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不同出身背景的大学生,毕业出路如何分化?这位青年学者揭示了象牙塔里的另一面

不同出身背景的大学生,毕业出路如何分化?这位青年学者揭示了象牙塔里的另一面

教育

 看点    如今,进入好大学,还能等于找到好工作吗?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青年学者郑雅君研究发现,即使都求学于顶尖院校,不同出身的学生在毕业出路上的分化,依然明显。而比起物质资源的差异,或许更值得深思的是,除了“学习好”,决定年轻人们能否“玩转”大学、走出广阔人生的关键特质,究竟是什么?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周滢滢    编丨Iris


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在世界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毕业生就业愈加严峻。

与此同时,社会主流话语,也在从“小镇做题家”“985废物”的自嘲,到对大学毕业生“脱下长衫”的鼓励。

“考上好大学,真的等于找到好工作吗?”当教育投资回报率不断走低,社会文凭通胀不断加剧,这一句话也在不断被叩问。

毕业于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青年学者郑雅君发现,“好大学”与“好工作”之间联结的紧密度,对于不同出身背景的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相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出身弱势的学生,即便进入更好的大学,在毕业出路上的劣势依然明显。”

正如自称“985废物”的豆瓣小组里,大多是出身普通、甚至来自寒门的学子,他们过五关斩六将,通过激烈的高考升入名校,大学却过得很迷茫,毕业后对自己的未来前景很失望,到头来发现自己只是“小镇做题家”。

为什么,明明考上了同一所顶尖名校,接受了同样水平的高等教育,不同阶层的毕业生出路却有很大的差别?

读硕士期间,就对这一课题感到着迷的郑雅君,对北京和上海两所顶尖大学毕业班的62名学生进行了深度跟踪访谈,并将研究结果写进《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一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启发。


在这本书里,她将顶尖精英大学,比喻成一个精心布置的“迷宫”。来自社会出身和家庭背景的学生,需要面对一场激烈又隐性的挑战,不仅要适应文化障碍的挑战,还要洞察大学“游戏规则”、掌握“上大学”的技巧等等。

正是这些“大学不会说、课堂不会讲”的门道儿,导致不同阶层学生有着截然不同的大学体验,并使社会出身的影响,进一步延续到高等教育阶段。

大学是一座迷宫
并非所有人都“手握地图”

眼下,大学生的就业处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不断加剧的文凭通胀之下,哪怕是“进入名校”,也不再是世俗意义上“好工作”的保障。这就导致,今天的大学,尤其顶尖大学,正在成为一个与社会联系愈发紧密、资源和权力蕴含其中,且竞争无处不在的空间。

郑雅君将其比作一个精心布置的迷宫。

懵懵懂懂的大学生们进入校园,就好像在参与一场迷宫探险游戏,通过各种各样升级打怪的关卡:学业成绩、学术科研、学生会、社团经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出国交流、入党、科创比赛......

在这过程中,并不存在某一条标准路径,但每个人都需要在形形色色的路口,不断做出选择,走出自己的路线,最终走向各不相同的出口。


纵观各大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可以发现,除了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暂缓就业等小众选择,学生的毕业出路最主要有三条——出国留学、国内读研、求职当然,前两项选择也不过是推迟了就业的时间,最终还是得落到求职上来。

那么,在最终的就业出口上,学生的表现究竟有何差异?造成学生之间出路分化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现实情况是,随着求职竞争不断升级,想要在就业市场上获得青睐,除了要有学历文凭这一硬通货,软实力也愈加重要。

比如,大学毕业前,就要为自己打造出一份漂亮、光鲜的“求职履历”——比如,对在校绩点、课余生活、社团活动、实习经历等方面,进行精细地投资利用。关键是,要洞察大学和就业市场的游戏规则,并拥有一套认识和安排大学生活的技巧。

通过深度访谈和综合调研,她发现,在不同背景出身的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上大学模式——“目标掌控型”和“直觉依赖型”。尽管程度有所区别,但大体上可以归为这两类。

01

“目标掌控型”


目标掌控型学生,能有条不紊地组织大学生活,有着较为明确的生涯目标,并能有针对性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哪里多投入,在哪里省点力,他们能应付自如。


以受访学生泽斌为例,他父母均为私企中层管理。大学里,他因为调剂进了光电工程专业,但并不指望依靠自己的专业特长找工作。因为在名企实习过程中,他很早就发现,自己对商业营销类的工作感兴趣。

因此,大学期间,在保证专业成绩的同时,他一步步积累自己在商业营销领域积累的实习经历,最终拿到了某知名网游公司市场营销岗位的入职邀请,并毫不犹豫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光电工程专业保研名额。

还有数学系毕业生经纬。家庭背景优越的他,告诉郑雅君,因为对“大学迷宫”游戏规则很熟悉,他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准备和努力,比如设计大学四年的目标、并一步步达成目标。

毕业时,他轻松就拿到很多知名公司的面试机会,比如花旗银行、麦肯锡、摩根大通、国内四大银行等。

最终,他选择接受一家全球顶尖投资银行的offer,办公地点在香港亚太区总部,不仅拥有起薪超过50万的全球薪酬,年终奖金额度无上限,每年收入涨幅还可达一倍以上。

无论泽斌,还是经纬,他们都是典型的目标掌控型学生,坚信“漫无目的的生活,其实是一件没有效率的事情”。


入学前,他们就意识到,上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好好学习专业知识,而是认清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且大学所教的内容,极少涉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完全倚靠学校来决定自己的前途,是“作死”的行为。

因此,在经历试错和自我评估之后,他们会紧盯着自己树立的职业目标,在大学里时刻掌握着自己的努力方向,不为大众风潮所动,且及时根据外部反馈调整策略,默默为自己的求职之路添砖加瓦。

02

“直觉依赖型“目标掌控型”


相比较而言,自觉依赖型学生,则没有那么强的目标感。他们上大学,更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经常性陷入迷茫和不知所措。

就像来自山西农村,高考成绩位于全省前20的学霸禹海,大学期间,一直处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的“目标失焦”的状态。考上重点大学后,从选专业,到安排大学生活,再到选择毕业出路,他感觉自己每一步都没有想清楚,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

大一刚入学时,辅导员让每个同学写下自己在大学里的目标。他反复思量后,谨慎地写下,“成绩排名居于30%——40%”。说起目标,他就条件反射性地想到成绩,这是他从小打到熟悉的思路。后来他才惊觉,其他同学的目标远不限于成绩,或许说,成绩只是能算基础目标。

就这样,直到必须要考虑毕业出路的大三下学期,他才匆忙选择了符合大众主流的保守策略——推免博士研究生,而非真正出于学术热情。

如今,面对漫长的博士研究生涯,他找不到这种波澜不惊的生活意义在哪里;也很后悔,如果早知道要读博士,其实本科阶段就应该打好理论知识基础。


像禹海这样,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懊悔的,还有冰倩。

这位从湖南乡下考入顶尖大学社科专业的女孩,曾天真地以为到了大学就可以松一口气,去体验过去学习经历中所不曾有的自由与兴趣。

于是,她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对分数的要求,漫无目的、全凭兴趣地上课,也不知道什么叫“为了刷分有策略地选课”。后来才知道,大学绩点很重要,直接决定能否出国、直研、还有奖学金。

可是已经晚了。她这份毫不起眼的成绩,根本没有推免直研的机会;大学期间,没有做过求职方面的准备,缺少实习经历和行业履历,找工作不理想;最后选择走考研这条路,却以几分之差落榜……

面对无学可上、无业可就的僵局,冰倩的脸上写满了错愕、懊悔和不甘。

两种“上大学模式”背后
是更深次的分化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上大学模式”?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在这些眼花缭乱的通关游戏中,游刃有余?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表示,以顶尖大学为代表的精英教育,更像是一个有利于特权阶级的游戏,因而这一游戏具有根本上的不平等性。

这或许能够解释了郑雅君的发现——两种“上大学风格”的形成,并非是学生的个人偏好,而是与学生的家庭背景紧密相连。

更确切来说,不同社会出身的学生,背后有着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导致他们关于上大学的态度、知识和策略,从一开始就是分化的。

 1、优势背景出身的学子,更多是“目标掌控型”  


在郑雅君调查的北京、上海两所顶尖大学里,那些明显属于“目标掌控型”的学生,往往来自优势家庭。

他们大多来自一些大城市的重点高中,大学之前的学校教育,就已经在鼓励独立思考和广泛涉猎。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学习好只能算是达标项,富有自主性的思想和有趣的个性,才是加分项。

他们的父母,也都是一些高收入群体,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因为自身就有过上大学的经历,有的甚至就在大学里工作,自然洞悉如何在重大教育决策中趋利避害。


就拿选专业来说,优势阶层的学生,会有更多渠道,去了解各专业背后的特点,例如人才稀缺程度、行业专业化程度、境外市场需求、深造前景等,而这些干货信息很少被学校和就业市场言明。

甚至,这些学生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加具体的建议,比如,本科阶段选择培养口径比较宽的专业,更有利于未来进入细分领域深造;以及在好学校和好专业不能两全的时候,该如何选择等等。

在大学这个游戏规则愈发复杂的迷宫里,优势背景的孩子身后,仿佛有一张已经结好的“安全网”,可以帮助他们认清形势、自我定位、树立目标,顺利通关。

 2、弱势背景的学生,往往是“直觉依赖型”  


而“直觉依赖型”学生,往往来自弱势家庭,甚至是所谓的寒门学子。他们接受的是较为传统的基础教育,通过应试和苦读,终于拿到顶尖大学的入场券。

但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付出了几乎全部的时间和心力,从没有考虑过所谓的 “个性”和“分数以外的目标”。而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没有上过大学,也无法提供关于如何适应精英大学的建议。

在面对陌生的名校生活时,这些学生既充满新鲜感,也感到忐忑不安。


同样来自弱势家庭的郑雅君本人,至今还记得,自己在适应大学生活时的茫然无措。

当年,她以甘肃省第40名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却对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学什么、怎样学、学了有什么用,一概不知。

选课是开启大学生活的第一把钥匙。郑雅君翻看那本厚达几百页、囊括几千门课的《本科生课表》,非常茫然。

从小习惯了所有课都由学校来安排的她,第一次听说“选课”这个概念,很难理解由学生自己来选课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选某门课?结果会是什么?时隔14年,她还是用了一连串“懵”,来表达当时的感受。

然而她发现,大学里,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同学就明显不同。

他们高中就读的省市级一流名校,学校课程和大学衔接得很好,也有很多选修课,进大学后,这些同学很会“选”,而且能拿高分。其间暗藏的玄机和“门道”,郑雅君也是过后才明了。

“诸如此类,大学里还有很多关于‘游戏规则’和‘攻略’的东西,但老师在正式场合永远不会告诉你”。


郑雅君表示,出身背景弱势的学生,除了对游戏规则缺少了解,还在经历各种深层次的文化冲击——


当他们拼尽全力通过考试,带着改变命运的信念来到这里,却可能发现,人的全面发展、解决社会问题和高深的学术追求,才是被津津乐道的主题;


他们相信,好好学习才是学生的职责,却又被鼓吹自由和兴趣的校园文化所吸引,迷失在眼花缭乱的学生组织和社会活动中;


在目前仍以优势家境学生为主的精英大学里,他们很容易感到孤独和被排斥,不知道如何融入同学圈子,读不懂教授对优秀学生的期许,也不了解大学里的游戏规则;


当他们以为上了好大学就能有好工作,却发现,大学的生活内容很少和就业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不同毕业出路所需要的“敲门砖”也各不相同……


种种矛盾和冲击,使得弱势学生在大学环境里,只能依靠直觉和旧有习惯来组织大学生活。

他们中的多数人,会继续沉迷在所谓“好学生脚本”里,对每一件事都足够认真,努力做到优秀。但这种优秀,更像是一种长久形成的惯性,依赖外部评价和推动,缺少自己的“主心骨”。

这也是很多学生口中“习惯性优秀的学霸”——知道自己要做好,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目标是什么。

探索个人化的目标
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郑雅君表示,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大学里的“游戏规则”或评判标准,明显地倾向于优势阶层的学生。

那些优势背景出身的学子,通常会因为对这套规则的熟谙而占得先机,而弱势背景的学生则往往会经历茫然无从的阶段,有的甚至在临近毕业时,才匆忙抓住某个够得着的机会。

上大学的方式,制造了毕业出路的阶层差异。

可是,“目标掌握者”和“直觉依赖者”,一定代表成功或者失败吗?郑雅君也对当下评估学生教育结果的价值标准进行了反思。


从硬币的另一面来看,“目标掌握型”学生,更像是“机会主义者”,他们更擅长达到目标,却可能因为工具性太强而错过了内在意义上的个人成长;

而“直觉依赖型”学生,看上去在毕业去向上表现不佳,但是在大学里的散漫发展和自由探索,却有可能让他们在内在自我探寻上取得进步,只是这种进步尚未外显而已。

当下的大学场域来看,前者的确更胜一筹。不过,郑雅君也想提醒更多和她一样,没有优势背景出身的学子——一时的“落后”并不太重要。

她认为,无论是“目标掌握模式”还是“直觉依赖模式”,找到自己的个人化目标,追寻和确立真正的自我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位从甘肃县城考上顶尖大学的家里第一代大学生,郑雅君也曾是典型的“直觉依赖模型”学生,“习惯性优秀”地应付扑面而来的每一件事,不知道自己想要通往哪里。

她清晰记得,大学的某一堂课上,老师的一句话让她醍醐灌顶——“你们能考到这里,都是非常聪明的学生,知道自己在某个节点该干什么。但是,你们的人生经得起追问么?”

她从来没有想过,在人生价值观排序里,除了“优秀”这一衡量标准,还有“是否经得起追问”这一重坐标系。

这也让她开始思考,自己上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并进一步追问和反思,自己真正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什么地方。


当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期间,想要考虑清楚这样的问题,都并非易事。她的建议是,在学业投入的基础上,做好社会性投入。

什么是社会性投入?它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等等。相比学业投入,社会性投入更能帮助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方向,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弱势家庭背景的学生,想要走出“自我价值和个人目标缺失”的状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和其他同学交流,增进与师长的非正式交往,找到一个能有正反馈的目标,不断修正、调整自己的自我价值。


曾在UCLA、MIT、哈佛等美国大学,教过两万名本科生的两位大学教授Terry Burnham和Jay Phelan,就在The Sectert Syllabus一书中揭秘,“大学的潜规则”之一,就是应该重视和教授之间的双向交流。


比如,加入教授的Office Hour,把教授看作自己在学业、生活、人生选择方面的帮助者,问教授一些关于人生经验的话题,“你是怎么在某几个专业中做选择的?你是如何找到人生志业的?”

两位教授表示,知识和成绩可以从书本获得,而来自他人的人生智慧和经验,必须在课堂之外,跟他人、和社会建立起有效的交流和良好的关系,才能获得。

“当我们想弄清楚自己最想做什么时,必须要像侦探一样去探索,和更多有经验的人聊天,去观摩自己理想的职业到底是如何工作的,问身边的人学习,每一个不经意的机会都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同样,在郑雅君看来,尽管每个人都要适应大学游戏规则,但是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走出自己的人生发展路径,才是 “上大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资料:

1. 第一财经:顶尖大学是精心布置的迷宫,她想帮寒门学子顺利通关,彭晓玲

2. 界面新闻:都在鼓励毕业生“脱下长衫”,可他们要怎么上大学才有出路?| 专访,林子人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特别的珍藏蹦迪、三轮行走、原地起跳,销冠比亚迪的另一面“全职儿女”让两代人相益得彰生活在全球最幸福国家,她在精神科接触数不清的孩子,道出芬兰教育的另一面……对于大陆来说,它是海的另一边,对于台湾本岛来说,它也是海的另一边 | 王希言 一席第970位讲者痛心!无辜工人霍华德大学校区内遭枪杀,象牙塔里也危险视频 | 在印度的“天堂之路”,遇见这个国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好玩不如嫂子---谈谈熟女情节生成式AI的另一面:模型越大,风险越大为什么藤校毕业却高开低走?这本书揭示了「优等生魔咒」唏嘘|张艺谋和奥巴马在美国共同出席毕业典礼!2人的孩子是校友...可随身携带的显微镜,放大250倍!出游时,用它看大自然的另一面李玟的另一面,“很多经历大家不可能想象到”大学生就业的另一面再见李玟,世界没看见她的另一面两个工科博士的硬核浪漫!一起写论文,同时毕业,一同出国做博士后IJCAI YES 2023 报名通道正式开启,杨强、张成奇携 53 位青年学术带头人,邀请您共赴盛会通过投资版图,我们看到了阿里的另一面浙江“继母与儿子”的财产争夺大战,让我看到了“豪门”的另一面......大学毕业后,同学间出路分化为何那么大?韩剧照进现实!中国“继母与儿子”的财产争夺大战,让我看到了“豪门”的另一面...不同出身背景的大学生,毕业出路如何分化?帮助四位不同背景的学生受到耶鲁青睐,听听这位爸爸和顾问的真心话!日本樱花中国茶豆瓣9.5!打破国产剧纪录!神作《漫长的季节》中的最大“骗局”,带火它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达赖喇嘛谈快乐也叫陈景润!这位青年数学家引关注月薪1万招不到一个大学生陪娃过暑假?我看到了就业问题的另一面ICLR 2023 | DM-NeRF:从2D图像中实现3D场景的几何分解与编辑(已开源)6部北欧战争片,探索北欧世界的另一面没有套路的加拿大留学移民,中国青年的另一条出路美国MBA对申请人背景的偏好分析:你的背景适合申请哪个MBA?避免成为“象牙塔”架构师:架构师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科技前沿】上海科技大学免化所张璐/饶子和组与英国合作者揭示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AG合成起始阿拉伯糖基转移酶AftA的三维结构开启报名丨第二十届自然语言处理青年学者研讨会全日程公开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