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芯片巨头后,三星不再居安思危?
* 【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服务号后台回复“商论入群”即刻体验主编领读(订户专属全年服务)!
上世纪80年代当三星刚刚进入芯片行业时,曾誓下军令状,通过高强度的六个月的努力,完成了第一家半导体工厂的建造。在此之后,三星的军事化工作理念一直贯穿于公司的发展中,帮助其最终成为存储芯片市场的巨头。然而在近期,三星的自满情绪开始显现。公司满足于跟随市场的增长,而并非积极夺取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如果三星在登顶之后懈怠,就有可能会步入英特尔的后尘。所以,三星重新唤醒自己的李秉喆精神很有必要。欢迎订阅《经济学人·商论》,APP内搜索关键词【三星】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经济学人》熊彼特专栏:《经济学人》商业版块最具代表性的专栏,得名于奥地利经济学家、“颠覆式创新”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同名专栏不仅观察金融和商业管理领域的重要趋势,也为读懂全球宏观经济和领军行业提供他山之石,是把握全球商业重要趋势和一线商业观察的必备读物。🔍欢迎下载《经济学人·商论》并搜索“熊彼特”直通更多往期职场精选文章。
↑扫码订阅《经济学人》官方中英双语App↑
浏览双语全文+完整图表+原声音频
📕衍生阅读 |三年换三帅,英特尔踩的坑也不少
《经济学人·商论》2021-09-22
《盖尔辛格的开放式开局》(Gelsinger’s opening gambit)
开放式开局
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2014年接任微软CEO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Windows。对于这家软件公司这颗皇冠上的明珠,他的前任们向来严加保护,隔绝外界冲击。和他们不同,纳德拉让这个操作系统暴露于竞争的新风中。微软的其他程序原本几乎只能在Windows上运行,如今也可以运行于其他操作系统之上,包括Linux这个曾被微软斥为“毒瘤”的“开源”对手。这一步为微软的软件拓宽了市场,同时也迫使Windows在更平等的条件下与其他操作系统竞争而不断自我提升。这一过程撼动了微软的企业文化,帮它摆脱了垄断者的恶名,也为微软惊人的复兴铺平了道路。它的市值飙升,突破2万亿美元。
现在,曾经雄霸天下的“Wintel”联盟(个人电脑依赖Windows软件和英特尔制造的芯片运行)中的另一位主角也想打开窗户了。和微软对待自家操作系统一样,美国半导体巨头英特尔也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核心的芯片制造业务。近年来,经历新品延误、技术押注失败、管理层变动等连串问题后,英特尔需要注入一些新鲜空气了。“通过我们的代工服务(为其他芯片制造商生产处理器),我们的工艺、我们的制造技术、我们的知识产权,现在都将向世界开放。”英特尔新任CEO帕特·盖尔辛格(Pat Gelsinger)宣称。
如果成功,盖尔辛格的战略将重塑芯片业,让这个总值6000亿美元、在快速数字化的全球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产业进一步提升。如果失败,短期内可能加剧芯片短缺,使得从汽车到数据中心的各类产品的制造商日子更加难过。更长期而言,它可能导致本身已安逸无争的芯片制造市场进一步集中,而英特尔也将更加落后于对手。它还可能巩固亚洲在该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引发各种地缘政治争端。
虽然微软和英特尔身处科技业的不同领域,但它们在自身结构上曾经有如双胞胎。
🎉订户专享福利
主编领读 · 订户专属社群
✓每日主编精选文章推送 & 主编解读
✓与商论主编沟通交流
* 后台回复“商论入群”即刻体验主编领读!
全年商论英语学习社区
✓译者领读
✓每日一词+学人习语+译者课堂持续更新
海量商论中英双语往期内容
✓超过3000篇双语文章+译文
✓超过一万分钟主播朗读原文
✓双语纪录片
*入群方式:完成订阅 - 关注微信服务号【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并后台回复关键词“订户入群” - 添加小助理企业微信等待审核后被邀请加入商论订户专属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