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三年时间,来通过一场面试 | 人类真实故事集22
大家好,我是猛哥。
最近我认识了一个叫李婷的女生。她是个车间女工,她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和很多女生那样,能“喝着咖啡泡着茶”的办公室白领。
用她自己的话说,“办公室和车间只有几步之遥,但就好像隔着万水千山。”
李婷是个出身广东农村的普通女孩,家里排行老四,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她当年没考上本科,只能出来打工。端过盘子,拧过螺丝,每一份工作,都是枯燥的重复。
她足足攒了三年的钱,才拿到一个成为办公室白领的机会。
这是一个关于翻身的故事。
李婷的经历被人拍成了纪录片,在B站播放6400多万次,网友们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一个镜头都好像在说我的故事,千千万万大家的故事”。
有人说,生活也许不能让每个人如愿,把它叙述出来也是一种尊重。尽管枯燥、压抑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但仍有人从作品里获得了面对未来的勇气。
在B站弹幕或评论区,这些触动人心的反馈并不少见。无疑这是纪录片才能带来的体验。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纪录片的真实成了一种确定性,人们能通过他人的故事,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
“生活不是电影,麻雀不能一下变凤凰。” 给了大家共鸣的李婷,还在纪录片之外,继续奔跑。
“简单”的东西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李婷都不容易引人注意。
她22岁,身材苗条,个头不高,很少化妆,头发有时散着,有时扎个马尾。
她在深圳打工,但什么都不会,只能在工厂做最基础的岗位,每天重复地整理螺丝,再登记到系统里。
她的老家在农村,家里有五个兄弟姐妹,最大和最小的都是男孩。如果不是父母想要两个男孩,中间三个女孩都不会有。
“做人最可悲的是什么都没有,”李婷说,“我觉得我什么都没有”。
2021年,纪录片导演杨苏烨在深圳遇到了李婷,决定拍下她的故事。
李婷告诉她,自己用一年存了两万块。以前存的钱给了母亲,母亲又给了大儿子,所以工作多年她只有这唯一的两万块。她要用这笔钱去东莞,报一个培训班,学IT技术。
她希望学完之后,能坐进办公室,成为一名白领。那是她羡慕的职业,可以“每天八小时,准时收工”,还可以“喝着咖啡泡着茶”。
李婷在演讲中讲述自己的梦想
这是杨苏烨第二次感受到,原来很多人看似“简单”的东西,另一些人却要非常努力才能争取到。
第一次有这样的感受时她在读高一。
她是厦门人,在岛内的市区生活,直到上高中才见过厦门岛外农村的同学,比她想象的多得多,教室里前后左右都是。
那时她不怎么爱读书,农村的孩子就告诉她,你不要影响我们,我们不是随便可以读书的。
她很好奇,问为什么。同桌说,我是一个女孩子,如果没有考到一本的话,我们家就不会给我上学的。
这个对话一直印在杨苏烨脑子里。
遇到李婷时,杨苏烨正打算在拍一部关于底层劳动者努力改变生活的片子,已经在深圳、东莞调研了四个多月。
为了找到合适的拍摄对象,她曾扮成“厂妹”在工厂附近徘徊,被赶了出来;也曾一家家拜访当地的培训机构,都是无功而返。
直到有人介绍了李婷,她觉得,李婷想坐办公室的愿望,就像是当年的那些同学想读书的愿望,在很多人看来很简单,她却要非常努力才能争取到。
她就是片子最合适的主角。
我们竞争不过985、211,怎么办?
东莞豪岗村在城市的中心位置,村子外的马路有十车道宽,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离市中心广场不过两三公里。
但在豪岗村的集体宿舍,李婷和两位室友一起合租,窗外看不见什么,几米远就是对面楼房的墙壁。
每天她骑着共享单车,穿越一面面发霉的墙壁拼成的小路,经过麻辣烫、木桶饭、外贸服装店、通讯店、造型工作室,再到达学校。
上课路上的李婷
刚到学校,她就几乎花完了所有存款, “网络工程一万二,网络推广一万两千八,六个月的房租一千二,一毛钱都不剩。”
学校的老师给李婷上课,当大家都涌向高科技行业的时候,我们的机会在哪里?我们竞争不过985、211,所以只能选择比较偏的行业,也就是信息流广告优化。
只有在没人注意的地方偷偷成长,将来才有资格奢谈更多。
2018年,李婷高中毕业来到深圳,干过三份工作:服务员,上菜、收碗、收碟子;文员,打单、交表;第三份是看产品,每天都看。
每一份工资都差不多,但她一直在换。对于下一份工作唯一的期待,是能不能不那么无聊?
李婷很珍惜再次上学的机会。宿舍没有空调,在最炎热的夏天,她只能靠一把扇子解暑。宿舍也没有桌椅,她就蹲在地上,把书本放在床上做习题。
只有周末的时候,李婷才有时间空下来,但这时间她要去牛排店打工赚生活费,一天200块。
为了省钱,她吃得最多的是老干妈拌泡面,加一个鸡蛋。
李婷正准备拌面,发现老干妈吃完了
在宿舍做饭的场景,杨苏烨拍了一次,想补拍,又找李婷拍了一次。
拍摄团队里一个女孩不理解,问她,你怎么确定李婷第二次做的还会是老干妈拌泡面?
女孩和李婷年纪一样,但家境却好很多,她想不通,李婷怎么能每天这样吃,身体怎么受得了,担不担心营养不良。
但杨苏烨知道,李婷别无选择,这里就一口锅,食材只有泡面、老干妈和鸡蛋,更重要的是她没有钱。
她无路可退
当杨苏烨把李婷的故事告诉总制片人张昊时,张昊被李婷的勇敢打动了,“她能不给自己留后路,不计成本,不问后果地去做这件事情,这个力量是现在的我没有的。”
但光靠勇气并不够,李婷找工作之路比她想象中困难更多。
在宿舍里,李婷坐在床上和室友进行“模拟面试”。室友和她嘻嘻哈哈,“你已经被录取了,薪资的话没问题,一切满足你。”
可现实是,李婷在一轮又一轮面试里越来越紧张,她遇到了很多从未设想过的问题,表现越来越糟糕。
有时候面试她穿白衬衫,那是培训学校发的,口袋上还印着学校的名字。面试官问她,现在已经毕业了吗?
这么简单的问题,她不知道该怎么答,“毕业……你指的是哪一个?”
“就是目前你的学历是什么?”“我要考试,进入到那个学校。”
面试中,李婷紧张又耿直地承认自己话术有点欠缺
还有一次,面试官说最近想要研发新产品,想要把预算最大化地产出。李婷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首先,关键,最大化产出……”
她的眼神开始闪躲,左顾右盼。
杨苏烨在一旁看着,都替她着急,恨不得自己去替她回答。
面试的结果可想而知,有一天出来以后,李婷哭着取下了麦克风,和杨苏烨说,自己想回去了,不想继续后面的拍摄。
杨苏烨理解李婷,她觉得社会正在固化,以前想出人头地只要比别人更努力,可现在大家都在努力,机会变得更少了。
如果不想办法留在城市,李婷大概率只能回到农村老家,像她两个姐姐一样,嫁人,留在当地种荔枝。
她对家的感觉在心里是矛盾的。虽然家给了她温馨与安全感,只有在家她才会大声地畅所欲言,但重男轻女的氛围又时常让她生气,即便是最温馨的时候也会突然降临。
李婷在家里剪荔枝
有次一家人坐在路边剪荔枝,母亲得知李婷在学习IT技术,以后有机会做白领时,她指着小儿子说,“他在工厂做工很辛苦,你叫你弟弟去读”。
李婷当时就吵了起来,“读一次要几万,他有钱他就去咯”。
回到城市,李婷继续一次次面试,为了练习口才克服说话结巴的习惯,她甚至开始说起绕口令。
这是城市橱窗里看不到的角落
经过了不知道多少次面试,李婷终于找到了新工作,是在车间办公室做推广。她还在车间,但这次她是坐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键盘的声音还挺好听的”。
流水线和办公室只隔了一堵墙,李婷用了三年时间。
虽然流水线的天花板并不高,车间办公室也不算很高,但至少高了一点点。
李婷说,“麻雀不能一下变凤凰”,为了实现理想,她要一寸一次抬高自己人生的天花板。
李婷最终进入了车间办公室,喝上了茶
进入新工作的时候,她给自己倒了一杯茶,终于喝上了曾经向往的那杯茶。
她的生活也开始改变,从狭小的合租公寓搬了出来,住进了一房一厅,阳台外是一棵大树,有风吹进来,也有阳光照进来。
李婷的故事最后成为了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的第八集《立》。在B站,这部反应普通人现实生活的纪录片广受好评,播放量突破6400万次。
B站的观众确实在不同的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看到李婷的故事,有人说,“这不就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的生活吗? 枯燥、压抑、无聊、重复占据了大部分,还有什么作为调剂品呢?不过就是那个最飘渺、最虚无的叫做梦想的东西吗?”
还有人说,“谢谢导演关注到这些城市橱窗里看不到的角落,一些城市底层真正的生活。生活是一种权利,但是有时候阳光照不到所有渴望它的人。即使有时候结局不是那么光明,把它叙述出来也是一种尊重。”
这也是《人生第二次》想要传递的。总制片人张昊说:“我们想要拍的,是我们身边最平常的故事,每个人的事情都与我有关,我们希望看到他们每个人的命运发展。”
《人生第二次》也给李婷带来了变化。片子播出后,李婷得到了很多之前老师同学的关照,之前的培训机构,还为她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她依然在努力工作,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积攒成本,等待下一次追梦之旅的到来。
人生的第一次很多时候不由自己决定,它来自于父母、家庭条件、生活环境,塑造了最开始的自己。
但人生的第二次是自己争取的,你在哪里生活,做什么工作,有什么特长,交什么朋友,甚至有什么外表,都可以改变。
这种改变不是很容易,有时候甚至让人受挫,想退缩。但正因为如此,争取到自己的人生也才显得可贵。
“生活不是电影,麻雀不能一下变凤凰,”李婷的这句话还未说完,“但我知道我是要翻身的。”
无数和李婷一样的年轻人,都期待着在深圳“翻身”
在和《人生第二次》总制片人张昊聊天时,他告诉我,现在看纪录片的年轻人在越来越多,看完之后也愿意推荐给很多身边的人。
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现在大家爱看纪录片了。
就在昨天,B站举办了第二届纪录片发布会,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分享了她对纪录片内容的感悟。
她说,今天的人们时常感受到焦虑或迷茫,是因为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人们渴望追寻确定性,“而纪录片的真实价值和情绪价值,将为我们带来希望和信心。”
这些还原生活的纪录片,不仅仅让我们看到了别人,最终我们一定会看到自己的故事,得到自己人生中追寻的一些答案。
本文图片均来自纪录片《人生第二次》
编辑:马修 大头
如果你也有故事,或者认识能给我讲故事的人,欢迎加我微信:mengge_199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