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想介绍一下我平日在看的公众号——「行动派」。它紧跟时下最值得注意的话题,用新鲜狠辣的文笔,剖析社会现象以不一样的态度,拆解你想不到的观点。当江西女子被误诊患艾滋病,评论说她大二就怀孕时,它说:近一半的负面评论对她的伤害力根本不亚于误诊为艾滋。而所有负面评论可以归结为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话:受害者有罪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等描述就是如此。当小美误诊的真相曝光后,有的人不去客观分析这其中的是非过错,反而苛责受害人小美。大二怀孕、私生活、检测流程等都成为了攻击小美的理由。且不说误诊,就算真的被传染了艾滋病,很多人本身也是受害人呀!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三条途径。但这其中,很多人是在并不知道的情况下被人传染的。比如过去很多人非正规途径抽血导致的感染。就算把小动物当做奖品,也不要用活体,可以选择温和一点的方式,而不是用这种夺人眼球且伤害率会更高的。而且,比起正常的小动物买卖,娃娃机本身设置就是用来娱乐和游戏的,博弈的色彩较浓厚。可能孩子走在路上偶然看见这新奇的玩意,一时兴起抓娃娃,但其实本身并没有做好养小动物的准备。这种情况下他们把小动物带回家,大概率可能也不会善待它们。从小,老师都在教导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商家却以活体动物为噱头做起了娱乐消遣买卖,更可恨的是,当有人出来阻止,号召大家敬畏生命时,总有人在叫嚣这是圣母心态。当“毒教材”引发全网舆论关注时,它看到“毒教材”的另一个严重问题:现在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从城市角度编写的,希望多增加一些乡村元素。各个地方的教育发展和当地经济水平有很大关系,城乡在教育资源、条件本身就存在不小差异,教材也不可能没有城市元素,那么乡村孩子到底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他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把乡村孩子不太熟悉的内容替换成大家熟悉的,设置乡村孩子生活场景。贴近农村生活的背后是什么呢?是培养农村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贵州一产妇家属叫不出产妇全名,护士拒给娃时,它说:叫不出名字的背后,可能是丈夫对妻子的不重视。在妻子生产的特殊阶段,连妻子名字都记不住,也很难想象平日这一家对产妇的态度。而在我们都为护士负责任的行为点赞时,我还提到一直被忽视的女性名字。女性结婚后那个独立的“自我”被逐渐隐没在各种社会角色里。当我们喊一个女人的大名,而不是某某妈妈、某某媳妇时,这一刻,我们喊的才是作为独立个体的她。这样,无论她是在家庭,还是在职场,都是她作为一个个体而不是附属,在为自己的选择奋斗。除了剖析社会现象外,行动派也关注着时下最新潮流趋势和当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所虑——“年轻人不是不婚主义者,也不是必婚主义者,我是幸福主义者。”
“现在的这些生育补贴政策没有真正解决年轻人不婚不育的痛处。”“你能不能不要看手机了?”
“不玩手机,那我还能干什么?”
这是家庭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
被资助8年的女孩选择嫁给大自己13岁的男人,成为家庭主妇后,它说:
这本质上不是成为家庭主妇的问题,而是被资助女孩试图依靠“婚姻、男人”改变命运,尤其是似乎甘愿“沦为生育机器”的问题。资助者和被资助者本来在权力地位资源上本来就不平等,期待和希望可以,但演变为一种“要求”就是捆绑了。资助者的失望感恰恰是来自于自己的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的背后是什么?如你所见,行动派关心社会新闻,善于从热点里找话题,但又不盲目追求流量,不下评判,总是希望通过客观描述展示真实的世界,帮你看见这个世界的真实。同时,他们又时刻关注着年轻人的小世界,也有点自己的小心思,希望通过一篇篇文章,喊出自己的声音,喊出自己对社会各类群体的关注。
声音虽小,但坚持,也许就有长成苍天大树的一天。
推荐你们关注