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深夜,张文宏发了一篇“长文”微博,他写道,在他航班落地后第一时间,就收到手机推送的消息:世卫组织宣布,新冠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匆匆走出机场,“行李大厅熙熙攘攘,没有任何人理你,没有人测体温,也没有健康码”,张文宏写道:“恍惚间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事态完成了逆转,张文宏还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进出上海的流动人口数据已经高于2019年同期。与此同时,医院接诊的发热病人比例虽略有上升,但仍远低于甲流流行期间的发热就诊比例。并且,城市污水中,病毒含量虽略有回升,但仍然处于极低水平。新冠病毒亚型的严重程度对医疗没有造成压力。无论是世卫声明表态,还是近期各国的公共卫生政策相继调整,我们的确在见证历史。对健康管理恢复常态的今后,我们也许可以更安心、更有信心。过去一年里,世卫组织一直在分析新冠疫情数据,考虑什么时候是降低警报级别的合适时机。这一天,在世卫组织新闻发布会上,总干事谭德赛接受“突发事件委员会”的建议,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世卫组织能发布的最高级别警报。3年前——2020 年 1 月 30 日,在发现不明原因肺炎聚集性病例两个月之后,谭德赛宣布,新冠病毒的全球爆发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今,在5月5日的发言中,谭德赛强调,解除最高级别警报不是一个仓促的决定,而是仔细分析过数据、遵循程序之后的慎重决定。是的。判定或者取消“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性,都需要依照程序,并且满足相应标准:二、它是否通过国际传播对其他国家构成公共卫生风险;
其实,过去几个月里,世卫组织和“突发事件委员会”的立场几经变化。两周前的4月18日,世卫组织突发事件规划执行主任麦克·瑞恩还谨慎表示:当我们讨论“新冠是否成为局部流行病”的想法时,必须非常小心,“我们没有关闭大流行开关,我们仍未达到可预测疾病模式的地步”。更何况,持续变异的新冠病毒仍然意味着风险。但如今,世卫组织和“突发事件委员会”还是考虑到,过去一年间,全球疫情新增感染人数持续减少,疫苗接种和直接感染形成的群体免疫力在增强,死亡率、住院和重症监护室入院人数的下降至低水平,加上不断改进的临床病例管理,卫生系统压力已经明显减轻。权衡之下,委员会更倾向于认为:虽然新冠病毒仍继续发展和变异,但目前流行的变体看起来像是不会增加危害性。它不再是异常事件。随着警报降级,面向新冠病毒的“突发事件委员会”将停止其工作,直到它再次将我们的世界置于危险之中。但委员会成员提醒:各国绝不能停止其工作,或拆除卫生防疫系统,新冠病毒仍然需要长期、持续的关注和管理。世卫组织解除了新冠病毒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警报,对恢复全球流动,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积极信号。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受访时表示,这一决定“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彻底没有,而是表明以人类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这种危害。”更重要的是,此举将进一步减少甚至消除国际交往的限制。跨境贸易、跨国旅行、国际学术交流,都有望减少防疫措施带来的诸多不便。近期各国调整的出入境管理政策,更强化了这种实感:新冠大流行正在成为过去时。在美国,5月12日以后,不再对联邦雇员、联邦承包商、国际航空旅客作接种疫苗的要求;对通过陆路、渡轮码头入境美国的境外旅客,国土安全部也不作此要求。“虽然疫苗接种仍然是促进健康和安全以及提高工作场所效率的重要工具之一,但这些措施不再必要,我们现在处于不同的应对阶段。”白宫简报陈述道。2023年4月29日起,所有旅行者和归国者,不再需要提交出发前 72 小时内的新冠病毒检测阴性证明,或全面疫苗接种证明。日本更新了入境政策 / 图源:日本国驻华大使馆网站
同时,不再特殊对待从中国直飞入境的旅客和回国人员,对出现症状的人员也一视同仁。英国对于来自中国大陆的入境旅客,也不再有不同的规定,也无需参加任何新冠病毒检测。
以中国香港为例,政府网站公告显示,现有五个新冠病毒病社区检测中心和检测站,将于5月13日起全面停止运作。劳工处也不再要求雇员接种疫苗。随着社会全面复常,疫情相关电话热线服务需求也降至极低水平,香港政府此前也已决定停止运作数条热线。4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中山大学就是行程中的一站。他对学生发表讲话时,欢迎中国学生赴法留学,也表达意愿,希望派遣更多的学者和学生来华学习。巴西总统路易斯,同样为增进跨国学术交流鼓与呼。早在去年7月,日本就定下小目标:五年内,要让国际学生人数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值得庆祝的时刻。”谭德赛5月5日发言时说。但他也提醒,解除新冠病毒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警报,并不意味着全球健康威胁已经结束:病毒没有消失。“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利用这个消息作为放松警惕的理由,拆除它已经建立的卫生系统,或者向民众传达新冠病毒无需担心的信息。”为此,世卫组织决定启动《国际卫生条例》中一项以往从未使用过的条款:建立一个审查委员会,指导各国过渡到对新冠病毒的长期管理中,并为此给出了7条临时建议。其中涉及:提高国家对未来爆发疫情的应急能力;将 COVID-19 疫苗接种纳入生命全程疫苗接种计划;继续向世卫组织报告死亡率和发病率数据以及变异监测信息等。不能忘记的是,过去3年来,新冠病毒给人类留下的伤痕。与健康危机同步发生的,是一系列经济动荡、社会不安、政治裂痕。“我们所遭受的苦难、我们所吸取的惨痛教训、我们所做的投资和我们建立的能力绝不能白白浪费……这些痛苦需要转化为有意义和持久的改变。COVID-19 的最大悲剧之一是,它不必是这样的。”谭德赛说。那些经验和教训,也将在各国孵化出更完善的公卫体系。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施国庆受访时表示,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渠道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城市社区、哨点医院、重点场所、城市污水等进行监测,不断观察疫情变化,及时做好风险研判。如果发现聚集性疫情,立刻启动现场调查。从群体免疫到具体的防疫措施,不同的国家探索出自己的路径,过程中有得也有失,但殊途同归的是,我们共同迎来了此时此刻,新冠疫情的危害变得可控。“就疫情而言,全球已经同此冷暖……从机场出来的一刹那,深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一切都已经发生。所有经过的一切,都会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 南风窗,ID:SouthReviews,关注它,能让你听到更多真话,多一分对世界的理解。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