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惟有指增高”
一、主观多头整体又完败指增
过去几年主观多头股票公私募基金的总体业绩完败于量化,尤其是百亿公私募多头基金经理整体溃败百亿量化,这个已经是个既成事实了,详情请见《主观还在被量化吊打》。
那么,今年又怎么样呢?
公募这边Wind偏股型混合基金指数大概具有代表性,到上周居然是亏的,完败于几乎所有指数。
私募这边呢?惨不忍睹,整体居然差于公募!
你可能会举很多反例,说自己买到的谁如何如何牛b,甚至大赚特赚。我信,肯定有的,不过我讲的是总体,或者中位数水平。
主观多头这里面方差太大,没事,我见过重仓中特估的,也见过全仓AI的,还见过满仓游戏ETF的,今年收益率极其亮眼。有本事,你给我说一个下阶段能牛b的,如果你有这个预测能力,我马上辞职拜你为师。
指数增强今年alpha整体勉为其难,业绩马马虎虎,平均比指数好不到五个点,这显然低于我的预期,虽然我也押中了沪上某位师弟。
但是你架不住人家满仓啊。300指数涨了4%, 500指数和1000指数涨了大约6%。再加上几个点的增强,都要快10%了。
Again,量化整体又吊打了主观多头。
首先说明一点,本文并没有彻底否认主观多头的意思,任何时候,业绩最好的永远是主观多头基金,当然业绩差的也是。
二、客户和渠道全面拥抱指增
如果说1、2月份券商在卖指增,是由于高交易量对价诱惑的话(我见过给1:5甚至更高的),那么4、5月份的指增,基本上是被客户和销售推着走。
“跌的时候比指数跌得少,涨的时候比指数涨得多”,这话术深入人心,甚至这都不算啥话术,是在描述一个过去业绩事实。
这不像很多主观多头,很多客户原话:“忍一年业绩差可以,没想到都tmd三年了,年年都不行”啊。
是的,做主观多头的,想让客户理解宏观经济、认知基本面现状、行业趋势,这有点难;
再加上行情走势并非同步,盈利差的行业or个股老涨,有盈利的板块居然老跌?
客户看完估计要分裂,即使赚钱了,客户认为“原来你们就是这样赌的啊”。
很多公私募后来搞IP去了,这玩意,容易被证伪。大IP的基金经理,“业绩很性感,买完就骨感”,基本很难让大家赚到钱。
而指数,尤其是宽基指数,非常好认知:数个点位、看看估值,这谁都会的。
所以我前几年就说,我个人非常看好量化指增的发展;到了现在,我再加一条,我非常看好ETF和赛道基金的发展。
这并不是基金公司给的激励高刺激大家去销售(首发ETF有时候能给到超乎惊喜的激励),而是产品容易被认知,且不漂移。
我认为:易认知,是好产品的必要条件。
指数增强,这名字天生就是具有好产品的潜力,那么极易认知。果然,配上了中国市场好薅的alpha羊毛,这几年牛b了。
至于很多管理人朋友说指增太卷,想做量化选股。我给的奉劝是:值得鼓励,但是如果指增都做不好,量化选股就别搞了。
目前而言,各个渠道都在铺指增,尤其是银行的渠道。
“主观的故事讲不圆了,再不卖指增,客户都要走光了”。
某国有大行,一个月突然开卖了34个指增号,5月继续铺。
如果你看到当前量化机构销售县城网点都去铺的场景,颇有点“上山下乡”的味道。
这些路演对我来说没啥用,一点干货都没有,而且路演技能和诚意估计还不如我。
给各位送上我一句2020年就劝深圳客户买指增的“名言”or秘笈:买房不如买指数增强!
现在呢,对指增信心没有那会强,但暂且仍然适用。
至于买谁家的,这属于工作内容,不在本号合规范围内。
三、Alpha只会越来越少
行文到这,你的问题可能来了:
“这么狂热卖指增,会不会alpha就没了?
这会不会跟2020年底买核心资产的价值基金一样?
管理人搞这么多DMA和杠杆自营,资管产品能好么?”
说真的,你还真问对了,我还真有点担心。
毕竟,你看看那几个大厂的海外指增和海外杠杆中性产品,通过假洋鬼子北上回来做,业绩都烂得一塌糊涂,除非倾斜自营策略支持。
毕竟,你看看自营盘和资管盘业绩差异一直巨大,当不好做的时候优先保自营啊。
毕竟,这资管产品的alpha真的是每况愈下,今年往后会不会就是靠这中证500和1000的beta撑门面了啊?
尤其是某些渠道,开始下命令狂热推什么产品的时候,我心里都要咯噔一下,基本上过去都是反指啊。
你数数哈:“17年的固收”,“18年初的股票”,“19年的非标”,“21年9月份的量化中性”,“22年5月份的CTA”。。。
这,是不是屡试不爽?
理财师们可以在后台留言分享下你们的悲催经历。
不过呢,我也没有那么焦虑。
在估值不高的前提下,我对大部分多头类产品,还是有信仰的,这是处于beta的信仰。
在投资基金这个领域,“不怕买错了,就怕买贵了”,股票则是相反的。
对于alpha,我只考虑预期费后alpha情况。
有,则欣喜,则感恩。
无,也没啥,大家一起都买了个寂寞嘛。
至少还有满仓beta,不会被所谓“主观择时”给择没了。
Alpha也具有周期性,但是长期来看,一定会衰减的。我不知道未来的alpha会滑落到何方,who knows?
随着中国市场量化规模的持续扩大,我能看到的百亿量化私募的平均alpha已经从30%+衰减到20%+,再到10%+了,也许未来还会衰减到5%+,这很正常。
我们也能看到很多量化私募,规模上去后立不住,业绩和规模马上就掉了下来,在各渠道都一地鸡毛,而同时很多小的私募马上成为了50亿+或者百亿量化私募。
市场非常卷,但它非常有效!
在这大好时代,量化指增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同志们,别杞人忧天了,两句话送给大家:
面对alpha,今朝有酒今朝醉;
面对beta,有花堪折直须折!
买房不如买指数增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