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元,她全捐了
“今天我捐赠的这点捐款,是我应该做的贡献。”
4日,“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来到北大,带着一千万元人民币捐款,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
△视频来源:北京大学
01
据了解,此次捐赠的资金包括2019年樊锦诗获得的“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奖金(该奖金总额为2000万港币,其中一半捐给母校,另一半捐给敦煌研究院),还有2020年获得的“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奖金100万港币。
在此基础上,樊锦诗为了使基金本金能达到1000万人民币,又将她本人多年的积蓄捐出。
工作时,樊锦诗每年会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1万元,捐给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坚持近三十年;每次获奖的奖杯、奖章与奖金也都交给敦煌研究院。2014年,樊先生退休,她又把公积金账户里存的45万元一次性捐出。
“做人不能只为自己打算,这份奖金应该‘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一定要使所得奖金用在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业上。”樊锦诗在捐赠仪式上说,“我希望樊锦诗教育基金的设立,会对北京大学敦煌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一点添砖加瓦的积极作用。”
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曾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但人们提起她时,总是亲切地称她为“敦煌的女儿”。让敦煌的美丽完完整整地传下去,是樊锦诗一生的热爱和追求。
1962年,北大考古专业的樊锦诗来到甘肃敦煌实习。“看一个窟就说好啊,再看一个还是好啊,说不出来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但就是震撼,激动。”她始终难忘与敦煌的初见。
几十年来,她走遍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看遍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守望着莫高窟里的历史沧桑、文化纷繁。她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成终身事业。
1987年,莫高窟被批准列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申报材料全由樊锦诗手写。后来在她的推动之下,一系列保护条例和保护规划出台。
为了让敦煌石窟的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樊锦诗又带领团队建立起系统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敦煌文化与艺术真正地走出洞窟、走向世界。
在这些巨大工程一一落地时,樊锦诗已近80岁,劳累奔波半个多世纪,她为敦煌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
同时,她密切关注北大考古学科的发展,也惦念自己的学弟、学妹们,多次以书信、演讲、寄语等形式与学生交流。
2019年,她在书信中对新生殷殷嘱咐:“做有博大胸怀和仁爱境界的北大人。”2020年,她又寄语考古文博学院的新生,要有沉潜大隐的心态和准备,将个人追求融入考古这一神圣的事业。
2019年,“敦煌学研究中心”在北大成立,樊锦诗任名誉主任。如今,她捐赠设立的樊锦诗教育基金成为北大与敦煌学的又一个重要节点。北大与敦煌的故事薪火相传、华章待续。
樊锦诗曾说:“党和国家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为了兑现这个诺言,她用满头华发,换来了敦煌的“容颜永驻”。
责任编辑|赵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