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另一个剧本
本轮乌克兰危机是从2021年3月开始的。
由于之前乌克兰将加入欧盟和北约写入宪法,以及马上要召开北约布鲁塞尔峰会,因此俄罗斯采取边境屯兵的方式予以抗议。
不过在2021年6月份的北约布鲁塞尔峰会上,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突破。
会后发表的公报上只是重申了2008年布加勒斯特峰会上的立场,即乌克兰未来某天会成为北约的一员,至于时间表等具体问题则一字未提。
6月16日,美俄首脑甚至还安排了一次双边高峰会,地点取在颇具中立意义的瑞士日内瓦。
下图是当时二人会谈的照片,就表情层面看还是比较融洽的,远未到剑拔弩张的地步。
6月18日,法国外长勒德里昂也出面表示: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条件尚未成熟。
经过一番外交斡旋,俄罗斯方面撤回了部分边境地区驻兵,局势有所缓解。
谁都没想到,2021年10月至11月间危机再度升级。
根据11月初美国方面的估计,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已集结约9万人的兵力和大批重型武器,不久这一数字即超过了10万。
关于莫斯科决策过程的信息披露很少,我们能够猜测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1、拜登并未兑现6月份高峰会时的部分承诺。
2、2021年8月美国从阿富汗仓促撤军,塔利班风卷残云般进入喀布尔,拜登政府国际形象一落千丈,展现出衰弱和犹豫的迹象。
3、乌克兰泽连斯基政府加入北约的立场没有丝毫软化,约半数的乌军主力部队被部署到顿巴斯地区与亲俄民兵做小规模交战。
4、普京总统存在其他战略时机考量。
不管怎样,至2021年12月,美国情报官员就已经开始公开警告俄罗斯有可能在2022年年初向乌克兰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
美国情报机构展示的俄罗斯向乌克兰边境派遣军队地图
前文介绍过有关“东西战略断层线”的概念,此处插播进来。
当下的世界格局仍没有跳脱出“海陆对决”的历史框架——欧洲一条对俄罗斯的铁幕,东亚一条对中国的岛链。
即地缘战略层面存在两条“断层线”。
纵观二战结束以来的历次地缘政治危机,但凡牵扯到大国竞争因素的,基本都发生在这两条战略断层线上,比如:柏林危机、朝鲜战争、第一/第二次台海危机、波匈事件、越南战争、布拉格之春、东欧剧变、科索沃战争、俄格战争以及今天的乌克兰危机和台海紧张局势等等。
美国霸权鼎盛之际,这两条战略断层线是比较稳定的,北约即使东扩俄罗斯也无法做出像样的回应。
实际上,在苏联解体之后,海洋强权一口气将东欧战略断层线向俄罗斯方向推了300年,即推到1667年沙俄与欧洲的边界附近(如下图)。
因为俄国的“节节败退”,导致有大量俄罗斯族人留在1991线之外的地区,沦为所在国的少数民族,遭受语言及文化歧视——普京2022年战前演讲中称之为“最大的悲哀”。
回顾世界历史,军事地缘与民族矛盾往往是引发战争的两大核心要素,乌克兰是最典型的代表。
那为什么普京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时表现的犹犹豫豫,2022年却做出如此激烈举动呢?
某种程度上原因不在俄罗斯,而在于中国实力的迅速上升。
大家看下图。
美国作为全球海洋联盟的“盟主”,在亚欧大陆东西两侧构筑起两条战略防线:一条对俄罗斯,一条对中国。
换言之,东亚与东欧其实是一盘棋。
作为背靠背的大陆强权,尽管俄罗斯的实力近十年来没有显著提升,但中国提升了,这使得目前海陆两边的力量已经基本相当。
也正是因为中国战略层面的牵制力变强,使得普京在“东西联动”的大格局下有了赌一把的底气。
东亚与东欧地区
回到乌克兰危机本身。
《美国的两种鹰派》一篇中我们介绍过领导人在大国博弈中的作用——虽然无法改变结构性的矛盾,但他们可以选择冲突的形式和烈度。
以普京的视角为例,在2021年底2022年初,笔者曾撰文详细分析过他的困境。
俄罗斯凭借着“地利”占据着优势态势,十几万大军往边境线附件一摆,乌克兰与东欧国家五部瑟瑟发抖,而美国根本没法救。
不过,在如何把“优势”转化成“成果”问题上,普京却遇到了难题。
2021年12月,俄罗斯外交部发表了一份官方版谈判草案,提出了三个主要诉求:
1、确保乌克兰不加入北约(2022年1月份的谈判中俄方又包含进了格鲁吉亚);
2、确保不在乌克兰境内驻军,不在俄边境部署打击性武器;
3、承诺不向乌克兰出售进攻性武器。
俄方要求美国以“书面方式”回复,最终还得签署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保障文件,满足此三条的情况下,俄罗斯将从乌克兰边境撤军。
客观来讲,普京的三要求中除了禁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其他两个并不过分,也不难处理。
俄罗斯要求西方国家不在乌克兰境内驻军——现在本来就没有驻军。
俄罗斯要求西方国家承诺不向乌克兰出售进攻性武器,这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议题。
当年美苏《中导条约》签订后,双方年年都指责对方违反协议;武器装备的事情嘛,牵扯到技术问题,原本是个口水战。
虽然三点要求看起来不难,可普京遇到的对手偏偏是老奸巨猾的拜登。
拜登先后派出国务卿、常务副国务卿与俄方谈判,甚至自己亲自上阵了两回(一次线下,一次线上),可就是没什么成果。
美国以“欧洲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为由不停地拖延普京——当时德国刚刚大选完,新总理朔尔茨地位尚不稳固;法国2022年4月要大选,马克龙无暇分身。
于是拜登朝普京两手一摊:实在是没办法,您再等等吧……
大家去搜一下2022年1月的新闻,拜登甚至说出“轻微侵略”的言论,暗示“小侵略会有小制裁”。
2022年1月21日的某新闻报道
别说,拜登的“无招胜有招”还真是起了作用,俄罗斯方面渐渐坐不住了。
十几万军队大冷天里部署在边境,一天得多少军费啊!
而且气氛都烘托到这份上了,一旦什么都没拿到就撤军,克里姆林宫怎么向里里外外交代呢?
美俄外长不欢而散
俄罗斯副外长亚里布科夫与美国副国务卿谢尔曼。会谈前二人简单交换了眼神,便摆好姿势让媒体拍照。
如果我们抛开2022年2月24日之后发生的一切,仅从2021年底~2022年1月的视角去看,这既是俄美关系的“历史节点”,也是俄罗斯国运的“历史节点”。
当时拜登政府其实已经部分呈现出“先俄后中”的外交大思路。
按照很多战略学者的猜测,拜登其实是急于举行美俄首脑会晤、急于与俄罗斯在乌克兰等问题上达成协议。
因为一旦摆平俄罗斯,接下来便可以集中资料投入到与中国的竞争中。
普京和俄罗斯的角色更像是待价而沽的一方,正如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一样。
深夜放烟花庆祝的顿涅茨克。这里的民意与宗教文化十分倾向俄罗斯
2022年2月20日,法国总统府宣布:
“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拜登已同意法国总统马克龙有关俄美双方举行峰会的提议,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在定于周四举行会议。”
这则新闻曾被广泛报道,人们认为危机或将极大缓解。
2月21日,普京发表全国视频讲话。
讲话中,普京宣布承认乌东民间武装自称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为独立国家,签署相关协议与总统令,并派兵赴两地执行“维和行动”。
当时笔者写过一篇文章,认为普京此举是要结束此轮危机并开启谈判(特朗普也认为普京是想在开启谈判前先捞几个筹码),而不是扩大危机。
判断的逻辑链是这样的:
1、普京想要的纸面协议美国不肯给他,拜登和布林肯装疯卖傻搞拖延战术。
2、真动手打乌克兰又不可以,一来毫无正当性,二来启动容易收场难。
3、俄罗斯不得已取了一个折中方案,承认原本即由亲俄武装掌控的两个东乌小“共和国”,给自己找台阶下。
4、基于以上背景,危机最终回归了一个各方都能够勉强接受的妥协结局。
果然,西方的反应相对温和。
白宫方面发布拜登签署的行政令,宣布将对乌东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地采取制裁措施,并将俄罗斯主权债券纳入制裁对象。
注意,制裁的主体只是乌东那俩小“国家”,拜登还真是说话算数——“小侵略会有小制裁”。
英国冻结了俄罗斯5家银行的资产以及3位俄罗斯亿万富豪的资产。
德国方面则宣布暂停 “北溪-2号”项目的认证流程(何等轻微的表态!)。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用了非常谨慎的“深感关切”一词,敦促相关各方优先开展外交活动,和平解决所有问题。
可以这样讲,直到此时普京都还有拿起“另一个剧本”的机会。
然而接下来的两天里,局势发展之迅速超过绝大多数人的预料。
2月22日,俄军大举进入乌东地区。
2月23日,俄罗斯撤离最后一批驻乌外交人员,乌克兰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2月24日清晨,普京再度发表全国电视讲话。
之后的事情不再详述,普京总统最终选择《跨越国际秩序的卢比孔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