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959 | 作者
张敬、青橙 | 编辑
unsplash、网络 | 图源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过年不回家,平时不联系,似乎已经断开了和家乡、亲人们的联结。小杨说,他之所以来北京,就是因为受不了小地方干什么都要走亲戚、托关系。但只要小杨爸要去医院,就一定会提前打3个电话,通过亲戚们在医院的「关系」,帮他挂号、带他插队。无独有偶,Vivian的伯伯、叔叔或者姑姑,每次从村里来镇上买什么大件,她爸妈也会像小杨爸一样「走流程」:断的还不是远房亲戚,一般是二代以内的姑姑伯伯、阿姨舅舅。有研究显示,年龄越小的群体,和亲戚「经常联系」的就越少:如今年轻一代独生子女多,加上从乡镇到城市的迁徙,家族聚居的环境本就不在了。就算难得一次的亲戚聚餐,大家也是各玩各的手机,有的还聊着十几年前的老梗和话题,年轻人尴尬到脚趾抠地。还有的喜欢八卦私事、互相攀比……像父辈那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情感,这一代人基本感受不到。她很少提起原生家庭,只是说「父母对她的要求很严格」。「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赔钱玩意儿」这两句话,我从小听到大。毕业后,亚男入职了省会国企,在一个不太忙的岗位上,开启了一眼就能看得到头的人生:早九晚五,读书写字;没什么大富贵,也没什么大风浪。她的工资卡在妈妈手里,每个月都要等她「发零花钱」;她有过喜欢的人,但妈妈知道后骂她「想男人想疯了」;然而,妈妈又同时给她安排了好几场相亲,都是大腹便便的土老板,还威胁她「不去就断生活费」。把女儿卖给老头换十贯钱,女儿跑了还追着找过来,抱着女儿的腿要钱。为了让弟弟上私立高中,爸妈把迎迎的生活费减半,完全不顾她高三冲刺,正需要营养。上大学后,除了第一次去学校的路费,一分钱都不给她。或许是被抱着吸血的感觉实在太痛苦,这2个女孩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融入同事朋友的圈子,慢慢地断掉跟家人的联系。女儿为什么长大了就变了,宁愿把时间和钱跟外人一起「浪费」掉,也不愿帮衬家里。前者,指的就是血缘和地缘相近的关系,比如亲戚、邻居。而次级关系,指的是具有共同利益的关系,比如同学、同事关系等。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离家越来越远,初级关系的重要性在不断降低,而次级关系越来越重要[2]。从这个视角来看,无论爸妈是不是「吸血」,年轻人「断亲」,似乎都「理所当然」。从小到大,Vivian都在东北读书,读研也读了本校,每个月都会回家——当然,是爸妈要求的。读研最后一年,Vivian不声不响,申请到了美国的博士。但只有Vivian知道,自己谋划了多久,犹豫了多久——现在他们要是敢问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呵,我都不喜欢,行了吧。现在,Vivian已经在加州结婚了,远离了她从小就不理解也不喜欢的「走亲戚」。心理学家Bowen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良好的自我分化水平[3]。从人际关系层面来看,也就是,能把握好亲密和独立的平衡。Vivian爸妈的自我分化水平显然不足,所以他们拉上孩子,把原本夫妻关系中的问题,变成三角关系,让三个人的情绪缠结在了一起。而在亚男、迎迎家里,爸妈在金钱和心理上双重控制,让她们的「分化」之旅同样艰难。选择「断亲」,在Bowen看来,就是在通过情绪阻断的方式,来逃离情绪缠结的痛苦,完成自我的分化。如果我拼尽全力,还是没法独立自主,那这个家给的亲密,我也干脆全都不要了。迎迎虽然没能像Vivian一样「逃」那么远,但她也以疫情降薪为理由,坚决拒绝了爸妈的要钱。她也无数次想过,把工资卡拿回来,把妈妈不合理的要求都推回去。这通电话后,亚男开始坦然「摆烂」了:那你们就说吧。在大城市基本安定下来后,以往几年也见不着的亲戚,开始一个接一个地给小杨打电话。今天,是姑姑家的小孩要找实习,希望小杨把他招到自己在的部门,哪怕专业完全不匹配;明天,是伯伯有个老同学来看病,希望小杨给他挂个号陪同,不顾小杨那几天项目正忙加班加到凌晨;至于亲戚怎么说,小杨觉得无所谓,毕竟自己本来也不会回老家去。他们不再被名为爱、实为控制的线绑架,不再需要承受,原本就不该属于自己的问题、责任、情绪。虽然物理上断了亲,但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还留在亚男心里。一个人对自己有没有能力、值不值得爱的印象,从小时候就会开始形成。如果从小就经历过度的干涉,听过太多责骂、打压,小孩子也会怀疑,自己会不会真的是「赔钱货」,会不会真的没有价值。而长大后,被压低的自尊想要重振旗鼓,也不是件容易事。所以,当亚男发现,断亲后,生活中的烦恼照样一件不少时。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评判「断亲」的对错,而是想让大家了解:茫茫人海中,不再有传统的束缚,也越来越少亲缘的支持。或许,我们会面对和上一辈的拉扯和博弈,会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我们依然可以建立起新的价值观,用新的思维方式来接纳世界,接纳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在新时代的路上孤独前行。[1]胡小武, 韩天泽. (2022). 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 中国青年研究(5), 38-43.[2]肖冬平. (2012). 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异化现象透视.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7(10), 98-103.[3]Bowen, M. (1978).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New York: Jason Aronson.[4]魏运华. (1999). 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3), 7-11.正在“断亲”的年轻人们,在应付那些有毒的亲缘绑架中,早已疲惫不堪。
他们选择创造新的次级关系,只是为了在忙碌生活里,收获真正的知悉、包容和疼爱。
今晚九点半,来壹心理App直播,和心理咨询师汤晶晶一起,聊聊年轻人“断亲”那些事。
作者简介:木棉959,心理硕士,中小学心理教师,知乎心理学话题优秀答主、2020新知答主(ID:木棉959),其他平台都叫“心理学生看点啥”。
点个“在看”,听从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