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城市,变了!
今天聊聊对房价最原始的理解—
产业经济。
缘由五一前后,全国前20城市陆续公布了第一季度的GDP数据,让人惊讶的是:
有些城市在大力扭转趋势,跑出了傲人的成绩,而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大城,却开始出现掉队趋势,让人紧张。
这张图值得再三推敲,基本可以归结以下几点信息:
1、广州失速,继续跌出一线GDP阵营
2、苏州挫败,被成都反超
3、宁波逼退天津,成为绝对黑马
4、武汉紧追杭州,生死缠斗
5、深圳、西安独领风骚
6、长沙走出新模式
无论你是否在这些城市之中,下面的内容一定要认真读,二线城市格局基本解释了经济的发展趋势,对楼市有很深刻的影响,希望对你有用。
01 广州失速,继续跌出一线GDP阵营
四大一线城市中,广州经济排名近些年一直处于末位。
前面追不住狂奔的深圳,后面扛不住重庆的穷追猛打。
不过今年倒也不用担心了,如果按照第一季度的增速(1.8%),基本可以确定,广州继续跑输重庆,退居全国经济第五城。
这对广州来说,是一件脸上无光的事。
广州经济失速,有人说是外贸经济受阻,也有人说是燃油车销售发生规模性滑坡。
这些都是客观原因,但我们要考虑的是,除此之外,有哪些主观的话题可以讨论。
就像一个人的成长,大环境可以决定一定的趋势,但归根结底还是自我本身,有没有能力适应环境,或者有哪些致命的缺点。
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广州现在最大的问题是:
不知道自己要搞什么。
深圳在2016年首次超越广州后,逐渐把经济差距拉大到3000亿的差距,今年又跑出亮眼的成绩,是因为深圳一直明白,自己要干什么。
福田有金融,南山有科技,罗湖有外贸,盐田是航运,坪山有先进制造业,前海又在打造深港合作区。
各大区分工明确,差异化竞争。战略层面,一直都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段时间把一个地方发展好。
再看广州,一团乱麻。
又是东拓,搞黄埔和增城;又是西联,跟佛山做同城化,暧昧了很长时间;又是中优,继续抬高荔湾和越秀;又是南进,南沙投资巨大,可现在依然不温不火。
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很容易让经济陷入困局,一味地卖地造城,却忽略了产业和人口的导入,以至于各个行政区的分工混乱局促。
去广州出差也是这样,什么都在天河和越秀,太集中了,全广州1800多万人,有800万人每天都要在这两个地方上班……
这也导致广州多睡城板块,产业分布的不均匀,也意味着拉高的库存很难被消化,有些区域的房子买了基本会出现长期的横盘趋势。
广州作为历史名城,中国的南大门,手里能打的牌太多了,接下来只能希望,广州能及时找到方向,做好产业升级,继续跟深圳携手把大湾区城市群做大做强。
否则单靠深圳这个车头,很难拉动大湾区这趟列车。
02 苏州挫败,被成都反超
苏州这个城市我非常喜欢,保留了江南水乡独有的温婉尔雅,文化底蕴深厚,又跟国际化有一定的融合。
这次经济失速,主要源于外贸滑坡。
苏州是一个强外贸工业城市,外贸依存度高达111.5%,全国第三,仅次于东莞、深圳。
但为什么深圳对外依赖度很高,经济反而表现亮眼?
这是因为,深圳除了外贸,还有科技、金融、新能源等等。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产业越多元,对环境的抗压能力更强。
苏州产业则相对纯粹,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外贸这些外向型产业经济上,前些年没有跟着杭州把数字经济发展起来,而现在,显然又没赶上新能源汽车的风口。
今年全球需求疲软,意味着下半年苏州的经济也不会有很好的起色,很可能今年丢失全国第六的位置,彻底被成都反超。
再加上长三角范围内,苏州的人口流入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整体来说对房价的支撑力度有限。
苏州新城比较多,但未来能达到工业园区高度的几乎是凤毛麟角,好在房价还算实际,可以做长期备战。
苏州底子非常扎实,作为改开第一批兴起的城市,手上的资源很浑厚,接下来主要看如何调转枪口,在内循环层面持续发力。
赶不上新能源汽车风口,但可以在储能层面做文章,运用好工业优势,做好整个长三角的装备支撑。
至于成都,其实不必说什么了。
西部大城,无论经济增速还是人口流入,都朝着一线城市奔腾,高速发展下,很多人可以享受到房地产发展红利。
但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民营太弱,跟不上人口增量,这会导致整个城市非常内卷,成都也叫做“卷都”。
但这也没办法,对于年轻人来说,一线城市呆不下去,三四线又不想去,就只能被迫式参与内卷。
劳动力越内卷,对资本的效益越促进,资本繁荣做大蛋糕,再反馈于劳动市场。
北京早些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只能说,城大人多,机会同样多,真正实现收入高速增长需要一定的时间。
成都是这样,武汉、西安等城市都一样。
03 宁波逼退天津,再进一位
宁波绝对是一匹亮眼的黑马。
研究了这个城市,才知道,操盘团队十分了得——
作为浙江老二,宁波这些年从未想过跟杭州正面竞争,也没有跟风一线城市,卷入抢夺风口的大潮,而是独辟蹊径,选择了一个最难的赛道,装备制造业。
举例来说,宁波生产了中国最多的机床,占全国10%以上,数控机床达到15%,而模具业产值更是达到全国的20%。
机床叫做工业母机,模具更是工业之母。宁波瞄准了这个赛道,告诉全国,只要想发展工业,就来宁波采购设备,这里能满足你的一切需求。
在其他城市还在培育富士康流水线工人和写字楼内卷打工人的时候,宁波则创造了一条高收入的新赛道。
为了打通链路,宁波出台了“工匠新政”,要在2025年培育高技能人才78万。
这些工人配合宁波打造的整条产业链,输送到长三角以及全国,跟90年代德国、日本的高端工程师一样,形成了比较特别的技术竞争优势。
可以说,上海强宁波强,长三角强宁波强,中国工业强宁波强,宁波没想成为电视剧的主角,而是甘愿做配角服务整个片组。
这已经够吃了。
没有主角的资质,却拼命想站在舞台的C位,这是大多数城市的盲目自信,比如天津。
2020年,天津市GDP排名首次跌出前十后,就再也没有重返的现象,哪怕一丁点都没有。
今年又被宁波反超,沦为全国第12,可曾想天津当年是匹敌上海的存在……
其实天津当年选择“向海生长”,决心大力发展滨海新区时,机遇是很多的。尤其2000年的时候,天津的电子制造业非常发达,在全国都无以匹敌。
再加上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第二大国家级新区,当初给的政策红利丰厚,被视为第二个浦东。
然而后来,就开始搞一些看不懂的招数。
比如开始大力发展金融业,与北京展开决斗。
一个40公斤级拳击选手,不在自己的赛场上玩,偏偏跑要到80公斤级的舞台上,花拳绣腿。
这不是虎口夺食,而是自断经脉。
其次开始大力做制造业升级,这没错,但升级的方向却跑到了重工业上,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去做什么大乙烯空客等项目。
后来苹果手机面世,摩托罗拉直接瘫痪,带着天津的电子制造业一起步入坟场。
最后,滨海新区也没发展明白,在海洋产业研究上被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超越。
失去主力产业的天津,促使年轻人加速外流,天津但凡稍有能力的人都愿意去北京发展,这点就可以看出了明显的颓势。
当然天津是有基本盘的,毕竟是骆驼的身躯,被后面的新起之秀超越,还需要时间。
但这个城市的增量停滞,也会导致过去几年外围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彻底陷入僵局,也就是说,核心区价值稳定,但郊区新城的价值会逐渐坍塌。
在天津买房的人,一定要谨慎选筹。
04 武汉紧追杭州,生死缠斗
杭州武汉现在被定义为最佳对手,一个是长三角网红城市,一个是华中第一城。
至于谁比谁更强,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都能在所处的区位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杭州之前赌亚运会,野蛮造城,拉高房价,但后来预期碎了一地,互联网失速,导致整体概念滑坡。
去年断供最多的城市,一个是深圳,另外一个就是杭州,杭州人太疯狂了,年轻人为了房价不惜一切撬动杠杆,在资本的裹挟下,都在追求一种东西,叫做伪精致。
从实走向虚,不是一个好故事。
好在,这几年的市场行情,给了杭州炒房客沉痛的教训,积压近12万套的二手房库存,也在告诉人们该如何脚踏实地的耕耘作业。
杭州今年重启亚运会,是对房价的一次很好的托举,主要看这次向全世界传递名片,是否能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
杭州最具优势的地方,在于民营经济发达,这意味着当地的平均薪资要高于武汉,对人才处于长期虹吸的状态,这从2022年的人口流入量就可以看出。
杭州仅次于长沙,排名全国人口净流入第二。
对于武汉来说,同样进入“产业人口”正循环,经济这些年算是上了正轨,一路高歌猛进。
优势在于百万大学生和九省通衢的地理区位,以及华中无可匹敌的政策资源集群。
楼市的优势在于房价相对于其他二线城市,性价比足够,缺点在于房子建的一个比一个高,高密度大库存,尤其像长江新区、车谷等伪概念地区,都是深坑。
05 深圳、西安独领风骚,长沙走出新路
深圳和西安的经济增速,来源于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准备来说是比亚迪,这种超级企业对于一个城市的加持。
产业风口就是城市风口,城市风口就是房价风口。
房地产价值已经跟新兴产业高度绑定,就像当年互联网奇迹一样,让北京、深圳、杭州站在历史高地。未来哪里有超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哪里的房价就会有增量。
包括接下来的数字产业经济以及AI产业经济,将会创造大量的高薪就业岗位,从而反馈到房价层面。
西安作为西北老大哥,这些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就来源于垄断性的区位价值,中央几乎把所有政策红利都导入西安。
当地的高校资源和高新产业的持续迭代,又提供了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长沙的成功,在于真正走出了低房价高增长的路径,对于不要担负更多压力的年轻人来说,充满诚意。
2022年,长沙人口增量全国第一,2023年甚至之后的几年,长沙都会成为全国人口增长的前三位。
当然这个城市对房地产的断臂,也意味着当地人很难再从房地产身上找到创富的机遇,各有利弊。
上面我讲的一些城市产业逻辑,其实反映的是全国房地产格局与经济走势。
1、一个城市想要发展起来,一定要找到产业的“生态位”,跟人一样,一定要知道自己能干嘛,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大城要跟紧趋势潮流,小城则要做好差异化补充。哪怕是烧烤,淄博也能走出新路。
2、成都反超苏州,重庆反超广州,武汉紧追杭州,西安增速领跑全国,这些都意味着中部西部在加速崛起,沿海城市一家独大的局势正在扭转,经济战略开始从外循环逐渐转移到内循环逻辑,可见的未来,很可能内循环要比外循环更具潜力。
3、中西部的崛起,目前仅限于绝对规模的龙头大城,尤其是省会城市,随着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崛起,三四线城市会长期被虹吸,利空效应很难阻断。正所谓,一城起万城落。
4、偏外贸型经济的成本,接下来一定要谨慎买房,全球需求疲软的趋势大概率会持续很长时间,对当地的购买力影响很严重,比如东莞,房价的增长点有限。
5、每一座城,都有每一座城市的运气,但运气的根本在于操盘者的能力,这跟房价的走势息息相关。经济和人口增长迅猛的城市,房价一定有大的增量,是具有投资潜力的,如果经济持续滑坡,人口流入量较少,这种地方很难有未来。最好及时止损,并主动拥抱达尔文法则,而不是一次又一次被磨灭期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