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WAVE FILM相比其他综艺,《浪姐》最出圈的地方,就在于它对女性年龄的定义——无论什么年龄段的女性,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中的女性,她都有突破自己、扬帆起航的机会。说白了,这就是一档针对30+女明星的女性综艺,它想要破除的,是女性的年龄焦虑和容貌焦虑,力求让“姐姐”这个词摆脱年龄限制,成为某种气质的代名词。然而,就第四季的嘉宾选择、嘉宾表现,以及舆论呼声来看,《浪姐》破旧立新的魄力却在一点一点地往回缩,颇有几分偏离初衷的意思。嘉宾选择方面,摄制组邀请了很多刚满30岁的姐姐,甚至连94年出生、不满30岁的吉娜·爱丽丝都被拉来凑数。此举无异于是在逐渐打破节目在初创期设下的年龄屏障,弱化了节目自身的独特性。年轻姐姐来了,与之相对的,是“大龄姐姐”的焦虑感不断上升。52岁的瞿颖就在节目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自己的年龄问题,表达了“我虽然年纪大,但我可以努力跳”的想法。单采时,摄制组也在有意无意地拿嘉宾的年龄说事。比如导演提问孙悦时,说的就是“为什么正好在五十岁这一年,想要重返职场了”。评委也是如此,动不动就说到年龄,感叹瞿颖初舞台震撼,说的是“好强的气场啊,我真不敢相信,她已经五十二岁了”。姐姐们为什么会这么在意自己的年龄?说到底,还是节目使然,舆论使然。《浪姐》打从立项之初,就一直存在着一个悖论:一方面,他们在选女团,让胜出者成团;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想拿女团的硬性标准来束缚姐姐,想让她们各自绽放、各自精彩。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裁判的观念往往是拧着的。裁判在评判过程中,会忍不住拿出女团选秀的那一套标准来评判打分。比如曾可妮初舞台表演完,经纬在打分时说的就是:我觉得她跳的是一种很标准的女团里面的状态。评委能这么想,主要还是经验使然,对女团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觉得女团成员就一定是能歌善舞的,是肢体纤细的,是面容姣好的。此外,大众审美对节目也起到了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人们看《浪姐4》,关注的都是姐姐的状态在不在线,颜值能不能打,五十岁的女明星能不能保养出三十岁的样貌。像这一季瞿颖在节目中的出圈,就主要源自她的保养得宜。这种舆论态势,同样也加重了姐姐的年龄焦虑和容貌焦虑,让她们在《浪姐4》的舞台上,一再“卷”出新高度。
老生常谈,家庭VS事业
POST WAVE FILM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浪姐4》不仅是一档综艺,更是一档为女性发声的节目。我们寄希望于它,希望它能发出更多元的表达,诸如聊女明星的行业处境、聊女性的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聊国际姐姐的文化困境之类的。聊一些辛辣大胆、充满讨论价值的问题,而不是总局限于家庭、情感、容貌、身材,揪着“如何平衡女明星的事业与家庭”这种老生常谈的问题不放。可《浪姐4》,显然没有这样的野心。光从这一季的嘉宾选择就能看出,大部分姐姐都已晋升为“妈妈”,家庭、子女问题势必会成为这一季的讨论轴心。像卢靖姗在节目里就表现得非常直白,她的宝宝才出生半年,她这次算是带娃工作,舞台表演一结束,她立马直奔后台喂奶。摄制组将这段剪入正片,目的就是要激起广大妈妈们的共鸣与讨论,强调明星妈妈们的不易。当然,这里也不排除刻意炒作的成分。虽然这段看起很“人间真实”,但剥离妈妈、妻子、女儿的身份后,我们更希望看到女明星更真切的另一面——一些真正发自内心的独处时刻,即她就是她自己。我们不想每次一聊到“女性”二字时,就不自觉地给她们套上一个枷锁;不该天天喊着“女性不被定义”,结果反手就把她们塞进各种条条框框,看到一些浮于表面的家庭身份和社会身份。
蜂拥而上的女性红利
POST WAVE FILM《浪姐》爆火后,这几年围绕女性命题而展开的综艺层出不穷:《听姐说》《姐妹们的茶话会》《我是女演员》《妻子的浪漫旅行》《婆婆和妈妈》《姐姐妹妹的武馆》…… 顺着“女性”两个字,资本一拥而上,在综艺里玩起了“性别深耕”,企图多快好省地抢占综艺蓝海。甚至由此延伸出了“她综艺”、“她经济”等流量名词。可这些节目真正被观众接纳的,却是屈指可数,绝大部分都沦为炮灰,被观众打出了低分。以突破观众下限的《我是女演员》为例,这档综艺自上线伊始便备受争议。光看导师阵容,就得到骂声一片,评论区充斥了大量的质疑之声,类似“选女演员为什么找来八个男导师”这样的评论比比皆是。 这个以“女演员”为旗号的节目,结果压根没有把“女演员”当作真正的主角去对待。说到底,这都是资本面对热潮时的盲从的结果。制作方为了搭上“她综艺”的流量列车,进而忽略品质,不惜东拼西凑,甚至“借壳上市”。而比制作方的贪婪和冒进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他们对观众的轻慢。目之所及,当下绝大部分的“她综艺”,都已失却了它们对观众应有的真诚,就连《浪姐》这样的“领头羊”,也逐渐萎靡,再不复第一季的犀利与前卫。当我们将目光收拢回来,从资本和制作转向观众的时,我们不得不追问,作为观众,我们真正期待的“她综艺”,到底是怎样的?循着这个问题,我不禁想起了1995年央视热播的一套女性节目——《半边天》。就算以今天的眼光看,这档节目依然足以在一众女性综艺里傲视群雄。节目里的敏感话题,比比皆是,而且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具备了一定的讨论深度:男性避孕药、新《婚姻法》的司法解释、性工作者的生存问题、女性参政数量低……不仅话题大胆,就连节目里那个胖胖的短发女主持张越,看起来也很不同凡响。她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反叛了当时社会对女主持人的全部规训。 可惜的是,类似这样的综艺,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看到。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好笑的、有情怀的、能吃瓜的吸睛热点。什么有流量炒什么,什么热度高就拍什么。就如当下正在热播的《浪姐4》,一切不过是站在流量高地上的循规蹈矩:王心凌式的情怀杀,郑秀妍式的国际姐姐,以及永远俗套但却永不过时的女明星的家长里短。而作为女性,我们有哪一天可以真正摆脱年龄焦虑?真正获得一种社会性的自由?这好像这个节目弄巧成拙让大家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