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究竟有何魅力?
《容斋随笔》是宋朝学术笔记的典型代表,因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而著称,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并称为“宋代三大学术笔记。”
本书内容丰富,经史典籍,诸子百家,诗词、文翰、医卜星历,无不记载,以宋代的典章制度记叙尤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全书共分为“五笔”,74卷,1220则。
据作者自述,全书完成历时逾四十年,可以说是作者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洪迈(1123年-1202年),字景卢,号容斋,别号野处,谥号“文敏”。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
父亲洪皓,徽宗政和五年(1111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奉命出使金国,被扣留长达15年之久,饱尝人间辛酸,坚强不屈,后遇金国大败,才得以南归。之后,因斥责秦桧与金勾结的行径,被贬斥。著有《鄱阳集》《松漠纪闻》等。
洪迈的两个哥哥,都在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考中博学鸿词科进士,是朝廷命官,又是知名学者。长兄洪适,官至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著有《盘洲集》、《隶释》等。
次兄洪遵,曾为秘书省正字,历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官至枢密副使、资政殿学士,喜收藏历代钱币,著有《翰苑群书》等。
洪迈是洪皓最小的儿子。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家庭,洪迈自幼受正统教育,有方便的学习条件和博览群书的机会。再加上他天资聪敏,勤奋好学,每日读书数千言,过目不忘。所以,洪迈在青年时代,就“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旁行,靡不涉猎”,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
23岁那年,即绍兴十五年,洪迈考中博学鸿词科进士,步入仕途。
历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入为敕令所删定官。后因其父洪皓遭贬而被降调为福州州学教授(负责教授儒学的老师),召入左司员外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
复出知赣州(今江西赣州)、婺州(今浙江金华),再召入史馆,参与《四朝国史》的修撰,终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在家从事著述。
洪迈一生,勤于治学,思路开阔,志趣广泛,著述甚富,晚年更是投身于志怪小说的写作,《容斋随笔》是其笔记的荟萃。
笔记自汉魏以降已有这种体裁,宋代达于极盛。它的题材广泛,可以说是四部中史部的杂史,子部中的杂家和小说家,兼而有之。
洪迈之所以以随笔作为自己著作的名称,是“谦言顺笔录之”的意思。《容斋随笔》是个总称。它包括《随笔》(一笔)、《续笔》(二笔)、《三笔》、《四笔》、《五笔》五部分。
一笔成书于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刊刻于婺州,传入禁中,为孝宗皇帝所“御览”,并且得到孝宗皇帝的称赞。
这对作为朝廷命官的洪迈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舞,促使他更加坚定了继续写下去的决心,于是该书继一笔之后又有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之作。
老牛精选
按照他的原定计划,每笔写16卷,前四笔都是这样编定的,至于五笔,他因病魔缠身,夺去生命,只完成了10卷。这样,就使该书总五笔,共74卷。
《容斋随笔》全书50余万言,不是一次编定的。据洪迈本人自述,《随笔》汇集了他18年的读书心得,于淳熙七年编册成书。《续笔》用了13年时间,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三月编册而成。
《三笔》用了5年时间,于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六月编册而成。
《四笔》“不费一岁”,于庆元三年(1197年)九月编册而成。
《五笔》的写作时间,洪迈没有明言,当在《四笔》完成之后至嘉泰二年(1202年)去世期间。全书撰写持续了40余年时间。
《容斋随笔》作为一部关于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及宋代掌故的笔记,实际上是“随笔”汇集。
洪迈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价值的故事、读书时受到的启发或产生的灵感,随手记下,时而还加以评论。
这本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炉,读起来轻松愉快,展卷受益颇多。
既着重于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又有对宋代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
既有广征博引、去伪求真的考订,又有持之有据、如情如理的分析。
比如,书中指出,苏东坡作《二疏图赞》说:“孝宣中兴,以法驭人。杀盖、韩、杨,盖三良臣。先生怜之,振袂脱屣。使知区区,不足骄士。”
洪迈写道,先生的立意如此超然卓异。不过根据当时历史考证,汉宣帝元康三年二疏辞官,此后二年盖宽饶被诛,又过三年韩延寿被诛,又三年后杨恽被诛。当二疏辞官之时,此三人都还安然无恙。这是东坡先生文思如江河奔涌,不像常人那样细读探究史实罢了。
不仅有许多材料为官修史书所载,而且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亦颇多见解。就其所记内容而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正因为其资料丰富、考订确切、议论精当,本书自诞生之初,就受到上至皇帝,下至士人的追捧,是我国古代学术笔记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南宋淳熙十四年,孝宗皇帝见到刊刻的《随笔》后,就为它的内容所吸引,称赞它有很好的议论,热情鼓励洪迈继续写下去。
嘉定五年(1212年)十一月,宝谟阁直学士、太中大夫、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何异称赞该书:“可以稽典故,可以广闻见,可以证讹谬,可以膏笔端”(何异《容斋随笔总序》)。
明弘治十一年十月,李瀚亦称赞该书:“可劝可戒,可喜可愕,可以广见闻,可以证讹谬,可以祛疑贰,其于世教未尝无所裨补”(李瀚《容斋随笔旧序》)。
清代《四库全书》的纂修者纪昀等将该书辑入《四库全书》时,亦高度评价“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焉。”
作为宋代学术笔记的典型代表,本书在中国历史⽂献和学术史上也有着着重要的地位。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得到该书,也为它的丰富内容所吸引,一直把它带在身旁,不时进行翻阅。在不少卷页上,留下了他老人家用黑铅笔划上的圈、点和竖杠。甚至当他身患重病,临终前13天还提出要看这部书。
《容斋随笔》问世700年来,之所以为学者、官员及普通人所推崇,为执政者所青睐,并不是偶然的,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本身具有的特殊魅力。
纵横韬略
书中有不少地方就是作者读经的心得。如《利涉大川》一则,他总结了《周易》卦辞中七次提到“利涉大川”,对此作了一番研究,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见其于《周易》用功之深。
为人处事
《鬼谷子书》一则中,作者引鬼谷子给苏秦、张仪的信说:“女爱不及席,男欢不毕轮”,指出宠爱是难得保持长久的。
又引《战国策》的话说:“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告诫人应该如何与人相处。
历史秘闻
在《张良无后》这一则中,作者比较了张良和陈平两个人。认为张良的为人,不是陈平可以比拟的。
洪迈寻找其历史原因,指出秦国守将想投降,然而张良却劝刘邦趁其守备松懈而进攻;项羽和刘邦立约平分天下,项羽回彭城,刘邦也打算回关中。张良却劝刘邦回兵追击杀掉项羽。
洪迈指出,张良这两件事情,比诛杀降兵还厉害,没有后代是应该的。令人深思。(《随笔卷二》)而对于项羽的谋士范增,一般人认为范增为杰出的人才,而项羽不能用。
而洪迈认为范增是一个见利忘义之人,陈述史实而作《范增非人杰》。他认为苏东坡虽曾做过议论,但是还不够深刻。
正如以上这些例子,这套书辑录、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其中有不少为正史所不载,可以用来补充正史所记之遗缺,匡正正史所记之讹误,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其次,它以笔记的形式,广采博辑,立论新颖,构思精密,简明扼要,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丰富了人们的智慧,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洪迈的《容斋随笔》自问世以来,历史上一向深受好评,与沈括《梦溪笔谈》、王应麟《困学纪闻》被学界推为“宋代三大学术笔记”。
而《容斋随笔》又因见识广博、文辞出众而尤为适合非专业大众和学生阅读。历年的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模拟试卷也反复出现以《容斋随笔》为来源的文言文阅读考题。
2014年2019年河南中考语文试卷
选取了《容斋随笔》卷七《魏郑公谏语》《容斋随笔》卷八《诸葛公》
此外,《容斋随笔》都是根据史实,对历史事件、政治得失、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没有所谓的门户之见,更没有因个人好恶喜憎而产生无端攻击之词,而是客观中立地采用的综述、对比等手法,先叙史实,再加评议,这种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对广大学子也是很好的学习议论文写作的素材。
由于《容斋随笔》是文言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读起来略有难度。本书全本全译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同治年间洪氏晦木山房丛书本为底本,同时参照多个版本进行多次点校,校对严谨、版本精良。
文白对照,浅白易读,本书译文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为了通顺可读,在译出时作了某些必要的补充。全书译文,力求将科学性、学术性、可读性、通俗性融为一体。
本书装帧设计雅致、简洁,内文排版字大行疏,排版舒适,是一套兼具收藏和阅读的优良版本。
这部曾经让无数文人墨客长期带在身边的经典著作,其中魅力,想必也能带给你无穷的思考和益处。
老牛精选
以上推广
温馨提示:扫码添加下方客服小哞微信,咨询商品和订单详情。推品推荐、商务合作,请添加Zoe微信。下单扫码添加“老牛的每周推送”可随时随地了解订单状态,让您做到购物全程无忧。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