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人度假,中国人渡劫
文/老雷,女侠
1
大家好,我是女侠,挪威籍北京人,一个不标准的假洋鬼子。
女侠回国定居六年有余,‘黄金周’境内游只体验过一次,并且不打算体验第二次。
那次甚至都算不上境内游,只是从上海市区跑去上海崇明,琢磨在森林公园找个人烟稀少的角落,支个小帐篷,起个小烧烤。
显然很多上海老百姓与女侠英雄所见略同。那天的长江大桥在高德地图上显示为猪肝红,之所以是猪肝红,是因为系统没有更深的颜色了。
一段十多公里的路,花了三个小时。虽然车里放着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但女侠实在摇滚不起来,无论是心态还是膀胱,都到了崩溃的临界点。
那天,女侠终究没有支起小烧烤,因为没有找到停车位。
据说,排队三小时,对于黄金周热门景区只是前菜。
若没一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魄,很难在黄金周前往‘热门景点’。每个迎峰出游的中国老百姓,都是纯粹的钛合金硬汉。
虽然排队两小时买一杯网红奶茶非常热血,但女侠还是得斗胆说一句,中国老百姓,在度假这码事儿上,或许可以从北欧人身上得到一些启发。
2
北欧人很懂度假的艺术。为啥?因为熟能生巧,也因为他们对度假‘认真’的态度。
根据‘一万小时定律’,精通一件事儿,需要一万小时的训练。
在度假这码子事儿上,中国人里除了少数先富起来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很少有人能达到一万小时的要求。
度假往往需要充足且连续的时间,在中国,大多数人年假只有几天,只能和春节国庆五一放一块儿,才能勉强凑个小长假。春节通常用来走亲戚,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只剩五一和国庆,若要凑满一万小时,得三四十年,这还是假定了每个‘黄金周’都出门度假。
而北欧人,则人均度假王者。
北欧人平均年假大约二十五天,这只是起步价。大多数员工会用层出不穷的离谱理由制造更多假期,包括但不限于肚子疼,月经不调,孩子毕业典礼,或是单纯的‘心情抑郁,不适合上班’。
保守估计,每个北欧人完完整整用来度假的时间,每年至少三十天。多数北欧人,在三十岁的当口,就完成了度假一万小时的小目标。
北欧人不但假期长,他们在规划假期这码子事儿上,有科学家式的严谨。
不少北欧人从冬天就开始策划暑假了。在中国网友看来或许有些蹊跷,度假又不是盗墓,犯得着提前半年做准备吗?
对北欧人来说,非常有必要。暑假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堪称神圣,北欧的冬天见不着太阳,人均心情抑郁,展望夏天在阳光下的假期,是漫长黑夜里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
‘说走就走的旅行’在中国很流行,大致路径是在抖音上看见个网红景点,立马买机票订酒店。
一个人说走就走挺浪漫,但可惜大伙儿往往英雄所见略同,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了说走就走的扎堆,原本是去涤荡心灵,最终变成了锻炼膀胱。
北欧人不推崇‘说走就走’。度假是件严肃的事儿,不能凑合。
3
虽然北欧人提前半年就开始做度假计划,但通常他们的暑假大同小异:
窝在深山老林的小木屋里,砍柴钓鱼,顺便给屋子补点油漆;或是在某个人烟稀少的海滩上铺块毛巾,背对太阳晒个天昏地暗。
在北欧人的度假计划里,很少有‘景点’的概念。
‘景点’意味着有很多游客。对有社交洁癖的北欧人来说,和别人扎堆,约等于要他们的命。
女侠发现,中国有一种‘打卡’文化,似乎到一个地儿旅游,若不把攻略上的景点都打卡一遍,像股票亏钱一样难受。
像‘五天走遍新马泰’,‘十天欧洲七国游’这类旅行团,应该是中国特产。
中国人实在太勤奋,连度假都像在参加短跑接力。
北欧人度假的核心,是‘慢下来’。
以瑞典为例,五分之一的瑞典人,都拥有‘度假屋’。
大多数度假屋并不奢侈,有些价格低的,只要十几万人民币就能永久持有,相对于北欧人的工资,算不上高消费。
度假屋并不是买来就能直接度假的。不少度假屋的起步设施,也就和中国的猪圈差不多,北欧人常常需要自己刷墙,自己砍柴生火,自己做家具,自己修水管,有些上进心强的北欧人,会自己从零开始造房子。
‘DIY’度假屋,是北欧人假期的热门主题。
度假屋是北欧人的终身工程,孙辈修缮老祖宗的度假屋是常事儿。
丹麦有一个流行词汇叫作‘Hygge’,挪威语有个近义词‘Koselig’,在英文里,最接近的单词是‘coziness’。
很难用一个中文词汇直接翻译这个词语,但可以想象一副画面:
夏天的某座野山中,一个北欧人躺在自己锯的木躺椅上,端着一杯廉价红酒,看着一本过时的侦探小说,手机飞行模式,一坐就是一下午。
这种场景,或许就是北欧人心目中的完美假期。
后记
度假是有闲阶级的爱好,有闲的前提是不差钱,北欧人就像地主家的傻儿子,生下来就是有闲阶级。
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一路上频频变道超车,油门一踩就是四十年,刹车从没碰过。
这种心态反应到度假上,就是如今黄金周的‘渡劫式度假’,几万个人排队打卡景点,比麦加人口密度还高。
中国很大,有的是好山好水,并不是只有那些抖音上热搜的地方,才值得去打卡旅游。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