应该突破舒适区,到湾区看一看。我买了机票飞到西岸,并积极寻找跨行业的工作。


我的父母再次没有干预我的想法。在我找工作、换工作……出现焦虑情绪的时候,他们反而会安慰开导我:没关系的,不必执着于短期,要看向长远。我和爸妈,直到现在,依然会在周末打三四个小时的越洋电话,像朋友一样聊天。虽然说,从小到大很多决定是我自己做的,但是,他们愿意倾听我的想法,是我很重要的伙伴。


在湾区,我从行业分析做起,直到进入全球的科技巨头,做产品策略。这个过程,最挑战的是行业知识,我对机器学习和人机交互并不熟悉,需要去学习和理解这个行业。至于公司为什么会招我?实际上,美国很多大公司,并不局限于专业,而是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我所要做的,是在面试时,自信的告诉对方,为什么我过去在其他行业的经历,是可以迁移的。只要你具备可迁移的技能,以及,基础的能力和学习动力在,你会很快的适应。如今,这份工作带给我很多,也让我如愿被外派到欧洲,开始我梦想中的又一段旅程。


如果倒推来看,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能够帮助到什么呢?我想,孩子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是首先需要守护的。一路上学、工作,会碰到很多问题。但一个人学习的热情,会帮助他去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刚到美国的时候,我在英语表达中不占优势,很多观点也读不懂,但当我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是解决了,这个过渡期并不很长。


另外,美国的教育让我有机会看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突破了文理科的界限,而且待在大一点的城市,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很多的启发。当一个人愿意去学习,总是能够找到资源突破瓶颈。而这个动力,一定要是来源于自己的。假如是外力强加的,他能够走多远呢?这可能是比起念哪个学校、读什么专业,更根本的问题。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每一个爱发脾气的孩子背后,都藏着父母不知道的秘密“鸡娃”之后,现在人人都会制作网页了?科技巨头“撒钱抢人”造车!美国留学选什么专业能入行?家有“胶妻”的花式LO管!弱“鸡”也变打桩机!怎么开始学佛(九)从我做起父母不在家,新泽西3龄童“因自己造成的枪伤”死亡留学生熬了8年刚拿到PR却萌生回国的念头!感慨:高学历大把失业!如果不小心,加拿大会把你嚼碎!允许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儿童提供变性手术?为什么美国青少年痴迷于变性一个家最好的风水:父母不偏心,夫妻不内耗,子女不攀比《卖给洋人》《卖博士》小数据又捡了一条老命25岁女子被边控,“父母不同意不放”!越来越多人被限制出境...星链项目并不是马斯克原创,看看哪些科技巨头在布局?新泽西州雕塑公园(Grounds for scuplture),园内景色科技巨头阴影下的美国传统社区生活|《财经》书摘妈妈做顿“黄豆宴”,儿子被切半个胃: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常做的这件事,是在诅咒孩子!清华教授挑明扎心真相:如今孩子再去“鸡”成绩,结局可能是一场空资讯|台湾面临“鸡蛋荒”,​“鸡周期”来了?科技巨头开始反击工会欧文转陀螺后仰跳投美如画!独行侠大胜步行者!现实版《绝命毒师》?常州一化学专业女学生用专业知识制毒,父母不劝阻还帮忙!一家三口判了!我亲眼目睹了一个孩子变自卑过程,父母不该碰这个底线全美毕业“钱景”最好的学校排名,哈佛、耶鲁没上榜!细数赚钱“轻松”的行业,为何华人父母不愿意孩子做?父母不给买200元的鞋,28岁女孩崩溃下跪:我钱都给你们了内幕曝光!加拿大16岁男孩枪杀两警!父母不知道孩子有枪!还涉嫌另一起枪击DIY 留美,进美国科技巨头!感谢父母不“鸡”之恩!长大后和父母不亲的孩子,现在都有这几个特征!希望你家孩子没有!科技巨头持续血拼:微软豪掷数亿造ChatGPT超算,谷歌加急测试Big Bard早睡早起和我的肉肉们父母不在家 新泽西州3岁娃举枪自杀洛杉矶"双鸡"大战,吃“鸡”,还是“马杀鸡”一张图证明你在华人区混过...唏嘘|美国科技大佬被乱刀砍死在旧金山街头!疑与凶手妹妹有染…父母不同意的感情,该不该继续?"四折"购入科技巨头!恒生科技"停车接人",能上车吗?英国23岁女孩患罕见病超痛苦!吃再多也永远吃不饱,父母不管就会把自己撑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