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妈妈因孩子吃同学生日蛋糕发飙”冲上热搜: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抑郁

“妈妈因孩子吃同学生日蛋糕发飙”冲上热搜: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抑郁

健康


前几天,“宝妈因孩子吃了同学生日蛋糕发飙”的话题,突然冲上了热搜。


原来是六一儿童节那天,有个家长带了奶油蛋糕到学校给孩子们分享。


本来大家都挺开心的。


令人意外的是,有一位宝妈得知自家孩子吃了奶油蛋糕之后,竟然情绪崩溃了,在家长群里疯狂控诉:


“希望我的孩子,在学校不要吃到任何孩子的东西”;

“我们从来不吃这些,过生日偶尔吃,也是动物奶油”;

“宁可饿死也不吃垃圾食品”……


甚至认为,自己孩子被“投毒”了。


因为这位妈妈平时对孩子的饮食要求极为严格,从来不允许孩子乱吃,所以她“气得手发抖”。


于是,为了让孩子把吃下去的奶油逼出体内,她逼迫孩子生喝了30毫升橄榄油,10毫升椰子油,还有10毫升亚麻籽油。


直到孩子哭着忏悔说:“妈妈,我真的以后不敢了,谁给我都不吃了”



看得令人心痛又窒息。


该事件引发了巨大争议,网友们纷纷表示难以理解:


“感觉小孩子好可怜”;

“担心这小孩以后会被班里孤立,没人敢跟他来往”;

……


甚至还有人担心:“这位妈妈是否心理状态不太好?”



其实,我们能理解妈妈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关心和焦虑。但她的行为反应,确实有点过了。


在她眼里,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然而她可能没意识到,逼迫孩子喝油、催吐、抠喉等行为,或许比孩子吃了一块蛋糕的身心伤害更大。


她为何要这样做呢?从她不经意间透露的话语可以窥见一二:


“当我是个疯X就行,孩子都是好孩子,是我太仔细。”

“吃一次不会死,但就是心里烦躁。”


所以表面上,她气的是其他家长让她的孩子吃了蛋糕。


而本质上,她真正无法接受的,其实是她的孩子未经她的允许,就吃了这口奶油蛋糕。


因为她对养育孩子有着过于完美的要求,一旦超出自己的严格控制,就会产生强大的焦虑感和破碎感。


而她无法妥善地处理这种激烈的情绪,就转嫁到了孩子和外界身上,让他人来承担。


其实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有的人嘴上说着爱孩子,而行为上,却伤人而不自知。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关系中的控制欲




经典好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集,名叫《妈妈的遥控器》。


故事里的妈妈在离婚后,就把儿子小伟当成了唯一,所有生活围着孩子转,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都给孩子,希望他听话懂事,努力读书。


一旦孩子成绩考砸了,就发疯似的质问他:


“妈妈是为你好,你怎么都不会想呢?”


“妈妈花这么多钱让你读私立学校,你为什么不能争气一点?为什么不替妈妈多着想一点?”


有一次,小伟妈妈意外得到一个可以“倒转时间”的遥控器。


只要小伟不听话,妈妈只要按下遥控器,就能让小伟一直停留在同一天重复生活,直到他修正错误。


小伟考砸了,想偷改成绩单,以获得去毕业旅行的机会。


妈妈就让他在那一天无限循环,直到他修正想改成绩单的错误想法。


小伟成绩不好,妈妈就让他同一节课重复补10次,直到他学会为止。


只要小伟反抗,就变15次,20次……



后来,极度压抑的小伟,喜欢上了一个在自由开放的家庭中成长的女孩。


那是他灰暗生活里的一道光。


可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她拿出遥控器,逼小伟分手。


当他一觉醒来,女孩和他已经成了陌生人。


在妈妈的控制下,他不能有毕业旅行,不能有朋友,不能有兴趣爱好……


任何精神出口,都没有。

这对于一个人而言,无异于“精神死亡”。


抑郁崩溃的小伟想要放弃生命。


然而,他一次次自杀,又一次次被被妈妈用遥控器“救”回。


最后他绝望地问:“妈,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


妈妈却说:


“你是我生的,你是我养的,你不可以有这种想法。”


“这个世界上,只有妈妈才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小伟放弃了,他已经变得习得性无助,知道无论作何抗争,都没有用。


只能在妈妈的控制下,顺从妈妈的意志,活着。


于是,他按部就班地读书、考大学、工作,成为了妈妈眼中的骄傲。


但只有他内心知道,妈妈以爱为名的控制,早已把他的自我“阉割”掉,只剩一具为父母而活的空壳。





在《妈妈的遥控器》里,令人更惊恐的是,成年后的小伟终于偷到了妈妈的遥控器时,妈妈说了一句:


“你以为我只有一个遥控器吗?”


是啊,父母控制孩子人生的“遥控器”,太多了。


很多人都倾诉过父母“以爱之名”的控制经历:


“我曾经很喜欢看小说,我爸妈觉得影响学习,当我面把我收藏的小说都撕了。”


“我都 30 岁了,我爸妈还不让我锁房门,说这是方便关注我,我反抗,他们就把我房间门锁敲掉了。”


“我爸妈老是说:我都老了,你再不结婚生孩子,我死了也不安心。”


这就是很多孩子的真实成长历程。

 


为什么有的父母要控制孩子的人生呢?


因为,太多人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而是当成延续自己生命和理想的附属品,一个填满自己缺失安全感的私有物。


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年少成名的钢琴家郎朗,一出生就背负着父母未实现的音乐抱负。


父亲逼他练琴,严格且疯狂。


有一次,郎朗在学校参加合唱团的钢琴排练,晚回家一个半小时。


一回到家,父亲像疯了一样地骂他:


“你都上哪儿去了……你把自己的生活毁了!你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毁了!”


“你耽误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练习,这两个小时你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甚至歇斯底里地恐吓他:


“我为了你放弃我的工作,放弃了我的生活!你妈为了你拼命干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每个人都指望着你,你倒好,回来这么晚……


你真是没理由再活下去了。只有死才能解决问题……首先你死,然后我死。”


他不是说说而已,真的拿出一瓶药,逼郎朗把几十片药片全吞下去……


那次争吵过后,郎朗开始恨他的手,恨父亲,恨钢琴,恨这一切,他拼命砸自己的手。


“我从小到大父亲都一直教我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我的双手,它们是我身体中最宝贵的部分。但此刻我开始用拳头砸墙壁。我想要把双手砸成肉泥,把每根骨头都砸断。”


那时候,他才10岁。


为什么一次迟到,就把父亲逼成这样呢?


因为他把儿子当作是自己的第二个生命。


就像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写道:


“每个父母多少都会想在子女身上矫正他过去所有的缺点。

他常小心提防使自己不幸的遭遇不致在他第二生命中重现……在父母的眼中,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重生机会。”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但喜欢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切强加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或许更爱的是自己。


这个事实或许很残忍,但如果父母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必须看清自己内心,才能给孩子真正想要的爱,而不是一味满足自己的期待。





心理学家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中,描述了一个妈妈带7岁女儿买冰淇淋的对话:


-“你要哪种冰淇淋?”

-“我想要香草的。”


-“有巧克力的。”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怎么会想要香草的呢?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想吃香草的。”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

……


发现了吗?


妈妈嘴上让女儿选自己喜欢的,实质上却一直在否定女儿的选择,忽视她的真实需求,试图让她接受,妈妈的选择才是对的。


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女儿抵抗住了妈妈的“攻击”,坚持了自己的内在想法。


埃文斯认为,这个女儿身边很可能一个对她影响很深的人,不断地支持和帮助她保持自我。


因为没有持续的肯定,一个孩子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判断而放弃自我。



那么,如果你在被控制的家庭中长大,该如何找回识别和反抗的能力呢?


壹心理曾专访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原作者吴晓乐,她提出了几点建议。


改变的第一步,是保持怀疑。


当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问问自己:


父母这样对自己,是对的吗?

我的真实感受是怎样的?

我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一旦你开始怀疑,愿意去思考,保持与内心的连接,慢慢用自己的感受来重新认识自己,改变的契机就开始了。


第二,不要忘记,当初你是如何被对待的。


当你想继续过度牺牲自己去顺从他人的时候,回想一下,当你还是个孩子时,最痛恨被如何对待的。


这不是记仇,而是让我们了解那些伤痛是怎么来的,以此提醒自己:


我不能重蹈覆辙,我有能力重塑人生。


第三, 不要轻易帮别人完成他的人生清单。


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是必然的。


父母的功课,是要正确处理好对孩子的期望。


而孩子的功课,是处理好如何面对父母的期望。


例如:


做这份工作,是我想要的,还是因为这是父母喜欢的呢?


要跟这个人结婚,是我喜欢得不得了,还是父母最认同的呢?


如果你用自己的人生去圆满父母的人生清单,你的人生清单就必然出现空洞,也会对父母充满怨恨,把自己的不幸和不勇敢归罪给父母。


生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希望它长什么样子,应该是我们自己主动去选择,去负责。


第四,要有非常坚定的信念:你为你的人生做主。


因为,你挑战的是一道非常顽强的枷锁,亲子控制的关系往往运作了数十年了,非一朝一夕可以被推翻。


过程中,父母可能会威胁要收回对你的感情或连结,孩子内心难免凄苦。但也不能屈服,又回去服务他们的情绪。


你要相信,自己值得另一种命运。


“在那个命运里,你亲自掌握着人生的方向盘,你的感受与判断扮演关键的角色,并不容易被牺牲,以换取别人的快乐。”


你可以先从较小轻微的事情开始,有规划地、慢慢地取回本来就属于你人生的主导权。


就像小伟,最终对妈妈说出了那句:“这是我的遥控器,不是你的。”


属于你的人生遥控器,不要轻易让别人拿走。





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说过:家长和孩子好比一个100分的组合,当你做满了90分,孩子就只有10分的成长空间。


过度追求完美的父母,一定会让孩子变得紧张疲惫,也会让达不到要求的孩子痛苦抑郁。


心理学有个词,叫“60分母亲”。


就是在提醒那些过度追求完美的父母:放下执念,尽力而为。


不要逼自己做到100分乃至200分,做到60分就可以了。


剩下的空间,留给孩子去成长。


当你能够接受自己有所能、有所不能,心态自然会轻松很多。


最后我想说,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控诉父母。


而是希望父母们,可以练习更好地成为负责的父母。


我们这一代人,可以用更恰当的方式养育下一代,也疗愈童年受过伤的自己。


想和你分享纪伯伦那首经典的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吧。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笛子
编辑:欧小宅、Keane
图源:网络、unsplash


参考资料(滑动查看)

[1].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1、2集.导演:陈慧翎.

[2].《生育制度》作者:费孝通.

[3].《郎朗 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作者:郎朗.

[4].《不要用爱控制我》作者:[美] 帕萃丝·埃文斯,译者:郑春蕾 / 梅子.


从小不被肯定、受到过分控制的孩子,可能会逐渐丧失其人生的自主权,最终失去自我,活成一副傀儡。如果你也有类似经历,想要找回自我,重新掌控人生,你可以尝试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通过心理咨询,你能更好地看见内心的创伤,更有效地疗愈;可以找到隐藏在问题和情感背后的创伤所在,用更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也能学会尊重自己的想法,认可自己,从而开启更坦然、通透的人生。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勇敢尝试心理咨询,壹心理推出新用户半价咨询服务,希望能帮助到期盼自我成长、拥有人生主权的你。


↓ 点击下方图片,立即预约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打车去拉萨”冲上热搜,滴滴官方回应!七十四 声讨突发!“家庭教育指导师”冲上热搜,极度缺人800元/天,报名通道正式开启!班主任坦言:学习后劲儿足,班级前10名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4种家庭!“我爸退出家族群”冲上热搜!网友:没有捧哏的,没意思“我爸退出家族群”冲上热搜,获赞28万:这样的人,活得真高级!“露露黄了”冲上热搜!公司郑重声明+紧急辟谣,咋回事?娱乐圈新“四大美人”冲上热搜,这都是谁?我的X档案 - 不可思议之事 2(灵魂出窍)(请勿上城头)女性为何更易抑郁?重庆医科大学谢鹏/郑鹏团队揭示抑郁发生新机制女性抑郁概率是男性的1.5倍:为什么女人更容易抑郁?“最残忍生日蛋糕”火了,男孩看后瞬间崩溃大哭:做父母,最重要的不是有钱,而是……5047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鏖战幕府山 16“机场一家人”冲上热搜,引46万网友点赞:揭露了中国家庭最痛一面……演唱会“求婚靓位”冲上热搜!称:歌一响,身边跪下八个为什么越“正能量”的人,越容易抑郁?最“残忍”生日蛋糕!儿子崩溃大哭,父母在旁大笑这种家庭极容易养出抑郁的小孩,却隐藏得很好跟同学生日聚餐花45块钱被父亲骂,这种家教的破坏力有多强?为什么越优秀的女孩,长大后越容易抑郁?突发!“家庭教育指导师”冲上热搜,极度缺人800元/天,报名通道正式开启!!!!喜欢做这件事的人,不容易抑郁“现在孩子容易抑郁,就是吃苦吃太少!”,吃苦和坚强之间,真有啥联系吗?逐利的商人和国家利益这七种家庭的孩子,未来可能更有出息 | 精选突然爆火!WWS推出限量版生日蛋糕!仅6刀!父母有这种心态,更容易养出幸福的孩子俞敏洪自卑10年,看哭父母:长大后自卑的孩子,多半是这种家庭“家庭教育指导师”冲上热搜,报名通道已开启!学霸非天生,班级前10的孩子,90%都来自这10种家庭经常说“早知道…”的人,很容易抑郁为了给女儿买生日蛋糕,他接下工作——刷油漆盖住涂鸦。但是,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上海“空姐事件”冲上热搜,一分钟视频曝光引争议:揭露了多少人的不堪...孩子吃了同学生日蛋糕,宝妈催吐发飙:她的举动,暴露了教育最难堪的真相七十三 拆祠堂“我爸退出家庭群”冲上热搜:亲人、伴侣、朋友之间,警惕这种欲望过剩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