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不润?太多加拿大华人吐槽物价高、治安差、中产绞肉机,想出来的都看怕了
Save on foods也差不多$8-9/磅
比起疫情前,确实贵了不少。
二、吐槽税收高,养懒人的
“加拿大是个很美丽的发达国家,人民友善包容,文化多元化,但是在自由党治理下,这些年做得实在太烂。去年在万锦住了大半年,目睹了治安恶化,物价飞涨,大部分中产被收割,补贴不劳而获的懒人,造成整个社会缺乏进取的动力。”
的确,加拿大作为福利国家,枣核型社,削中间,养两头。有钱的人有很好的避税手段,真正承担供养社会重任的,还是中层。所以,这就让打工人很看不惯领补助的人。
尤其是疫情期间,很多人被lay off之后,在家躺着拿EI,即便重新开放了也不愿意出去找工作,还一度导致餐厅老板招不到人。
还有人归结于中介给大家画饼,然后现实就是“买家秀”,让大家失望了。
另一波人就是已经上岸的人感觉到加拿大狂收低收入、低能力移民,把资源分走了,心理落差大了,也在吐槽。
在这么多在加拿大生活的人里面,也有“铁粉”始终心口如一地爱着这片土地。
“我就喜欢加拿大的稳定,容错率高。”
“我们来了20多年,见证了20多年来一步步走来。应该拿20年前,10年前跟今天比比。”
实际上,加拿大不可能是所有人的天堂。和任何一个社会一样,这里有好也会有坏。
小编就盘点一下加拿大这些有争议的地方。
免费医疗
就拿大家又恨又爱的免费医疗来说。有人吐槽它不是免费医疗,是等死医疗。
比起国内挂号就能看上,这边从家庭医生开始层层筛查,看到专科医生得以年为单位,有些病痛真的会被拖着。毕竟,医疗系统人力有限,因为对从业者专业素养、服务要求极高,总是人力短缺,医生护士疲惫不堪。
但免费医疗至少给人提供了安心,即便生再大的病,好歹有“免费”二字兜底。而且一视同仁,无论留学生、工签、PR,只要拿本地健康卡提供MSP,一律免费。
如果公司给买了额外医疗保险(extended health care一个月几十块),还能买药,看心理医生,基本只用花10-20%。按摩、看牙医、配眼镜都有一定额度,每年基本用不完。
生一个孩子,从做B超到打麻药、接生、住院,产后检查,一律免费,花费最多的可能就是停车场的停车费(十几块一天)。
此外,医生看病态度真的好得没话说,在这里医疗和餐饮一样,被归纳为服务行业,非常注重用户体验。
如果不等着看专科,健康小问题在这边还是生活得很安心。但不喜欢预约制,喜欢花钱就能看病的人,确实要慎重。
治安差、命案多?
还有大家吐槽的治安,基本也是分区域,而且能上新闻的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华人多一些的地方,还是相对安全。
命案,枪击案,天天在新闻上看,不是黑帮就是仇恨犯罪,但离华人的生活还是很远,至少周围的朋友都是安全的。
至于种族歧视,也分人。
有时候运气不好,遇到的真单纯就是看不惯其他肤色的人。不过,也不排除有英语不好,沟通没到位,误解对方意思,最后两个人起摩擦的。也有对方性格本来就不好,耐心不好,两个人起争执,看你是带颜色的人种,顺便拿种族说事来骂人的也有。这种人,一般对自己的同胞也是这样,没有什么人缘。
收入所剩无几?
对中低收入来说,确实也是这样。但花光收入过后,得到的食物、住宿、教育、医疗、服务质量确实也是不一样的。就看你愿不愿意月月光,来换这样的生活。
有人说,加拿大是躺平打工人来的地方,真正想要挣钱的,要么回中国,要么去美国。在加拿大更多的是挣小钱,享受生活,让孩子逃避内卷教育享受快乐教育来的。
人民币玩家确实还是要慎重,毕竟在物价明显上涨之后的加拿大,人民币乘以五还是很伤的。如果受不了换汇乘以五的,落地加拿大最好还是要想办法挣加币来过生活,或者干脆就不要出来。此前,有一位陪读妈妈来温哥华2个月烧掉23万人民币的案例令人唏嘘。大家参见另一篇↓
90后陪读妈妈来温哥华,两个月烧掉23万RMB!退学撤资回流,吐槽太贵惹热议
本地融入不进去?
先把英语学好了再来评价。积极参加本地社团活动,从留学生,到移民,但凡性格外向,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的朋友,基本没有这样的烦恼。有时候,这也不是异国他乡的问题。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如果自己不主动参与,哪里的人脉圈子都融不进去。
加拿大确实不是万能的神,它的确制度老旧,物价飞涨,万税之国,让很多刚落地,或者已回流的人大失所望。在这里生活的幸福感也确实很大程度源自于比较,和来之前的生活圈层比较,和周围的同龄人比较。
比来比去,是去是留,自己开心就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