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做顿“黄豆宴”,儿子被切半个胃: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常做的这件事,是在诅咒孩子!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事与愿违的守护
一个小男孩不爱吃黄豆,尝到任何黄豆制品味道都会精准吐出来。
他的妈妈认为黄豆这么有营养的好东西怎么能不吃呢?
于是,担心孩子挑食影响身体健康的妈妈绞尽脑汁要让孩子爱上吃黄豆,甚至直接一整餐安排了顿“黄豆宴”。
看着满桌的黄豆芽、豆浆鸡汤、猪蹄黄豆……孩子知道这次逃不过了,只能硬着头皮吃了吐,吐了吃……
结果,这个孩子因为吃黄豆被切掉了半个胃。
也许有人已经看出来了,这个孩子不吃黄豆,不是因为挑食,而是因为食物过敏,严重的过敏,足以致命。
而家长却因为太担心孩子挑食影响健康,反而给孩子招来无妄之灾。
手忙脚乱,南辕北辙
一位心理学专家曾说:
“一个母亲在哪件事上对孩子的心很重很重,孩子早晚在这件事上会有麻烦出来。”
身体上的、心理上的、学业上的、事业上的……都有可能。
有个妈妈看到自家孩子成绩优秀,而且发现了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天赋,担心孩子的才华被埋没,于是想尽办法找到了一位教授,希望教授能带自己孩子学习,教授提什么要求都可以尽量满足。
可是教授考虑后拒绝了。
这位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再次带着孩子上门拜访,想让教授亲眼看看自己的孩子多优秀多有天赋。
交流中,教授也表现出了对孩子的欣赏和肯定,孩子妈妈觉得这事有戏……
而后,教授随手点燃了一盏酒精灯,让孩子试着用手指快速抓一下火苗的内焰……
孩子妈妈立马阻止了孩子伸出去的手,有点生气:“这怎么能行呢,是会烫伤的呀!”(小Tips:酒精灯火苗内焰温度比外焰低,在专业人员监护下做特定操作不会烫伤。)
教授说:“这就是我拒绝你的原因。”
有个如此紧张、担心、插手孩子事情的妈妈,孩子在探索、尝试、冒险时一定会受到诸多限制、保护,而这正是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要素。教授看破了这一层。
生活中不乏这样越担心什么,越想保护什么,事情反而越朝担心方向发展的案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一位读者来信也讲过这样一件事:
她家4岁的儿子吃席中不小心呛了一下,桌上的亲戚长辈们甚是关心,你一言我一语“吃饭慢点啊”“以后小心点呀”“要细嚼慢咽”……
大家的本意,都是想孩子接下来能继续好好吃饭,吃得更香更安全,却没想到孩子听到这些话反而筷子一摔哇哇大哭,再也不吃了。
怎会如此?
因为这些语言造成的心理暗示,不是轻松直接的“没关系,继续好好吃饭吧”,全是——
“你不行”“你是个不小心的孩子”“你太让人操心啦”“你不会照顾自己”……
孩子感受到的,全是指责,全是压抑。
直觉敏感又准确的孩子,会用发脾气的方式强烈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不舒服,这时要是大家再继续埋怨“这孩子怎么脾气大、古怪、任性……”就更是雪上加霜。
这种“心想事成”,没人想要吧?
上述的故事,全都指向一件我们不想承认的扎心事实:我们对孩子的担心,会不知不觉中变成一种诅咒。
做父母的,难免会在很多事情上担心孩子,而且担心的一般都不是啥好事:
担心TA不会照顾自己、不会保护自己;
担心TA吃亏上当被人欺负;
担心TA成绩不好未来发展受限……
这种担心的出发点,不正是把孩子当做一个不懂保护自己、就是会被人欺负、没本事没未来的小傻蛋吗?
行动源于起心动念,我们在所担心事情上的“愿”有多大,实践的力量就有多大,越俎代庖去干涉、控制的破坏力就会有多强。
我们可以观察下身边的父母,是不是——
越担心孩子受伤害的,越把孩子严丝合缝保护起来的,孩子反而越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越担心孩子成绩的,越是少一分都不允许的,反而孩子越会因为其他问题影响学业、身体和生活?
越担心孩子不爱父母,越爱给孩子灌输家长付出、孝道文化的,反而越引起孩子反感,亲子关系越差?
因为担心,是跳过直面自己焦虑的步骤,把我们自己承担不了的负能量,强行转移到孩子身上,承受负能量越多的孩子,越不可能往积极的方向发展。
把诅咒变成祝福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焦虑害怕?
哦,是因为以前发生过的XXX事,这件事让我吃了亏;
别人遇到过这种事吗,他们是怎么处理的?
同样的事发生在我孩子身上,就一定也会是同样的结局吗?
……”
担心,是我们自己需要去处理的课题,在事实上与另一个独立个体无关。
在实际操作中,怎样做到不把担心的恶果传递给孩子呢?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
想到的都是不好的事,就会以不好的事为基准行动;
想到的都是好事,就会以好事为基准行动。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个让人操碎了心的儿子,离家出走好几年不跟家里联系。
这对夫妇找到一位咨询师,想解开心结,想让儿子回来。
听完夫妇俩对不懂事儿子的一通抱怨,咨询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这样诅咒孩子有多久了?”
夫妇俩很诧异:“什么?我哪有诅咒自己的孩子?”
咨询师说:“诅咒,就是心想与口说另一个人的不是,就是你们刚才一直在做的。”
夫妇俩思忖了一下,恍然发现,原来从孩子小时候起,自己就一直在诅咒孩子!
咨询师最后只给了他们一个建议:“从今天开始,把孩子的不好都忘掉,坚持祝福自己的孩子,真心为他祈祷,想到孩子的时候,都只说他的好处。”
夫妇俩回去照做。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失联许久的儿子突然联系了父母,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打电话来,就是突然有点想家。
父亲一句“小兔崽子,你还知道家啊”差点脱口而出,幸好想到了咨询师的话,于是立马改口说道:“孩子,接到你的电话我们真的很高兴!”
随后儿子竟然破天荒和父母多聊了几句,还约好周末见一面。
周末,见着邋里邋遢日子似乎过得不甚如意的儿子,要搁以前,这对夫妻肯定会出于担心而严厉批评、抱怨儿子;
但这次他们出门前做好了心理建设,牢记咨询师的建议,以接纳的态度跟儿子说话,祝福他,给与肯定……
这次的交流,竟然有种前所未有的愉悦松弛感,儿子也察觉到了这种不同,随后有了如下对话:
“爸妈,今天和你们聊天我觉得很享受。”
“儿子,我们也很高兴和你一起聊天啊。”
“我今天可以回家住一晚吗,就一晚,我想和你们多待一会儿。”
“当然可以啊,我们也想和你在一起,家里永远欢迎你回来。”
夫妇俩此时才惊觉,当他们停止诅咒孩子,用祝福取而代之时,竟然可以产生如此大的改变!
一家人都卸下沉重的心理负担,从此走向了更积极的关系。
对于关心在意的人——
如果我们总是觉得TA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会把TA当做一个“不能自理”的人去照顾,精心培养出一个“不能自理”的人;
相反,如果我们打心底里相信:TA有能力去面对TA自己的生活困境与难题,那么这个相信就是一种祝福,TA才能收获被祝福的人生!
或许在这里你就能找到答案
课程已全部更新完毕,可永久回看。
关注微信公众号:好妈妈优课,
点击底部菜单栏:已购课程
即可永久收听课程。
作者介绍
↓点击“阅读原文”,培养积极快乐的孩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