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霸父母更容易在孩子教育上翻车?
我有个亲戚是中文系教授。某天,孩子写作业遇到一道不会的语文题,抓耳挠腮想不明白,就跑去求助教授老爹。
一般来说,自己都干上中文系教授这个职称了,在家里给孩子教个最基础的语文知识,那还不是信手拈来?
但我这亲戚接下来的反应有点不一般。
没有点拨,没有熏陶,也没有传授,他是一看题就怒了,随后把作业本子一收,也不让孩子继续写了:什么玩意儿,什么破题,别做了!
这下娃开心啊,遂扔下书就去玩了。
娃妈一脸懵逼,问为啥啊?
教授气急:“我师兄出的题,这种题,哪是这年纪的小孩子做的”?
娃妈郁闷了,这个不行,你倒是找个行的给补上啊?总不能就不写作业了?
教授爹的态度却很坚决:不补!我上学那会儿,不明白的知识点自己会去找原因,不用别人催,你催在屁股后面也没用!连课本没啃明白,作业还写这些“歪题”,本末倒置!
我们家是教育家族,亲戚聚会坐一桌就是一溜的教师编,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小初高,按照亲友团多数一线老师的看法:这中文系教授爹做得不对,把我孙子/侄子/外甥/表弟/……给坑了。
你不应该对题目挑三拣四,那都是你斩将过关的法器,你就应该不管是鲁智深倒拔杨柳,还是李小龙三节棍,都能耍得团团转,才能华山论剑嘛!就算你没练成武功,那吃苦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也是要找点事情来锤炼的,学习困难就是最好的载体呀。
可惜,天生学霸的人不这么想,总觉着天才用不着刷题,笨蛋刷了也没用,中间状态靠自己努力,被别人盯着念的,是读死书。
人以群分,我这个中文系教授亲戚有位好友,是个物理学教授。他初二的儿子要爸爸帮忙解物理题,本来和谐的场面,忽然传来一声暴言:“你的物理老师懂个屁,他懂还是我懂,你当然要听我的!”
家族教师亲友团又发话了:教学大纲范围内,老师错的概率极小,现在很多高知家长连小学题都不会做都很正常,能当教授孩子的老师,想必也不会是很差的老师。应该把爸爸的观点倒腾给老师,万一老师没被说服,那还是听老师的,毕竟老师代表着应试,爸爸就算堪比诺贝尔,万一答题要求不符合咱考试规矩或思想先进了200年,该扣分还是得扣分!你找谁说理?诺贝尔爸爸的思路可以当作课外兴趣再深入研究研究。
我发现身边很多高知家庭,只要某方面的学习优势没被孩子顺利“继承”,那这个“优势”大概率会变成抚育下一代的“灾难”。
比如,父母有数学天赋,孩子没遗传,那孩子遇到数学障碍时,他们只会万分不理解“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都不懂”?记忆力超强的父母,孩子没被遗传,半天背不出一个字,父母也很恼怒“连背书这种最简单的事你也不会,你根本没用心吧!”……
是教育版的皇帝不懂灾民“何不食肉糜”——自己作为强中自有强中手的大手子,未经历过挫折,就很难与苦手产生同理心。
自己经历的挫折犹如生活插进你身体里的手术刀,你知道每一刀下去自己痛在哪里。反过来讲,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痛点在哪里,又怎知手术刀该往哪切?搞不好就是在别人失意时乱捅一气,结局扎心。
天生学霸的父母一旦优势智力未遗传给孩子,那将是孩子的灾难,他不仅得不到帮助,父母甚至会出手阻断他受帮助的上升通道。因为这些有天赋的家长往往看不上孩子的“低端困难”,日常质疑课本,怀疑老师,更看不上五花八门补习班的“歪门邪道”。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天赋”变“天坑”,孩子仅凭自己很难爬出来,得需要家长转变一下育儿思路才行。
遇到那种父母智商高,生个娃很优秀,很多人就蜂拥而至的去请教经验……我只想说,人家那种组合,一个不用费劲教,一个不用费劲学,两代人都是天赋型人才。这样的父母,不适合当别人家孩子的先知,尤其是资质平平、挫败体验很多的孩子。你塞给他们一个笨娃,最后出炉的结果未必比在你手上出炉的更好。
我倾向于选择孩子明明继承了父母缺陷,却最终逆袭的育儿的经验。
比如有个数学恐惧症妈妈,孩子遗传了她的数学盲基因,常常记不住数学公式。她感到内疚,这智商缘起缘灭于自己啊。而彼时她的理工科高材生丈夫竟然当起了甩手掌柜,理由是他实在无法理解“怎么连个公式都记不住?”,断定孩子上课不用心,不用心的孩子不值得教。
于是文科妈妈先是自己克服数学恐惧,边自学边积极给孩子找好老师补习。而孩子得知妈妈竟然和自己一样曾经是个数学渣,倍感亲切鼓舞,如今他们娘儿俩一起努力,孩子没有了自卑心,最后数学竟然爬到了班级前十。
还有个一辈子也没学会游泳的妈妈,恐水。她说她怀疑自己上辈子是淹死的,因为只要一进入水里,听到耳朵里咕嘟咕嘟的水声,那种隔绝感的安静就让她瞬间生出死亡恐惧。很不幸,她把恐水遗传给了下一代,孩子还没进游泳池就哭喊着要死要活。当所有的人恨不得要把孩子扔进水里时,母亲紧紧护住孩子说,他不想下水就不下了。
神奇的是,有一天孩子主动下水了……事后问起,说看到妈妈明明那么羡慕别人会游泳,却从没有逼过他,感恩妈妈,而他回报的方式,就是你克服不了的我去克服,我要做你做不到的事,我要成为你的骄傲。
两位母亲有一个共同点:自己内心对孩子是完全的接纳。
第一个妈妈,努力改变自己;第二个妈妈,不逼自己也不逼孩子。
我的教师亲友团说:如果父母的天赋不巧变成孩子的天坑,那么唯一的解药就是“接纳”。
很多人一听到接纳,就能有四肢躺平的舒适反应。接纳,是不是意味着我不用管了?我接纳了呀,你啥样我都接受啊,害想咋滴?
其实接纳和躺平天差地别。
接纳:内心与孩子的不足之处和解,但从没有放弃帮助娃上升,于是行为上“矛头指向自己”,你会寻求更包容的教育方法和相处模式,而孩子此时不再感到你的失望或者逼迫,反而能感到你的爱和包容。
躺平:变相的放弃,行为上已经选择了“啥也不干”,孩子虽然发现你不再逼迫,但同时也感受到你的失望,感到自己在你眼里没有价值。
所以接纳的思考模式是:先接受孩子的平庸,然后想办法如何在平庸范围内找到最优选。而不是停留在优秀的幻觉中相互折磨。
比如孩子记忆不好,那记忆课程是否有效,我先去了解下。以前一天只背2个单词,今天背了5个单词,你要真心夸赞一句“哇~那进步好大啊!厉害了我的娃!”
最大的用力点不是在孩子身上,而是你自己身上。
有些专家会举例,通常说自己说了一句什么话,孩子醍醐灌顶了,一下子就改变了。可事实情况是,很多父母哪怕天天当金句大师,也无法触动孩子。
同样是启迪人心的话,平凡的我鹦鹉学舌般的跟孩子说了呀,他为何没反应?
举例我亲爷爷的案例。我爷爷曾是TOP2高校的英文教授,解放前的留学精英,在家看的课外书是英文版莎士比亚全集。我父亲未及成年就遇上时代大变革,爷爷下狱,亲眷遣散,豪宅没收,当时还是小男孩的我爸衣衫褴褛去看望狱中的爷爷,爷爷说:“任何时候你都要读书,不要让人家说我教了一辈子的书,自己的孩子不会教。”从此,我爸从一个喜欢吃肥肉和拉二胡的少爷,变成了一枚学霸,他至死还在跟我讲这句话,说这话影响了他一辈子。
却未能影响到我。
为什么?
因为我爸经历了时代的深刻变革,他自身体会到了巨大的挫折,而我一路顺风顺水长大,对这些实在无法感同身受。
所以,给孩子讲什么话不重要,让孩子经历过才重要。经历过挫折的孩子就像有洞的海绵,任何有益的水都能灌进去,而没有经历挫折的孩子,就像高密度的铁板,别说水,你天天灌奶灌参汤都没用。
语言能发挥作用,是因为孩子经历过挫折的人生里,有了空洞,能让你浇灌。
这里的挫折还有个刚性条件:来自家庭外的挫折,不是来自家庭内部。
来自家庭内部的挫折只会造成内伤,而来自外部的挫折,才是家庭内部施展教育的黄金时机。
文 / 无才编辑部 汐汐
欢迎点击关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