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yimo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学者王士祯曾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传习录》为阳明弟子所作,书中收录的是阳明师生日常对话和信件。今天,洞见君从中精选王阳明和弟子8段对话,让我们一起领悟哲人智慧。阳明曰: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先生说:顺其自然,不要沾上主观意气,就能保持本心的平静。但是如果任由自己发泄情绪,往往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王阳明给出的方法是:戒掉主观,人尽量不要把自己代入。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人的情绪就会减弱很多。他说,大家骂的不是我,而是一个大家眼里的作家“莫言”。这其中的疏离感,让莫言在诸多诋毁中,依然活得自在潇洒。学会旁观,让自己跳出来,人生才能不被情绪控制,不被愠怒左右。阳明曰: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弟子说:先生的学问很好,但是平时工作太忙了,没空修习。先生说:学问不能脱离工作,在工作中修行,才是真正的学习。如果脱离了实际事务,那修行就没用了。稻盛和夫说: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工作是用,修身是体 ,用成长的心态去工作,就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阳明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先生说:如果只是责备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那自己将无法进步,意识到这一点,怎么有空去指责别人呢?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反省自己并非一种美德,而是一种对自身偏颇思维的校正。阳明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先生说:杂草有害,当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尔没有清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在意心里就会越乱,心中盯着那一块未除的杂草,那心中就杂念丛生了。大战之后,看到战场上的死伤,王阳明总是出现一些懊悔、内疚的情绪。王阳明认为:如果总是沉溺在这些情绪中,人往往会失去未来。阳明曰: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弟子说:做事之前,思路感觉很清晰,规划的也很好,但是开始做事之后,就发现事情和自己想的就不一样了。先生说:只静心思考是没用的,在事情上磨炼自己,一个人才能慢慢做事条理沉稳。一个人学了很多的游泳技巧,却总是站在岸上,那永远学不会游泳。阳明曰: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弟子问:面对欲望,我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管住自己,怎么办?先生说:一个人有完成自己的心,才能克制自己,能克制自己,才能成为自己。你要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的目标,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个明晰了自己的志向的人,才能真正摆脱低级的快乐,拥有自律的人生。弟子曰:作文字不免费思,作了后又一二日,常记在怀。阳明曰:文字思索亦无害。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则未可也。弟子问:文章写完了,但是却依然挂在心里,总是思来想去,觉得有些地方写得不够好。先生说:总是装在心里,会为文所累,过去的事情,要学会放下,清空自己。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问题,事情明明已经过去了,还是不断在脑海里上演。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活在当下,这才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一旦一件事完成,就关上相应的抽屉,然后专注下一个抽屉。事来则应,事过不留,活在当下,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明。先生说:凡是不能明白的,需要返回自身,从自己心上体会。不会读书的人把书当成山,自己去爬山,过程中关心的是,这座山我爬了多少。这样的人一知半解,读再多的书,也无法化为自身的养料。当我们在书里,找到了和自己内心应和的东西,书籍才能真正化为自己的血肉。书籍才能成为照亮自身的灯塔,才能成为通往未来的渡船。王阳明和弟子的对话,发生在五百年前,但是如今读来,却依然受益匪浅。生活中那些想不通、看不透,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里都有答案。点个在看,读懂阳明先生的智慧,在你迷茫时指明方向,在你焦虑时送去慰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洞见君↓↓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