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社区,关于中文互联网的一段传奇
文 | 王重阳lp
关于天涯社区,这是一个一直没有“发酵”起来的话题。
写稿时我还眺望着远山,想起很多年前的那个BBS的时代,当过版主(斑竹),还当过管理员。
和天涯社区曾经的一些斑竹一样因“私人恩怨”禁言网友被“民主围殴”,如今看来都是孩子气的行为,但若是在今天想起,真的十分怀念关于天涯,乃至整个BBS时代中曾活跃着的一股浪潮。
这股浪潮中有许多大神,微博尚未出道时,这些人凭借一贴之力火遍中文互联网,甚至火到了国外。而今时今日的大V和网红们与他们相比实在有些不值一哂。
我知道对于“悼念”天涯社区的文章网上已经有许多专业的陈述,可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不见得可以明说但必须提一嘴的思绪,这些下面会有所论述。
19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确切地说直到2008年左右,天涯社区、西祠胡同、强国论坛、人民网军事、铁血论坛等都是一批年轻人冲浪的地方,有意思的是,和如今的网络氛围并没有什么太多不同,对于任何一种时政民生娱乐八卦或意识形态,大家都能开帖论述,然后就是帖下的各种回复,有赞同有反对,还有攻击谩骂。展开后一系列地往下看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回答。
当时每个网站都开辟了论坛版块,版块中细分出许多对应的兴趣和爱好。
我认真负责地说,老网民的素质不见得比如今的网民高到哪里去,因此当天涯社区“暂时”关闭后,我穷尽所有的记忆去追觅当时盛况,才发现人们之所以追忆悼念一个BBS的时代,是因为当时的时代中产生了许多中文世界里无法磨灭的记忆。
时政民生中有“正龙拍虎”,娱乐八卦里有“艳照门”,文学小说中有《鬼吹灯》和《明朝那些事儿》、人文间还有“小月月”和“贵族传说”。
一根网线,把家乡和北京以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串联在一起,让大家在未来的很多年后偶尔遇见彼此寒暄时惊现一些另类的交流:
“当年……您看了多少?”
“不多,全看过了。”
但那时的互联网乱吗?
很乱。
本世纪初网吧正兴时我就曾在某处角落里看过许多血腥暴力近乎暗网的真实记录,这些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几乎不可能出现在大多数人视野中。
可人们对那时的偏爱如有人怀念八十年代的思潮翻涌一样,总是忽略了一些客观的真实存在的现实情况,如当年中国银幕上有许多人在抽烟、露点,还有许多人敢于直面当时社会上的黑暗现象并拿来作为素材拍出来给观众看,可同时治安环境恶化,车匪路霸乃至黑社会横行也都近成“风俗”,如今不能说这些完全消失了,但至少不会像那时那样明目张胆。
互联网也一样。
天涯社区几乎作为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网民自治维系秩序”的超大型文化交流平台,几乎可以在上面找到任何一种你想要的东西(仅限于法律允许范围内)。
而今日被一些人斥责的“公知”行为在当年却是一类主流,和现今的阴阳怪气不同,当时一些大神是敢直面斥骂社会不公的,甚至没有敏感词限制,也不需要拼音缩写。许多人指名道姓地抨击某些看起来“很奇怪”的现象,斑竹们也几乎没有采取过删帖、封号之类的行为招惹众怒。
似乎在那时的环境下,人们普遍觉得“权力”该被限制住,尤其是“言论”不该被封禁。
这是如今的我对昔日人文的深刻感受。
所以开头我说作为斑竹被网民“围攻”纯属咎由自取。
当年与天涯社区莲蓬鬼话的斑竹“大袖遮天”有些交集,还正经写过系列小说,先是短篇,后是中篇,最后是长篇,还被人家赏了个“红脸”(精华帖),自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2008年干上了原创音乐后,那些贫瘠的文采全部献给了录音棚。
万万没想到又过了很多年,彼时微薄的基础让我混了一口饭吃。曾撰写的《花间提壶方大厨》和《古玩笔记》等也都是在天涯社区上浏览存于记忆。
所以天涯确实出大神,这些人的文化产品有的被拍成了影视剧,有的则著书立说,很多作者依靠天涯这个平台改变了人生,后来这种事未曾再见。
个人认为天涯社区的没落也自2008年开始,除了我这种小卒只看不写外,许多人看到了天涯的影响力索性用尽心力在上面发表作品,等书商找来后全部“太监”(无后续),或者干脆在上面打起了广告,还兼着卖起了产品。这些伎俩渐渐被网友识破后也自然无人像以前那样兴致勃勃地跟帖讨论。
时政与人文方面,天涯也趋于“保守”,言辞锐利的文章少了,多是和如今的知乎一样开始充斥大量莫名其妙的提问,帖子的整体质感随之下降,发泄情绪式的文章言论占比愈高,搞怪卖丑式的炒作层出不穷,由此开始,天涯该没落了。
此前提到的《古玩笔记》中作者齐州三爷在小说里关于“义和团”的描写也曾被网民“围剿”,作者为此还特地声明“绝无懈怠”之类云云,当时看过后,我未曾回味,至此想来,可能有一种危机感早已蔓延开来,这种危机便是“谨言慎行”:
说历史便道借古讽今,说政治只称盛世贤明,谈人生以为慵懒矫情,赞国外更斥汉奸丑形……
总之,“劣币驱逐良币”不止于影视界,BBS或任何一种文化交流平台都会面临这种问题。
一如豆瓣和抖音兴起时其中正经有一些高品质的作品,后来渐渐没了德行,竟成了“另一种宣发手段”,而其间腌臜秽乱,更是不胜枚举。
那天涯社区在新媒体时代以上乱象中又处于什么生态位呢?
答:
没有位置。
智能手机的兴起和普遍运用,以及泛娱乐化的生活消费方式让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输出观点,“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限于中国,国外也一样。
况且新媒体时代,流量成了首要目标,谁会在意“文化”二字究竟姓“社”还是姓“资”?
当低端思潮占比渐高时,其话语权势必倾斜。
如今所见的微博田园和知乎“一条龙”乃至百家号的“标题党”,无不是为了迎合这类人群。
我记得我在讲《黑洞表面》时也谈过关于“小圈子”的问题,“小圈子”意味着专业性和质量都有一定的保障,一旦大而化之,则容易拉低整体水平。
天涯社区和如今大多数交流平台一样,都处于这种尴尬境地。
它最风光的时候恰恰是“小圈子”时代——
集约化处理信息流,以精品级的质量论胜负,而非“正确的情绪”。
何况天涯创立二十多年,其自身运营并无太多盈利,反而成就了一群高手,管理者和运营者都沉浸在塑造华语世界最大的思想交流平台的理想中,这些理想主义状态也导致天涯常驻人才渐渐散去——
意气风发的孩子们都长大了,知道赚钱远比喝彩更重要。
所以当人们谈及天涯的“休息”并沉痛地以为一个时代过去时,我认为天涯的时代早就过去了。许多人在乎的只是如今的年轻人不知道“顶”“沙发”“斑竹”这类词汇之于一个时代的意义。我却不敢苟同,因为词汇可以新造,一个时代的人文理念却一去不回。
昨晚刷B站时我看到有人用一个问题问道:
“所以历史的遗憾到底是什么呢?”
是永离故土的王昭君?
是临终高呼的辛弃疾?
是甲午海战的邓世昌?
是独木难支的李鸿章?
我想或许对于天涯,也可以成为“历史的遗憾”——
无论有没有债务问题,天涯都会离“我”而去,那个时代也早已远行。
渐行渐远中,没有敏感词、不用打拼音缩写,也不用瞻前顾后,一篇文章主导一群人思想,删帖、封号是“恶行”,会被网友群起而攻之,甚至发生“倒版”事件。
其实同样多少有些理想主义臭毛病的我,在某一天忽然发现天涯社区无法登录时,也经历片刻的震惊和失落,因为那同样也见证了一个人最热血最渴求知识和交流的岁月。
但我清楚,无论天涯还会不会继续存在,它注定会没落。
没有观点,没有知识,没有严谨的考究和叙事,甚至没有了情绪。
我第一次浏览天涯时,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于天涯社区的含义,这种浪漫的人文情怀吸引我持续浏览、参与、再浏览至今。
同样,我也见证了天涯社区由盛转衰的过程,我曾琢磨过关于曾经的那些大神们的下落,但这个念头随即挥散,因为我想,天涯社区之于人生,也不过是一场美丽的邂逅,只不过这个邂逅的时间很长,上学时看它、工作时看它,那些曾经叱咤中文互联网的人物也早已形成一系列的符号,无须再去寻觅行踪,只因依旧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味毒叔》是由谭飞、李星文、汪海林、宋方金等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