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个赛博茶馆,把川剧、抢买单和黑社会都塞进去
一次出差成都时,我偶然路过一家小茶馆进去休息。当时的工作节奏特别紧张,但看到茶馆里稀稀落落的竹椅、面前的茶叶在沸水中舒展开来,听到茶馆门口采耳师傅路过时的叮叮声、卖玩具杂货的小商贩带来的拨浪鼓声时,我瞬间从工作中抽离,感受到什么才叫生活。
这次经历燃起了我对于四川茶馆的兴趣。我开始主动地寻找关于茶馆的各种研究文献,在文字的描述中,茶馆的特性和魅力都被进一步放大。
王笛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是重要资料来源|作者提供
你可以看到工匠如何依附于茶馆周边经营谋生,茶轮成员如何守望相助,堂倌和茶博士在各色顾客之间如何周旋,还有“茶客把他们的活计带到茶馆,品茶时手也不闲着,休息生产两不误”。
茶馆出现在 20 世纪上半叶,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氛围里,“积极地虚度时间”成为一种主流情绪,人们平等地使用公共空间,在其中表现出一种游击式的日常抵抗——传承下了成都茶馆的独特魅力。
得闲饮茶喇|作者提供
被这种微观而富有诗性的场景击中,我制作了一个像素风格的游戏 demo。希望用游戏表达我眼中的茶馆。
适配新手的游戏开发工具
首先是确定游戏类型,我决定用模拟经营或沙盒游戏的方式展现。
因为有段时间特别沉迷“开罗游戏”和“星露谷物语”,它们都是像素风格,但精致的细节设计很容易让玩家代入场景。我希望茶馆游戏也能带给大家相似的体验。
星露谷物语|星露谷物语官方维基
接着是寻找适合的游戏引擎。之前我并没有开发游戏的经验,本着学习周期短、尽量低代码、成品轻量化以及适应像素风格的原则,经过一周的摸索,我选定了 Pixel Game Maker MV(一款2D动作游戏制作软件)进行开发。
然而过程并不顺利,用 Pixel Game Maker MV 制作游戏最少需要六个步骤:“绘制素材-制作动画-制作对象-设置图块-设置对象-测试游戏“,整个过程中我常常要面对bug,设计进度比预期缓慢。
直到我偶然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款初代 Game Boy 风格的小游戏。它使用的开发引擎是 GB Studio(一款可视化游戏制作工具),比起 Pixel Game Maker MV,GB Studio 的开发流程更简单,通过拖拽和排列就可以完成编程部分的工作,对我这样的新手开发者相当友好。
GB Studio界面|wikimedia commons
简易的代价是必须放弃一些我设想中的游戏性。因为在画面表现和游戏性能方面,GB Studio 也忠实“复刻”了初代 Game Boy 的简陋,其间的落差大概是从星露谷物语变成 H5 游戏。
四个颜色的像素还原茶馆?又难又有趣
接下来的重心就是场景设计了:如何在受限的硬件条件中还原茶馆?
20 世纪上半叶,伴随着权力结构变迁与技术升级,中国的城市空间开始从生产转向消费。由于一开始缺少规划设计,不同场景与功能之间的边界模糊,于是城市中的业态时有碰撞。这反而催化出像茶馆这样包容且有适应性的空间。早在 1941 年,成都茶馆总数就在 600 家左右,消费市场规模在 10 万人左右,占城市总人口的约 1/4。
不同茶馆的选址、规模、经营模式、业务范围都有很大差异,但大致可以分为商业型、公园型和街头型。我打算将不同类型的茶馆作为游戏的主要场景,并通过复原当时的成都地图,将这些场景组织起来。
成都地图与游戏地图对比|作者提供
一个贯穿全程的难点是,有关茶馆的图片和影像资料非常少,许多细节我都只能依据文字资料中的描述,经由自己的想象来还原。
如书中提到,依据经营规模从大到小,登记在册的茶馆会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甲等茶馆常常会买进超过所需的茶叶,若有剩余则转卖给其他茶馆。
雇员也分工明晰,可分为经理会计、开水、茶炉、毛巾等组别,同时还有评书、戏班等娱乐功能。而小型茶馆则大多散落在街头巷尾,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茶馆的雇员类别|作者提供
我在设计时,便是根据这些文本中的线索,通过设置经营参数、桌椅数量、消费人群等,来展示不用类型茶馆的布局和区别。
茶馆搭起来了|作者提供
硬件的限制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难题。在 GB Studio 中,每个场景必须由若干长宽 8 像素的图块(tile)组成,每个场景最多只能出现 192 种图块,且只能出现 4 种颜色。
我原本的制作逻辑是,按照不同场景类型绘制涂层,逐层叠加,这会导致图块的类型“爆炸性”增加。
现在 GB Studio 的场景仅支持一个图层,只能尽量简化前景与背景的关系,避免太多物品或景观重叠,并且重复利用一些图形,以达到节约图块类型的目的。
有趣的是,尽管必须戴着镣铐跳舞,但总可以找到意料之外的解法。比如在规划用色时,某些地方的阴影可以是另一些地方的高光;或是在仅有一张图层可以操作的情况下,通过角色与触发器的设计来呈现空间的景别差异等等。
角色走进橙色区域时候会触发角色消失,以达到在只用一张图的限制下形成前后景的效果|作者提供
茶馆就是要闹起来啊!
茶馆最有趣的部分在于其能够容纳丰富的公共活动,其背后又有着独特的解读。比如“喊茶钱”:一个人刚踏入茶馆,早先到来的朋友或者熟人就会喊“某先生的茶钱我付了!”——一种茶客间人情往来的方式。只是苦了堂倌,需要在茶客此起彼伏的招呼声中辨别他们的关系,判断谁在真的付钱、谁是为了撑面子。
除此之外,不少在茶馆中形成的独特行为或语言,比如人们打招呼的方式、茶壶嘴的朝向、堂倌找零的习惯等,都传递着特定的含义,演绎出人与人、人与物的交互。
顺着这个线索,我开始构思剧情脚本,目标是要满足三个特点:1、能够表现人与空间的关系;2、能够展示独特的社会分工;3、最好再带有一点点解谜性。
不要小瞧每一个细节|作者提供
于是又遇到了新的拦路虎:GB Studio 的对话框无法支持中文,必须找到其他方式来传递信息。
这时,书中提到的一些物件给了我启发,如茶叶样本、茶牌、商会收据等,这些只在茶馆中出现的道具,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茶叶样本代表大型茶馆向小型茶馆转卖茶叶的经济联系;茶牌是堂倌用于找零的凭证,代表茶馆有较多熟客光顾;商会收据则代表社会组织将茶馆用作办公与交流空间,是阶级分野的表现。
用物件传递信息|作者提供
挑选典型物件,让它们代表不同类型的茶馆和人物阶层,或许就可以串联成一条线索,即推动剧情发展,又规避无法使用中文文本的限制。至此,场景与人物终于串联了起来。
最后一步,是设计 boss 关卡,在设计游戏时,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关卡。
没错,茶馆也要“打BOSS”
我希望 boss 关卡是有一点挑战性的解谜关卡,同时还能展现出茶馆的社会角色。
那就非“袍哥会”莫属了。它是那个年代盛行于四川、根植于基层的一种民间秘密组织,拥有一定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的功能,常以茶馆为据点,它的成员被称为“袍哥大爷”。
因其秘密地下的结社特点,成员间形成了以茶碗阵为代表的加密语言。通过茶壶茶碗摆出特定形状,调整斟茶、喝茶等动作的顺序,袍哥大爷们隐秘地传递着信息。
比如当试图测试对方身份时,大爷们会摆出木杨阵:“茶杯两只,一在盘内,一在盘外。饮者须将盘外之茶移入盘内,再捧杯相请”。
一些茶碗阵示例|作者提供
这些摆阵与破阵的规则都记载在袍哥的典籍《海底》中,这也是袍哥建立身份认同的标志物件。
虽然没有找到影像资料,但通过文字描写和插图,可以想象得出茶桌上暗流涌动的气氛。公共空间中的秘密语言,使茶馆的角色显得有了一点神秘色彩。我决定,boss关就是它了!
来摆阵吧|作者提供
这意味着游戏模式在此要进行切换,从角色扮演RPG,变为益智小游戏。构思的难点,也从设计剧情,选择合适的物件和场景,转为如何将摆阵与破阵的过程转换成逻辑语言。
我将茶具的摆放简化成九宫格,以下棋的形式来设计boss关卡,通过移动茶杯与“喝茶”顺序,设计出三个茶碗阵。
第一杯要怎么喝呢|作者提供
当玩家全部通关,就能得到袍哥秘籍《海底》——如同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那样。
至于怎么通过茶碗阵,不如点阅读原文自己玩玩。
游戏之外,更大的世界
在整个游戏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让我最有收获的,是用研究现代商业空间的方法做案头调查。
其中有不少有趣的发现。比如,茶馆业态与规模有一定的相关性、茶馆业对消闲业态具有吸引和聚集作用、茶馆的经营模式与职务分配也有特定规律等等。
阅读资料中,那些独特的背景和生动的描写,给了我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在场感”,提醒我即便剧情简单,也必须尽力还原出茶馆的真实特质。
所以我试图捕捉一些有地域特色的细节穿插在剧情中,例如在地图中还原成都的特征、放置竹质的椅子、表演川剧的戏台等等。
都塞到茶馆里|作者提供
我平时的工作是城市规划和设计,思考的方式大部分是自上而下地设计着人们生活生产的系统。但在设计这款游戏时,我把视线转向了具体的场所、人和行为。
那些平日里看起来普通的物件,设计到游戏中时就必须具体地想象谁在使用它、它会推动什么故事;桌椅要如何摆放、空间要如何布局,此时都变得有讲究和有出处。
这种微观的视角,让我以小见大地观察着城市和社会的变迁,积累着难得的地方性知识和经验。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我也在向游戏中的茶馆学习着如何设计公共生活的容器,如何让公共空间更有机地生长。
我感到一种对日常生活的赋魅,原来生活本身的学问就足够精彩。
作者:Joe
编辑:睿悦
封面图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有极客”故事
一个征稿启事
这里是果壳“有极客”专栏
极客们讲述自己故事的地方
如果你,苦于市面没有心仪的工具来解决恼人的难题,一气之下自己做了一个;
如果你,悬梁刺股上百小时自学了新鲜技术点,顺便还总结了一套精彩教程;
如果你,偶然发现了一个小众爱好,然后迅速变成了“高玩”;
如果你,本想像整点儿硬核的,但最终华丽地失败,憋了一肚子话想说(求助也行)……
那就投到 [email protected] 吧!
人人都能做极客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