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达不让穷人哭泣,张辽能止小儿夜啼,今天我们如何消除噪音
这两天有条消息传播甚广,说的是有个地方宵夜摊上很吵,几名男女被劝阻时还大吼大叫,最后被强制带离的事。
几乎所有的媒体,给视频配的字幕都少不了下面几个关键词,“劝导”,“体谅”,“孩子”,“高考”。大概只有这样的话术才能取得扰民者的“体谅”,并争取到看客的共情。
报道说了,时间是夜里11点,而客人们拒绝“关掉音响”。那就是说,他们是在深夜用电子设备对外放音,确实打扰到附近居民的晚间休息了。
但如果不是临近高考,如果附近没有学校,或者附近居民家里没有考生,普通民众岂不是没有资格获得夜间的宁静了。换一个抖抖索索的心脏病老头,或者是长期睡眠失调的患者,打110报警时是否就比“我家孩子要高考”的家长矮了半截。
我们厌恶插队者,只是近百年来学会了排队之后的事,但对噪音制造者的厌恶,则有着漫长的历史。《水浒传》说的大约是九百年前的事,鲁提辖在包房里吃饭,“只听得隔壁阁子里有人哽哽咽咽啼哭”,就焦躁得“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他虽然是个十分粗鲁的人,但也并不因此就喜爱噪音。
受到干扰的鲁提辖,叫酒保喊来了噪音源。金老儿父女俩态度是很好的,讲述了苦楚后立即请求原谅:“不想误触犯了官人,望乞恕罪,高抬贵手”。第一他们知道,因为自己的情绪(无论高兴还是悲伤)打扰到其他人是不对的。第二,他们是来自东京的外地人,一般来说人到了外地都会怂一点,遵守当地各种哪怕是不成文的规矩,不然很容易挨打的。如果到了外地也比较放肆,那肯定是社会太安全了。
鲁提辖后来倒拔垂杨柳的起因,也是因为老鸦叫得讨人厌,种地道人给出了“每日只聒到晚”的负面评价,众泼皮宁可搬梯子爬树,也希望得到一个“耳根清净”的良好环境。即使是惯于寻衅滋事的泼皮,都对噪音制造者欲除之而后快,
水浒年代往前再翻一倍,《三国演义》说的是大约一千八百年前的事,其中有位名将张辽,素有“能止小儿夜啼”的威名。“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其父母以辽恐之”。
婴儿啼哭号称世界上最美的声音之一,然而父母爱听,旁人不能忍,父母白天再爱听,夜里也不能忍,甚至不惜用代表死亡威胁的张辽大名令子女陷入恐惧中。只能说明人类对噪音有天然的憎恶,哪怕是直系血亲间也没有无限容忍的义务。
一千八百年前父母治理噪音靠张辽远程控制,九百年前鲁达治理噪音靠自力救济,二者的共同特征其实都是“以武力强迫噪音制造者停止”。但很奇怪的是,要说人人都讨厌噪音吧,直到现在我们既没有形成“以发出噪音为耻”的观念,也没有确立规范的强迫停止噪音流程。
噪音到底该谁管,怎么管,能说得清的人恐怕不多,好像有些归城管,有些归环保,不过众所周知,能一个电话就唤来的只有一个部门,节假日及夜间更不谈。然而上面的例子说明,如果来了也只能靠劝,就算把高考抬出来都不好使,因为凡事只要靠劝,主动权就是在对方手里的。
如果没人管得好,矛盾各方就会不断爆发冲突。泼水,泼粪,放狗,鸣枪,互殴,都是噪音类社会新闻的常见情节,还派生出震楼神器、蓝牙音箱克星等高科技产品。噪音势力和反噪音势力长年攻防恶战,给生活资讯增添了许多趣味,当然如果闹出大事,法律自然就现身了。
不记得曾经看过一个什么电影,一栋房屋里帅哥美女开舞会,接到居民的噪音投诉后两个警察来了,空气顿时凝固,音乐立即停止,警察面无表情巡视一圈,嗨得正带劲的青年男女们诚惶诚恐,屏息静气直到警察离去。不过呢,好莱坞电影肯定都是瞎编的。
一千八百年前小儿夜啼,父母只要说出关键词“张辽”就能关机,今天执法者连说几个关键词,“学生”,“高考”,却只换来大声咆哮,说明这是个无效策略。最后是怎么有效制止的呢,还是强制带离的,视频看得人神清气爽,行动比话术可靠多了。
有谜语说“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狗,骂它它不走,一拖它就走”,谜底是“死狗”。法律的特征在于强制,希望总有一天,不需要张辽,不需要鲁达,只要法律的肉身降临,噪音制造者个个都是死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