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3岁孩子「定娃娃亲」?好一桩浪漫的人口买卖
昨天,一条社会新闻冲上了热搜——凉山布拖县已有399对娃娃亲自愿解除。
看到「娃娃亲」三个字,网友们仿佛瞬间穿越回了一百年前。
大部分人也对此感到很震惊。
在我们心中,娃娃亲这种旧社会习俗,早在当代文明的冲刷下绝迹。
可真相是,在2022年,这种习俗仍旧隐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不仅大有市场,而且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毛骨悚然。
四川省大凉山,是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恶劣的地形支撑不起顺畅的交通,落后的工业无法保证村民日常用电。
而这闭塞的环境,却是封建旧俗的温床。
大山之外被摒弃已久的「娃娃亲」,是这里再常见不过的结亲方式。
在人口占比最大的彝族当中,这类现象最为显著。
尽管在影视剧里,娃娃亲总是被渲染成一种青梅竹马式的浪漫约定。
但现实中,这种习俗却与未成年早婚有着微妙的联系。
「两个男人一杯酒,就决定了我的终身大事。」一位名叫阿尔五各的少女,这样形容自己的娃娃亲。
2003年,9岁的阿尔五各进入爱心小学读书,父母却认为女孩子念书没什么意义。
她11岁那年,父亲与一名亲戚在酒桌上为她定下一门婚事。
得知此事后,阿尔五各又哭又闹,她的老师也多次出面劝阻,父亲才收回成命。
这位姑娘,是为数不多的幸运儿。
山区支教的老师们透露,经常会有学生家长以结婚为由勒令孩子退学。
这些孩子大多才14、5岁,因为不敢违抗父母的命令,便稀里糊涂地从学校走进了婚房。
一位在索玛花支教的老师向朋友诉说,自从早上一位女学生被拉走,他的情绪久久无法平复。
这位小姑娘才14岁,这是她最后一次坐在自己家中。
「墙边的饮料和啤酒,不是因为她家有钱或开小卖部,是为了她的婚礼准备的。」
「地下的饭盆和菜盆,不是喂狗的,是他们一家每天围着吃的饭菜。」
「这是从奴隶制时期流传下来的。」
彝族小伙禧童对这种传统风俗非常反感,他向我们介绍道:
在凉山彝族民主改革之前,族群成员被划分为“兹目”、“诺伙”、“曲诺”、“阿图阿加”(简称阿加、安家或瓦加)、“呷西呷洛”(简称呷西)5个等级。
兹目、诺伙为奴隶主阶级;
呷西与绝大多数阿加为奴隶阶级;
处于中间地位的曲诺,基本上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奴隶主除占有奴隶及70%以上的土地、牲畜、生产工具等。
彼此之间界线森严,不可逾越。
最早的娃娃亲,是为了维护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存在。
从源头上杜绝自由恋爱,禁止不同阶级之间通婚,在极大程度上保障了贵族阶级对资源的占有。
如今,尽管奴隶制度已经被废除,娃娃亲却又成了一部分人的谋财手段。
娃娃亲的背后,是一场钱财交易
这种未成年婚约,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
订亲仪式、摆酒席,让同村人的共同见证形成乡俗道德约束,给「小夫妻」身份敲下证明印章,是防止悔婚的手段之一。
除此之外,定下婚事之后,男方还要支付女方家一笔「身价钱」。
金额最高可达到数十万,最低仅为几千元。双方有任何一方悔婚,都需要付给对方双倍的赔偿金。
不少人上午拿到女儿的「身价钱」,下午就把这笔钱拿去给儿子定亲。
为了减少女儿的养育成本,他们通常会把女儿尽早送进「夫家」,哪怕她还未成年。
女方家长或许会在口头上强调一下:法定婚龄之前,最好先培养下感情,不要落实夫妻之事。
但大部分女孩送到男方家没几天,就会被强奸,不出一年就会怀孕。
他们把女儿送过去,就没想过再接回来,反而有时会碰上男方要求「七天无理由退款」。
与其说这是一场联姻,倒不如说是一桩生意。
今年年初,一位26岁的哥哥,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篇寻找妹妹的长文。
可当网友们仔细阅读内容后,却不禁感到脊背一阵发凉。
网友们整理了时间线与重点信息后,得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孩在16岁时,被父母嫁了出去,因为不堪忍受家暴逃跑了。
现在男方家庭要求,要么退还彩礼,要么找回女孩。可当初的彩礼,已经被家人花完了。
于是,这位哥哥希望广大网友能帮他找回妹妹,送回男方身边。
女孩,最容易沦为娃娃亲当中的牺牲品。
不愿接受这种婚姻的女孩,想凭一己之力挣破牢笼,常常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去年4月20日,媒体曾披露一则消息:17岁的女孩疑被母亲两次卖掉后自杀身亡。
据爆料者称:女孩因为排斥这场婚约,逃回了娘家。男方因此向女方父母索要50万赔偿金。
娘家不愿付赔偿款,不惜用棍子殴打女儿,想把她赶回夫家。
最终,女孩彻底对生活感到绝望,喝下农药终结生命。
这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有悖社会公序良俗的违法犯罪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条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但总有父母,精细打着算盘,想要把女儿的自由关进笼子里。
在大凉山之外,娃娃亲和包办婚姻的形式仍旧存在。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0年的统计数据:
全球共有6.5亿女性在未成年以前结婚,占全世界女性总数的21%。
每年有1200万18岁以下的女孩结婚,每天大概会发生在32000个女孩身上。
每一条数据背后,都是一群活生生的案例。
而在她们变成血淋淋的新闻被报道出来之前,人们很少会对将这类事件重视起来。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影视作品对未成年婚约美化后的形象。
这不仅消解了此类事件的严肃性,更是为其蒙上了一层浪漫滤镜,引得不少父母心神向往。
在百度「娃娃亲」贴吧,至今仍有人在为自己的孩子聘妻招夫。
当然,比起把儿女婚姻当作生意经营,娃娃亲贴吧里的父母更像是一种「以爱之名」的偏执。
在他们眼里,两小无猜是浪漫终身的爱情神话,知根知底是婚姻稳定的基础。
我承认,这当中也存在年轻父母的嘴炮儿成分。
类似于强行嗑CP,靠脑补制造一出浪漫大戏。
小孩之间对同伴的喜欢,也可以成为一见钟情、许定终身的证明。
但这让我觉得总觉得不对劲。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是没有「自由婚姻」可言的。
《孟子·滕文公下》里曾记录:“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在当时的人看来,自由恋爱等于「野合」,是不合社会规范、应当人人喊打的行为。
这种观念背后,是大家长权力对个体的压迫,是驯化个体对礼教的绝对服从。
个体的尊严和自由,永远要让位于家族利益和父母之命。
婚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族,为了集体,为了礼教。
这样的婚姻模式,催生了许多我们都知道的悲剧——
既有以死明志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近代困在「无爱婚姻」中,受尽冷暴力和委屈的小脚妻子们。
△胡适和“包办婚姻”的小脚妻子江冬秀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叛。
随着封建礼教的瓦解,新青年对包办婚姻的反抗和出走,让「婚姻自由」四个字在社会观念中扎下了根。
新中国成立后,「婚姻自由」也写入了法律中。
这种自由,不仅包括结婚的自由,还有离婚的自由。它的基底,始终是个人的选择与自由。
幸福与否,不由家长或是礼教说了算,而是由你自己决定。
这些生活在现代、却还以「定娃娃亲」为荣的父母,似乎不知自由婚姻的宝贵,把自己当作了旧社会的大家长,有着主宰孩子婚姻的权力。
父母之命,恐怕并不会成为通往幸福的钥匙,反倒可能变成对抗和嫌隙的开端,甚至演变为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侵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