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如何让人生真正为自己而过?

如何让人生真正为自己而过?

公众号新闻

封面图 |《玫瑰之战》剧照


正文之前,插播一条消息:微信又又又改版了。为防止你看不到我们的文章,请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冯仑风马牛」,进入「冯仑风马牛」公众号主页,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把「冯仑风马牛」设为星标。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吗?你怎么判断这一点,因为自己能够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还是因为你可以独自做很多事,不需要依赖别人?经济上的独立是人们成年后都会追寻的目标,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心理上的独立。

一百多年前,陈寅恪先生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一道闪电照亮当时蒙昧的社会。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不知道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并非随着年龄增长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有的人直到白发苍苍,也很难称得上真正的独立。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这是一个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节日,我们常常用红包、礼物来表达心意,但对当代女性而言,最紧要的是理解自我,达成内心自洽,真正独立而自由地行走。

今天,我们分享一篇央视前主持人李小萌的文章,她的前半生称得上人生赢家,工作出色、家庭圆满,但当她一点点打破心理枷锁之后,她才觉得自己真正理解了独立。她的文字细腻而坦诚,不管你是男是女,多大年纪,都能在她的叙述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愿大家拥有真正独立的人生。

本文节选自:《你好,我们》
作者:李小萌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1

何为真正的独立

Hello, Women

2023年,我50岁了,照理说,知天命的年纪,感悟应该特别多。但事实上,我身上发生明显变化是在我47岁的时候。47岁生日那天,我发了一条短视频,是我的生日感言,我是这么说的:

/ Hello, Women /

在我47岁生日的前几天,我做了一个小手术,从后背拿出来乒乓球大小的一个囊肿,自己开车去开车回的。就在囊肿被切除的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种感觉,我就跟医生说:「医生,我现在觉得好轻松,之前我是负重前进,从现在开始我就轻装上阵了。」


我很善于在紧张的时候调节气氛,当然这也不是一句玩笑,这是我在那个当下的感受,而能够获得这样积极正向的感受,对我来讲并不容易。


要说47年我最大的成长是什么,我觉得是陪伴自己慢慢往前走。


我自小家教很严,再加上天性使然,所以很多对别人来讲轻轻松松的成长对我来讲异常缓慢艰难。而到了47岁,我可以在摆弄鲜花、和猫玩的时候,真真切切体验到当下的快乐;


我可以在走了一趟辛苦的旅程之后,抱着自己的胳膊对自己说,一路走来你辛苦了,并且可以实实在在地从中获得抚慰;我可以在孩子崩溃大哭的时候,看见她正在经历的痛苦,深深地把她揽入怀里。


我可以当妈妈继续向我倾诉她和爸爸历时几十年的恩恩怨怨时,心中升起界限感,跟妈妈说,「妈妈我不再有能力管你的事了,这是你们的事,咱们各自管好自己」;我可以勇敢地向别人袒露自己,向外界发出请求,在被拒绝时也不再用最刻薄的话语批评自己。当负面情绪袭来的时候,我可以深深地体验它们,感受它们;当我觉得无助、难过、低落、羞耻的时候,我可以坐下来抚摸着自己或者躺下闭上眼睛跟自己说,这些潮涌会来,也会过去。


我希望走到生命尽头时,我可以对自己说,「我来了,我体验了,我明白了」。

现在看这段话,我依然感慨,一个人与原生家庭分离,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既成年又成人,我想,这就是走向独立的样子。

身为女性,独立二字,绕不开。从女孩到女人,我们走的路比男性要漫长。女孩在出生时就已经被定义了,美丽、温婉、乖顺、宽容、贤惠......不是说这些不是美德,但生命那么多样,怎么可能每个女孩都成为社会或男性群体的理想型。女性要从被定义走向自我定义,比男人走的路要长。

说到独立,我曾经和朋友有过一次争论:究竟是经济独立在先,还是精神独立在先?

以往我们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不独立,精神怎么独立?但我的结论是,精神独立先于经济独立,或者说有精神独立的基础,经济独立才有意义。

首先,一个人的精神独立不是在18岁成年时才完成,其实从婴幼儿期到青春期,都是精神独立的发展期,在逐步奠定着精神独立的基石。从一个小女孩可以决定自己想穿什么样的衣服、交往怎样的朋友、建立哪些兴趣爱好开始,她可以逐渐接近精神独立。

如果生命早期的成长环境不能够支持我们自主,那么成年后,更应该主动寻求精神独立。

精神独立了,即便是全职妈妈,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理直气壮地告诉老公「我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而不会因为没有赚到现金收入而觉得低人一等,连给自己花钱都畏首畏尾。精神不独立,哪怕经济独立,哪怕自己的收入是全家主要收入来源,哪怕管着上百人的公司,依然会被丈夫贬低,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这都是我亲眼所见的案例。

有人把精神独立总结为:敢爱敢恨,敢做敢当,敢负责,敢拒绝,敢任性,敢霸道,敢「坏」,敢「不要脸」。所谓「坏」和「不要脸」,指的是不以求全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始终把自己的成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在寻求独立的路上哪怕引起其他人的不适也无所畏惧。

我从大学校门步入社会,成为一名电视人、主持人,就是从女性节目《半边天》开始的,每天讨论着领先于时代的女性观念,展现着各式各样女性的命运和选择,「四自女人」那是信手拈来。

四「自」,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是20世纪80年代全国妇联提出的。

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尊严;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坚定自己的信念;自立,就是树立独立意识,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自强,就是顽强拼搏,奋发进取。其中还包括四个反对————反对自轻自贱,反对妄自菲薄,反对依附顺从,反对自卑自弱。

这是中国最高级别的妇女组织提出来的对女性的定位和期待,也是从过去万千女性带着血和泪的真实经历中总结出来的呼喊。

对我来说,既然道理已经滚瓜烂熟,那么身体力行也是必然的。从业20多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历练甚至生死考验,听惯了别人夸赞镜头前的我「端庄、知性、机敏、有思想」,也习惯了制片人和同事说「小萌做事靠谱」。工作上,有成就感,收入也过得去;生活中,从成为妻子、妈妈,到辞职陪伴孩子,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选择。

然而,从我开始想要重返社会到独自创业,看着这一步步走来经历的艰辛、困境、突破,我发现之前的我一直是一个伪独立女性。自己40多年的「独立」之路上,一直有着隐形又巨大的保护罩——在家有父母罩着,婚姻里有爱人罩着,工作上又有那么大一个单位罩着。我没有察觉到这些保护罩带给我的理所当然和安全感,也没意识到自己对这些保护罩的依赖和期许。在光鲜的外表下,内心似乎总有个隐隐的空洞,需要外界的要素来填充,很难和自己圆满地相处。

譬如以前,我每次做完重要的节目或是完成某项困难的任务后,都要给时任男友发个信息,迫切想要听到响应、赞许和抚慰,在得到赞美的那一刻,自己又退回到一个小女孩的状态,一个很少得到父亲肯定和赞美的小女孩。这种莫名其妙的习惯让我怀疑自己陷入了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dependent personality)亦称「虚弱人格」,是病态人格的一种。其显著特点是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表现为:

1. 自我形象弱,缺乏自信,轻视、贬低自己,总感到无助、无能。
2. 温良驯顺,不爱竞争,避免社会压力和人际冲突。
3. 依赖他人,退缩被动,容易顺从他人的要求,若所依赖的人不在身边,易产生焦虑和无助感,甚至抑郁。
4. 具有原初性亏损(initiative deficit),即一种被压抑的生活方式,避免自我主张,拒绝承担责任,甚至容忍和希望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是人格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看到以上对依赖型人格的定义,我很吃惊,这完完全全就是我了。

过往几十年的人生,我竟然都没有意识到这种依赖感的存在,之所以47岁的生日感言像是一篇自己的成人礼致辞,就是因为我前所未有地接近了独立,产生了反思和感想。

女儿有很多反复翻看的绘本,《失落的一角》是其中一本。这本书讲的是不要过分追求完美,有所缺失,也可以接受。我倒觉得如果精神上缺了一角,始终想寻找依靠,哪怕经济独立,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也永远成不了一个独立、完整的人。

当我们能自我负责、自我承担时,当我们能独自面对恐惧、做出决策时,当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决定承担相应的后果时,我们也能安全地展示、发展自己了。因为这时,我们就像会飞的鸟儿,是不害怕树枝断裂的。

精神独立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要表达感受,你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是什么性格,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最舒服等,即心理学上说的「自我同一性」。只有在觉察到这种自我同一性之后,我们才逐渐地走向独立。

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也在表达相似的观念,他说,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任务需要解决。比如,在12~18岁的青春期,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发展自我同一性,有意识地回答「我是谁」,而我的青春期则迷迷糊糊地在学习中度过。

当我挖空心思地回忆那段时光,我似乎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问过我自己:我对什么感兴趣?喜欢穿裙子还是裤子?喜欢冷色还是暖色?我愿意做台前的工作,还是想去做幕后?生活在北京,还是去其他的城市?我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伴侣适合我?我最看重对方的什么品质?......

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随便,都行」——吃什么?都行。穿什么?都行。去哪里玩?也都行。其实,这种随和、脾气好,是我不了解自己的感受、不敢做选择,也不敢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回想我年轻岁月里的几任男朋友,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相似性,不是说我有多包容,而是我似乎从来没有标准,只要觉得自己被认可、被赞美,就好开心。这种开心,让我以为这就是爱了。我没有时间认真思考这个人适不适合我,有没有吸引我的特质,无法判断这份爱的匹配度,就被那份「可依赖感」击昏了头。

结婚后没多久,我有一个闺蜜来家里玩。我先生跟她说:「来看看我给你姐买的衣服,三个月内我要把她全部改变。」当时,他按照自己的喜好给我置办了好多衣服,原来我衣柜里很多我觉得舒适的、符合我审美的,都被替换掉了,换成了陌生的、与我不相干的风格。我闺蜜小声问:「你为什么要改变她?」

在这句话问出来之前,我从没觉得先生的话有什么问题。是啊,我的感受是怎样的?我想要什么样的风格?我是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抹掉了自己?而且,我没有拒绝过,甚至就连产生怀疑的意识都没出现过。我觉得我享受这份以爱为名的好意,我觉得这是爱的表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从来没有跟人明确表达过我想要什么,没有旗帜鲜明地去为自己争取过什么。有时是不敢,但更多时候是我都没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更不觉得自己可以主动向外界发出信号。

在同事看来,我乖得堪称奇葩。在央视工作20年,我从来没有当过一天正式事业编制职工,直到2015年离开,一直都是企聘合同工。2003年我参加珠峰直播,作为当时唯一的主持人,在海拔5000米以上连续工作40天,无论是对业务能力还是对体力、意志力都是极大的挑战。成功完成任务后,有领导暗示我说,立了这么大的功,还不赶快跟台里要编制。我心里纳闷,这是能主动提的吗?

2008年汶川地震,我在北川的采访作品《路遇》影响力特别大,得到业内和观众一致好评,还受邀参加了演讲团。第二年,一位资深前辈跟我说:「小萌,你没有想过报金话筒吗?你现在有作品,还等什么呢?」「可以主动申请报奖吗?我够格吗?」前辈说:「别人是没作品都要挤破头,你可倒好,还懵着呢。」在这番提示下,我急急忙忙报了资料,于2010年同时获得了「金话筒奖」和「金鹰奖」最受欢迎主持人。得奖后,特别笨拙地送了那位前辈一条围巾表示感谢。

唯一一次跟领导提要求是2011年怀孕后,我问领导能不能给我办个电视台的车辆出入证,不然走路进来很吃力。领导都蒙了:「你进台里十几年了,连个车证都没有?」的确没有,就连2000年我做早间6点的新闻节目,凌晨两点多就要到台里配音、化妆、做各种准备,出入问题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在这方面,我真是具有异常的钝感力。

在央视期间,我做了很多节目,拿了很多荣誉,包括去珠峰直播、报道载人航天等很多难得的机会,都是领导指派。我只是做到了机会到手,就一定拼尽全力做到最好,但从没为自己争取过机会。因为乖,我似乎得到了外界无数的正向反馈。这也越发强化了我的人生信条:乖,就能有回报。

虽说人走哪条路,都有相应的获得和失去,但现在回过头看,才清楚自己到底错过了什么。


觉察不到自己的欲望,感受不到自己想要什么,不敢向外界发出「我要」的声音,不认为自己有资格提,或者害怕提了被拒绝。这一系列的反应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

从小我的家庭教育的氛围就比较严肃,父亲对我很是严格,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是我妈妈那样的,沉稳、大气、文静。他用他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框定着我。在他的审视下,我在家里必须规规矩矩,坐有坐相,不能大声说话,更不能顶撞;品德上要诚实透明,谦虚内敛。父亲的好恶、审美和道德评判把我从一个原本活泼、有主见的女孩生生压制成了一个拘谨、畏缩、依赖的人。

在我的潜意识里,总觉得有一个监控在我头顶的斜上方监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就像养了一只「墙上的苍蝇」。「墙上的苍蝇」是心理学里一种有助于个人跳出局限、超脱自我的视角,对我而言,却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我忘形的时候,这把有无限神力的剑就会刺向恐惧的我。后来进入电视台,同事们说我最大的优点和最大的缺点都是过于理智。

一个人永远保持理性和冷静,永远不敢放松和投入,这似乎暗藏着常人无法觉察的问题。

我不想把这种心理障碍简单归结于父亲对我的过度控制。因为这一切的形成,也有我的天性以及后天自我觉醒意识迟缓等诸多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父亲的教育是一个压迫性因素。所以每当我碰到该自我表达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面对父亲的压迫感。这种无法逃脱的隐形钳制,让我无法自然地表达主张,形成了一种不自觉的「话到嘴边留半句,事从理上让三分」的失格习性。

我之所以把这一切讲出来,是想告诉和我有类似经历的人:你并不孤单,只要自己没有放弃成长,或早或晚,你终究还是会和自己相遇。从决定自己创业到带着团队闯关打怪,现在的我可以很笃定地跟自己说:「我再也不期待庇佑和掩护,我可以脚踩大地,头顶蓝天,我可以生存,我可以和自己并肩。」

独立到底是什么?

在经济上,可以支持自己的生活,如果有孩子,还要具备独自把孩子养大的能力和决心;在与父母的关系上,相爱相帮但互不干涉;在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上,能享受它的美好,也能与自己相伴,不把伴侣当成自己的第二任父母;在社会交往和职场上,有自己的专长,不讨好,不依附,不孤立,有立场,有创造性。

这是50岁的我对「独立」的理解。

2

过不被评判的人生

Hello, Women

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我们的文化把我们应对成败的心境都照顾好了——

顺境时,儒家哲学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逆境时,道家思想跟我们说,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势而为。有人左右逢源地总结出「入世地做事,出世地做人」,两大哲学系统让我们进退有据,不管怎么样都可以获得支持。

为什么我们的进退要「有据」呢?因为我们很难逾越评价,无论外在评价还是内在评价。人生两大痛苦——活给别人看、看别人生活。评价,会影响我们的心境、决策,甚至是人生。有了理论依据,当被别人或自己质疑、挑战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抵挡的武器。

那么如何忽视外在评价,同时建立更加正面的内在评价,让我们的人生真正为自己而过呢?

俗话说:佛有七只手,难遮众人口。外在评价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很有感触,之前有一条热搜——「小城市的窒息感」,有人提到在小城市你没办法真正做自己,既要面对亲戚的闲言碎语,还要面对家里的催婚、催生,人生的方向好像只能朝着他们口中的「体面」发展,面子比什么都重要。在小城市里,自己的梦想得不到尊重和理解,想做点儿什么事情很容易被贬得一无是处,你想要获得家人的认同和支持,只能按照他们为你铺好的路往前走。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所做选择并非内心的渴望。人们无法克服基因里自带的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与失去同盟。这其实就陷入了「外在评价陷阱」,过于在意他人的想法、评价,心甘情愿地被他人摆布,却忘记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梦想,丧失了衡量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的标准。

我现在真正在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了,但我仍觉得自己醒悟得太晚了。

我在北京一个非常普通的市民家庭长大,从小听我妈妈讲的就是:「女孩子不用太出色,也不用太有钱,女孩要温柔要谦让,不要有攻击性,将来只要嫁得好,改变命运很容易。」妈妈的观点不能说是错的,那是她从生活观察中总结出来的,错的是她只概括出了千万种人生中的一种而已。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来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年龄,我越来越发现,我不是妈妈描述的那样的人,我是有勇气从0到1去实现一件事情的人;我是可以坚持吃苦、反复琢磨,然后去实现一件事情的人;我也是敢于去创造财富价值的人。我不需要别人说我温柔善良、贤惠漂亮,因为我有自己想走的路,想要实现的人生。

要想减少外在评价对我们的影响,就要建立更加正面的内在自我评价,我不知道你是否曾陷入过度的自我评判?我曾经很长时间都深陷其中,内心的「大法官」形影不离地跳出来,对我的各种行为吆五喝六地一通评判。我倒不是说自己热衷自我反省,事实上,说难听一点儿,这就是优柔寡断,患得患失。

随着我对内心「大法官」认知的觉醒,我意识到我们还要敢于接受自己的感受,这也是精神独立的重要基础。一个不接受自己、不真正爱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精神独立的。

就像《0次与10000次》里所讲的那样,绝大部分人心里其实都住着一个「内在审判者」。这个内在审判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对于成就特别看重的内在审判者——「我不能输」「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对于情感特别看重的内在审判者——「我好内疚」「是我自私」;惩罚型的内在审判者——「我不行」「我好差劲」。

以前,我对矛盾冲突一直选择回避,不敢直接面对,就是这个「大法官」太敬业了,因为它不停地告诉我:你不能跟人面对面谈判,你会输的;你的欲望被人看见了,你好丢人;你发信息别人都不回,你就是个失败者......

这些批判的声音越发让我踟蹰不前,陷入消极、羞耻、焦虑,导致自己越拖越被动。对于我这种生性内敛的人,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而且,很多时候,这个准绳在我们内心会形成一种反作用力,把自卑幻化成一种毫无依据的自负,导致很多时候会遭遇一种「什么都看不上,什么也做不成」的尴尬境地。

在一次「正念」课上,教练曾带我们做过一个练习:当你非常要好的朋友遇到了困难,经历痛苦,你会怎么做?你会说些什么?用什么样的语气?你的身体姿势是什么样的?如果这个对象换成了自己,当你遇到了挑战,正在经历痛苦时,你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呢?二者有什么不同?

面对朋友,我们第一时间是想要去理解他、安慰他、鼓励他,可能会给他一个拥抱,温柔坚定地告诉他:我一直陪着你,别害怕。而面对自己,先跳出来的往往是你的「大法官」,裹挟着各种想法、念头、情绪,一起冲你大呼小叫,让你在面对压力事件的同时,又增添了第二重压力,从而让我们的内心世界雪上加霜。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对待朋友那样,不妄加审判,不冷嘲热讽,友善、包容、耐心地对待自己呢?

我的第一本书《你好,小孩》的副标题里有「善意养育」四个字,这四个字不仅是父母对孩子,也是我们对自己该持有的态度。

善意,本质是对完美主义的清醒认知。「完美」这个词透着一种意识上的贪婪和懒惰,实际上就是主动放弃了多样性的可能和红利。没有任何人的一生是完美的,世界上也压根不存在完美的人生。但对于这根不存在的胡萝卜,我们却总是趋之若鹜。

一旦有了这个清醒的认知,你就不会盲目苛责自己不够完美,意外和不确定性似乎也都合理了起来。让自己的心理免疫系统学会钝感,对自己是有益的。我们再去看中国的中庸文化,反而不再觉得不解和鄙视,而是体味到了动态平衡的睿智。

当我对自己保持善意,具备了真正的成长型思维,愿意接受挑战、承担失败,可见的进步一点一点地发生着。内心的「大法官」学会如实公允地评估自己和他人,终于让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呈现了出来。它影影绰绰,不会太过于清晰,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所能理解和看到的,永远都不会那么清晰,但太过模糊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现在面对任何一件难事,只要想到这件事解决后可以获得成长,我就很乐意去正面迎击、跟它死磕。我不会再想着绕开或者逃避,我不会让「大法官」肆意地指手画脚,也不会让自己躲在根本不存在的保护伞下。

当我把真实的自己袒露出来,经历着日常的风晴雨露,我越发茁壮,也越来越有底气。我终于有勇气说,我就是自己的保护伞、承重墙。我能独立行走社会,头顶是天,脚下是地,不再慌张。

这是即将知天命的我才完成的成人礼。虽然迟到多年,但我甘之如饴。

愿我们一生尽兴。

编辑 | 毛洪涛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合作联系微信 niuniu-fengmaniu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重读《百年孤独》,我发现这5个人生真相,能让人越活越清醒欧盟警告苹果不准加密C口,德国特斯拉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传谷歌正为移动端开发聊天机器人,特斯拉再度涨价,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谁的眼泪在飞--今年奥斯卡17岁儿子跳楼自杀后,45岁父亲卧底“约死群”,发现了一个让无数父母后悔的人生真相.....安东尼·霍普金斯的《破绽》7个汉字,道尽人生真谛老人千万别摔倒林青霞惨被出轨,66岁结束24年婚姻,近照曝光惊呆众人:余生请为自己而活!从对举报老师事件的评论看某些中国人的西化你敢信?他竟能用三本书道破人生真相!招聘节首场直播来袭,是时候展现留学生真正的实力了!人生多风雨,请为自己打伞TED演讲|15岁辍学创造世界第一:不要成为自己人生的旁观者浴火重生,她是真正为自己而活的大女主如何谈一段长久恋爱?咨询师会对我产生真爱吗?关于人生的5个疑问与解答林青霞66岁结束24年婚姻,近照曝光惊呆众人:余生请为自己而活!倒填日月的”历史“, 有时是无奈,有时是需要25年过去了,《欲望都市》告诉我的8个人生真相读了《百年孤独》,我发现这5个人生真相,能让人越活越清醒刚刚,拜登最新表态!两大重磅降临,欧美多头集体沸腾!危机一闪而过?这家巨头突然"捅刀"男友离世后,她与遗照同床4年,如今搬新家,卖遗物,无数网友祝福:为自己而活吧!30岁看到的人生真相,我希望你提前知道五角大楼正为太空战作准备德国学校的全人教育,难怪孩子们都那么爱上学!这才是真正为孩子着想的教育!经历出轨、离婚、抑郁......65岁的她骑自行车环游世界,终于为自己而活新世界已至:AIGC正为每个人加冕董卿睡前一幕曝光:有这个爱好的女人,人生真的会开挂每天,你会和多少间谍擦肩而过?太喜欢重启人生了!这种人生真令人羡慕嫁富豪逃不过“母职”,乐坛消失8年,50岁复出:她终于为自己而活…林青霞惨被出轨,66岁结束24年婚姻,近照曝光惊呆众人:余生请为自己而活一篇千古奇文,道尽人生真相不要等到四十岁才明白这「36个人生真相」用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龚正为市经信工作党委、市经信委党员干部上专题党课24小时排满?!看完海淀妈妈暑期疯狂计划表我沉默了:过度规划的人生真能通向成功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